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学法指导: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找出文中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的语句,归纳作者观点;找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谈读书》)
2.先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了解作者是怎样立靶子、亮观点、做分析最后得结论的论证思路。(《不求甚解》)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杂文。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3.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两文的作者及两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
(1)《谈读书》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给课文划分层次。
(2)《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 )
诘难( )( ) 狡黠( )
吹毛求疵( )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
2.理解词义。
(1)狡黠:?
(2)诘难:?
(3)味同嚼蜡:?
(4)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作深刻了解。?
(6)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3.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1)在内容和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2)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3)在语言上的异同点。
【课中导读】
《谈读书》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明确:
2.划分层次。(文中标记)
二、内容理解
(一)阅读第一层(目的)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求知有哪几种目的?)
明确: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
明确: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是论证什么道理?
明确: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这叫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5.“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三个字有何作用?
明确:
6.“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那么我们怎样得到读书的“用处”?
明确:
7.这个“观察”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
(二)阅读第二层(方法)
1.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明确: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哪句话与此意思相同?
明确:
3.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哪一句?
明确: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
5.你认为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①读其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体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
④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作文”就指平常的“写作”,你认为哪种解释更有道理?
明确:
7.有的同学听课懒于作笔记,请你先用培根的话劝导他,再用一句俗语劝导他。
明确:
8.有的同学上课不愿意讨论和发言,请你用培根的话劝导他。
明确:
问题:须聪颖到什么程度?
(三)阅读第三层(作用)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几句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结尾一句的另一种译文: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培根引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观点:“学问改变气质”。
2.“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3.“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
4.这几句采用什么结构方式?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先具体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读史使入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最后归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今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先将上文分为三层,再说观点是什么?有比喻论证吗,哪一句?
明确:
(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是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
(3)这一片段的论证思路如何?
明确:
三、归纳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
明确:
(1)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有提示词吗?)
对比论证:
排比论证:
2.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是排比句?它们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迁移
1.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4.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后作业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不求甚解》导读
一、初读感知
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文中标记)
二、内容解读
1.本文开篇摆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
2.“不求甚解”出自哪里?文中有哪几种理解?
明确:
3.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
明确:
5.在反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读书观点。
明确: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为本文列个提纲)?
明确:
6.从本文的论证中,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明确:
三、探究讨论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明确: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明确:
4.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
5.你对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课后导练】
(一)阅读《谈读书》语段,回答问题。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3.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②至⑤句阐述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仿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6.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一般人常常以为”“经验证明”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学法指导: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找出文中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的语句,归纳作者观点;找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谈读书》)
2.先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了解作者是怎样立靶子、亮观点、做分析最后得结论的论证思路。(《不求甚解》)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杂文。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3.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两文的作者及两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
(1)《谈读书》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给课文划分层次。
《谈读书》论述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的道理。
(2)《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阐述了读书的要诀是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 )
诘难( )( ) 狡黠( )
吹毛求疵( )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
yí jiénàn xiá cī cūn jiáo
2.理解词义。
(1)狡黠:?
(2)诘难:?
(3)味同嚼蜡:?
(4)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作深刻了解。?
(6)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1)狡诈。 (2)诘问,为难。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 (5)不求甚解 (6)咬文嚼字
3.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1)在内容和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1)都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
(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采用的是立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采用的是驳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在语言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不少名言警句。不同点:《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举例时语言简洁,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不求甚解》则明白如话,列举事例时语言详细些。
【课中导读】
《谈读书》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明确: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二、内容理解
(一)阅读第一层(目的)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求知有哪几种目的?)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正面说)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
明确:费时过多—易惰;藻饰过多—则矫;凭条断事—学究(反面说)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是论证什么道理?
明确: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这叫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5.“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三个字有何作用?
明确:“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
6.“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那么我们怎样得到读书的“用处”?
明确:“全凭观察得之”
7.这个“观察”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含有“实践”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二)阅读第二层(方法)
1.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明确: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全盘吸收,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哪句话与此意思相同?
明确: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哪一句?
明确: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5.你认为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①读其部分——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②大体涉猎——不太重要的书
③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课本、重要的书
④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6.有人说“作文”就指平常的“写作”,你认为哪种解释更有道理?
明确:各有道理:作文,使语言准确、思想准确。笔记,使知识记忆准确。联系下文“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考虑,“笔记”更有道理。
7.有的同学听课懒于作笔记,请你先用培根的话劝导他,再用一句俗语劝导他。
明确:作文(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笔记)者须记忆特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8.有的同学上课不愿意讨论和发言,请你用培根的话劝导他。
明确: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
问题:须聪颖到什么程度?
(三)阅读第三层(作用)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几句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结尾一句的另一种译文: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培根引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观点:“学问改变气质”。
2.“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的才智
3.“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不同的学科知识对人的性格培养有不同作用。
4.这几句采用什么结构方式?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先分后总;举例论证
先具体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读史使入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最后归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今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先将上文分为三层,再说观点是什么?有比喻论证吗,哪一句?
明确:观点是最后一句话或第1句;“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是比喻论证。“特药”指“读书”。
(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是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举例论证;论证“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3)这一片段的论证思路如何?
明确:先论证“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进而论证“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或:“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
老师提示:这叫做“类比”。
小结:《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三、归纳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
明确: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反证)、排比论证
(1)比喻论证:
①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②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③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2)举例论证:(有提示词吗?)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对比论证:
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排比论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2.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是排比句?它们起什么作用?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指出求知的三种益处。
归纳:排比的作用:使语气强烈,语势酣畅(富于气势),说理雄辩。
四、拓展迁移
1.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1)推敲细思: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2)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读:可浅尝——须读其部分(摘要);可吞食——须大体涉猎(浏览);须咀嚼消化——须全读(精读)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4.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示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六、课后作业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不求甚解》导读
一、初读感知
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阐明应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
第八段:以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正确。
第九段:提出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内容解读
1.本文开篇摆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树靶子(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不求甚解”出自哪里?文中有哪几种理解?
明确: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陶潜原意: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人理解: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3.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不求甚解:一是虚心,别骄傲。二是说明读书方法,读书不可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
明确:反面举例论证: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正面举例论证: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5.在反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读书观点。
明确: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不求甚解只是暂时未解,并不是不解。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为本文列个提纲)?
明确:(1)摆出对方论点,提出自己观点。(1)(树靶子)
(2)阐明“不求甚解”含义(引出处,指出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归纳“不求甚解”真正含义:虚心和会意。)(2-4)(驳论)
(3)举例论证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5-8)(驳论)
(4)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9)(得结论)
6.从本文的论证中,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明确:①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②写作思路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
③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
④论证要完整,语言要准确、严密。
三、探究讨论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4.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你对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四、课堂小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示例:“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用于哪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向前发展。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可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也可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课后导练】
(一)阅读《谈读书》语段,回答问题。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3.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②至⑤句阐述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仿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6.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答案:
1.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举例
对比
3.排比。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4.读书的益处。举例论证。
5.示例:锻炼使人健康,交友使人怡情,思考使人睿智。
6.示例:数学不简单,它和科学息息相关,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学得好的人,一定是比较细心的人,因为数学很严密,只要有一个小错误就会前功尽弃。有的数学题很难解,所以数学学得好的人,一定是比较有耐心的人,他不会因为题难而放弃解题。数学比较开放,所以数学学得好的人,其思维肯定也很开放。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一般人常常以为”“经验证明”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答案:
1.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4.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5.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6.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