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回顾
1.工业革命何时开始?标志是什么?
2.工业革命的发明有哪些?
3.工业革命的特点?
4.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2.观察本课教材中的各种图片,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现代工厂制在中西方的异同。
3.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并联系中国近代的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2.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目录
CONTENTS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01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02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01
材料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检细毛——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手工工场的特点: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
手工工场有何特点?
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
工厂
概念阐释: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工厂
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3、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
性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
作用: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某工厂的规章制度(部分)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
任何在工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六条
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被损坏的轮子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工厂制度
材料
在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工厂制度
材料
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在1786年建厂时总资产为4200镑,固定资本为3789镑;1789年总资产为5421镑,固定资本为3916镑。阿克菜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在1771年建厂时雇工300多人,到1816年工人达到727人。
工厂制度有何作用?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洋务派: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02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城市化的典型。
2、鸦片战争后,上海、青岛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3、20世纪至今,西方国家逐渐重视城市规划,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1、英国兴建大量铁路:修建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运枢纽。
2、英国港口同陆上交通连接,形成了不列颠的水陆运输网,被称为“运输革命”。
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人们的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生活节奏加快
坚持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多处设有标准钟。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2)20
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还出现了工人学校。
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两次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
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两次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影响: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收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巩固练习
1.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几乎所有棉布都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工厂取代原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C
2.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
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
3.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D
4.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中的课程设置方案。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人类活动
主要课程
直接保全自己
生理学、解剖学
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
逻辑学、力学、数学、物理学等
培养、教育子女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历史(宗教、国家、社会习俗、生产制度等)
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
B.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
C.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D.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C
5.19世纪的英国人“以分钟、秒为单位”,“时间概念是个全新的概念”。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工业革命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资本家严格厂规使工人压力增大
D.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农业文明
B
6.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1805年所发生的刑事犯罪为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对社会的反叛情绪滋生,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C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