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折叠》 上课班级 五(1)
主备教师
副备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明确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体会参考资料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分析平面展开图每个面的特点和立体图形每个面的特点,找出具有共同特点的面,作出正确的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采用好观察法,分析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与折叠相关的知识。
学法指导 学生采用好观察法,分析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手工吗?
你们都有纸折叠过什么吗?
2.揭题;我们一起来探究与折叠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手工折纸引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投入。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 一.想一想。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 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二、画一画。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画一画,做一做。算一算,标一标在小组里给学生看一看。互相检查 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培养学生建立平面展开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 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画一画,做一做。算一算,标一标在小组里给学生看一看。互相检查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标一标在小组里给学生看一看。互相检查。共同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 四.练一练。 1. 第79页第1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第79页第2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作出解答。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把仓库模型的张开图折叠成仓库。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了关于平面展开图通过折叠得到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方法,初步掌握了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教材第79面1。2,3题。 有趣的折叠
展开图 立体图形
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时,要沿虚线折叠。
折叠时要找准立体图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相对应的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