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了解各史书体例。
3、
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
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
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
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
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
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
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
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
《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
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
)陵
氾(
)
南
佚(
)
之狐
夜缒(
)
陪(
)邻
阙
(
)
秦
敝(
)之
秦伯说(
)
不知(
)
逢(
)孙
戍
(
)之
共(
)其乏困
3、
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2、
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
3、
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
学习过程
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
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
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
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
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
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
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
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
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四、赏析一、二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易)
(1)且贰于楚也(
)
(2)晋军函陵(
)
(3)犹不如人
(
)
(4)无能为也已(
)
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中)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第三、四课时
【学习目标】
解决三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一段
学习过程
下列加点的字(易)
(1)
夜缒(
)而出
(2)郑既(
)知亡矣。
(3)越国以鄙(
)远(
)
(4)焉(
)用亡郑以陪(
)邻
(5)
行李(
)之往来
(6)共(
)其乏困
(7)且君尝(
)为(
)晋君赐矣
(8)既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
(9)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
(10)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之
(11)秦伯说(
),与郑人盟
(12)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13)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
(14)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
(15)失其所与(
),不知(
)(16)吾其(
)还也。
二、赏析第三段(难)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三、赏析第四段,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一)、探讨下面的问题
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四、完成课后二、三题
完成下列练习题
小组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易)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难)
①
烛之武退秦师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远
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⑧邻之厚,君之薄也
2、
古今异义(易)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文言句式
(难)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
夫晋,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辞曰
⑥敢以(之)烦执事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⑧(晋)许君焦、瑕
第七、八课时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中)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4)若
①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5)夫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微
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微言大义(成语)
(
)
(7)贰
①
贰则疑惑。(
)
②
不迁怒,不贰过。(
)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8)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9)许
①许君焦、暇……
(
)
②杂然相许(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10)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课堂达标与迁移(中)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C.
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通“智”,明智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防守
E.
共(gòng)其乏困:共同,一起
F.
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做动词,当做边邑
B.
既东封郑
封:做名词,疆界
C.
晋军函陵
军:做动词,驻军
D.
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
隧:做动词,挖隧道
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做代词的两项是(
)
A.
何厌之有
B.
唯君图之
C.
将焉取之
D.
君之所知也
E.
邻之厚,君之薄也
F.
行李之往来
4.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属于敬称的两项是
(
)
A.
是寡人之过也
B.
吾不能早用子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E.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F.
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毂
5.
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
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如果派烛之武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知亡矣。(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
)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当做边邑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主持事务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7.
文中括号内按顺序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
A.
既
若
亦
且
B.
既
若
乃
而
C.
亦
而
乃
且
D.
亦
而
亦
且
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烛之武)乃还。
D.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9.
翻译下面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
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
(烛之武)
智退秦师
结局:
晋军撤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且贰于楚也(
从属两国
)(2)晋军函陵(
驻扎)
(3)犹不如人
(
尚且
)(4)无能为也已(
通“矣”)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答: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
1、
解释加点的字:
参看课下注释
二、赏析三、四段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整段话。其中“阙秦以利晋”最关键
2、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请参看课后题答案
3、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答: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
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
伯退军,智慧过人。“义、智、勇”集于其一身。
第四课时
练习题
1、
通假字
(1)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
④说,通“悦”
⑤知,通“智”
2、
词类活用
(1)
退:使……撤退
(2)
贰:数词用作动词
从属二主,对……有二心
(3)
军:名词用作动词
驻扎
(4)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5)
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方指郑国
(6)
利:名词使动
使……获利
(7)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
损害
(8)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
古今异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
裹)
(3)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
子)
4、
文言句式
(1)
状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
(4)
判断句
(5)(6)(7)(8)省略句
5、一词多义
⑴以
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表顺承,连词)
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
(2)焉
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副词,
怎么能)
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
⑥句末表反问或疑
问
呢
(3)其
①
代词
使者
②
代词
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③代词
指自己
④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
还是
(4)若
①
像
②如果
③你
(5)夫
①人
指三个人
②句首语气词
③那个人
(6)微
①略微
②没有
③没有
④幽微,精妙。
(7)贰
①
不专一
②
再
重复
③从属二主
(8)鄙
①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看不起,轻视。
(9)许
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
③约数
④表处所
(10)敝
①坏,破旧。
②疲惫
③损害,衰败。
(2)
课堂达标与迁移
1、
E
2、B
3、BC
4、BD
5、C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6、B
7、A
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