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1、
情境引入。
导入语:同学们呢都经常出去旅游吗?在旅游乘车中有一项特殊规定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请你找出这个特殊规定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米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
二、新授。
1、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为了调查这个数据的由来,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2、
出示郑州市幼儿园大班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
⑴、请快速浏览一下男同学的身高你有什么发现?
⑵、求男生的平均身高?
追问:
如男生的平均身高约为119.5是不是所有男生的身高都是119.5呢?平均身高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⑶、观察大班女生的平均身高统计表求出女生的平均身高
(4)、从刚才统计的数据来看,你觉得这个规定合理吗?
这是我们郑州的情况,其它城市的学龄前儿童是不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
看看
出示北京统计情况
据统计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厘米,女童的平均身高平均值为118.7厘米
3、
结合郑州和北京
的学龄前儿童平均身高的统计说说这个规定合理吗?
这项规定是了国家对儿童的一项关爱,是一项福利政策。
4、刚才我们的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它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5、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
选手1?92?98?94?96?100?
选手2?97?99?100?84?95?
选手3?90?98?87?85?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如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他们的名次会有变化吗?
(4)请找出每个选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重新计算出3位选手的平均分并排出名次。
汇报
(5)、为什么两次算的平均分结果不同?
(6)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师板书补充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3、教授解题策略。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0(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四、练习
1、文化路二小一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近视表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五班
六班
合计
一年级
7
6
6
7
7
9
五年级
25
18
35
28
24
23
(1)
请算出各年级的平均近似人数
(2)
根据本题的计算结果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2、
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时,老师也加入游戏队伍,他的年龄是45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
3、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据统计我国儿童平均每人有4.5颗龋齿,看了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4、我国小学生书包平均重量为3.5公斤,初中生为5.5公斤,书包超重现象十分普遍。
五、本课小结
本节学均数的再认识,谈谈你对平均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学生
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利用平均数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进行总结)
预设生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运?
???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实际观察、计算,再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巩固练习
见教材第88页练一练1、2、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内讨论,班内汇报,师生共同评价,体会、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认识。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解决问题。
2.任何一个数据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课
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87。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问题是利用北京市6岁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解释1.2米免费乘车的合理性;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情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实用价值,体会到它是一个灵敏的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了解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经历观察、交流等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以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习单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观察分析
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活生活经验,引出免票线。
课件出示:
(1)学生解释:身高1.2米的标志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2)学生交流:根据国家规定身高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免费乘车。
2.交流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国家规定的1.2米这个数据可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先调查,再求平均数。
教师总结:不需要全部调查,只需要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求出平均数。
课件出示:
(2)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统计图中每个点表示什么意义?
(3)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个数能代表这些6岁男童的身高情况呢?学生交流得出:平均数。
教师总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板书:代表性---平均水平。平均数还有什么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件出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这些点的分布位置,大部分都向哪个数据靠拢呢?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119.1。
课件出示: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这些点的分布位置,大部分都向哪个数据靠拢呢?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118.5。
教师总结:女同学的身高都集中在平均数左右。
课件出示:
(6)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大部分男童、女童的身高都向什么数据靠拢?(平均数)像这样,一组数据集中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趋势,叫做集中趋势。板书:集中趋势
解释1.2米免票线规定的合理性。
课件出示:(1)教师提问:这里的119.1米和118.5米分别代表什么?
(2)学生解释国家为什么用1.2米作为免票线的合理性。
4.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学生举例生活中常用的平均数。平均成绩、平均工资......
二、探究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根据平均年龄猜测6个人的年龄。
(1)学生完成学习单:
(2)投影展示学习单。分析学习单表中的数据,判断平均数是否是12。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式验证。
2出示前5个人年龄和平均年龄,猜测第6个人的年龄。
课件出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第6个人的年龄大得多。
出示第6个人的年龄,进行数据分析。
教师提问:第6个人年龄究竟是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2)教师提问:你认为平均数12能很好的代表这6个人的年龄情况吗?
课件出示:
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左边的数据都在12左右,;而右边的数据第6个人年龄和其他人差距特别大。
教师小结:当数据之间差距不大时,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更具有代表性。
教师介绍极端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极易受极端数据影响。
4.变换年龄,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
课件展示:
课件演示拉动第6个人的年龄,平均数跟着变大变小。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据增加或减少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平均数具有灵敏性。板书:灵敏性
三、探究去掉极端数据再计算平均数的合理性。
1.歌唱比赛。
课件出示:
(1)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计算平均分?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学习单上的统计表。
(2)展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3)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
教师总结:第一种算法没有去掉最高分,最低分。第二种算法去掉了最高分,最低分。哪个更合理,就要看最高分和最低分是否是极端数据。
(4)学生对选手1、选手2、选手3的成绩一一进行分析。选手1数据相对来说都还比较接近,没有极端数据。选手2最低分84是一个极端数据,它对平均数有影响。选手3最高分98和其它数据有差距,它对平均数有影响,所以去掉极端数据再计算平均数更合理。
四、巩固练习,提高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B公司平均工资更能代表他们公司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
五、全课小结,反思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代表性——平均水平
集中趋势
平均数再认识
易受极端数据影响
移多补少
灵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