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2011.11
命题:
提醒: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本次考试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共11小题,3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躯壳ké 船坞wù 盘桓huán 茕茕独立qióng
B.僭越jiàn 模样mó 臼齿jiù 过蒙拔擢zhuó
C.星宿xiù 龟裂jūn 荫庇yìn 除臣洗马xiǎn
D.省亲xǐng 创痕chuàng 浸渍zì 呱呱而泣g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逶迤 不惮 曲意逢迎 狼奔豸突
B.笑魇 嗜好 殒身不恤 冥然兀坐
C.老趼 稔知 人才辈出 拾人牙惠
D.蛊惑 栏楯 秣马厉兵 共商国是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肩负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B.一九三九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C.此次教科书事件,表明日本国内仍存在一小撮否认侵略历史的极右势力,他们是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但日本政府也难辞其咎。
D.假如不是很紧要的事情,你打个电话去处理一下就行了,何必小题大做打报告给主管领导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B.在世界各大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哲学和艺术,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美学。
C.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熟悉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D.在生活中,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而且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逍遥游》出自《庄子》,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B.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之写的序文称为《兰亭集序》。
C.《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D.《渔父》选自《离骚》。写一渔父因见屈原憔悴困苦,劝他随波逐流,与世浮沉;而屈原则表示决不妥协。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日薄(迫近)西山 门衰祚薄(浅,不厚) 比(等到)去,以手阖门
B.庶(平民)刘侥幸 拜(授予官职)臣郎中 垣墙周(围绕)庭
C.形影相吊(慰问) 除(免除官职)臣洗马 当(应当)侍东宫
D.寻(不久)蒙国恩 吾妻来归(回家) 更(更替)相为命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若望仆不相师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A.若 B.虽
居则忽忽若有所失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C.以 D.于
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9.下列加点字词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东犬西吠 其次不辱身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客逾庖而宴
D.齐彭殇为妄作 则刘病日笃
10.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⑤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答案:戏剧社 文学社 摄影小组
11.请仿照下面一则幽默的形式,另选话题再写两则。(参考话题:悲观、勇敢、怯懦、苦笑、遗憾等)(4分)
例:所谓乐观,打个比方,就像炉灶上的响壶。屁股烧得红红的,却有心情吹口哨。
仿句一: ▲
仿句二: ▲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共9分)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12.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1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1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15分)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 。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无知,反而坦然。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15.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6.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
17.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答:
18.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看法。(4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共18分)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适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而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剑著身。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余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于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来还,至霸昌厩,取火悉烧梁之反辞,但空手来对景帝。景帝曰:“何如?”对曰:“言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景帝喜说,曰:“急趋谒太后。”太后闻之,立起坐,气平复。故曰,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少见之人,如从管中窥天也。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汉家法周 法,取法,效法
B.故《春秋》所以非宣公也 非,责备
C.置其剑 置,安排,安置
D.文吏穷本之 穷本,穷尽本源
20.下列各组句子中,不是表明梁孝王执政会导致“国乱,祸不绝”的一项是
A.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 B.少见之人,如从管中窥天也
C.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 D.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太后非常喜欢梁孝王,以殷商制度亲其父母兄弟,周朝制度尊其先祖的做法,委婉地向景帝表达出将来让梁孝王继承帝位的愿望。
B.袁盎等精通经术的大臣认为如果汉景帝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梁孝王,会引起国家内乱,并以《春秋》“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加以劝谏,合乎情理。
C.袁盎虽然借宋宣公致国乱的古例改变了窦太后的立嗣初衷,却招致梁孝王的忌恨而遭杀害。
D.窦太后袒护谋反的梁孝王,汉景帝安排精通经术识大礼的田叔、吕季等大臣将梁孝王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诛杀了汉景帝的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人顶罪。
22.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而 梁 王 闻 其 义 出 于 袁 盎 诸 大 臣 所 怨 望 使 人 来 杀 袁 盎 袁 盎 顾 之 曰 我 所 谓 袁 将 军 者 也 公 得 毋 误 乎 刺 者 曰:“ 是 矣!”
23.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⑴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
⑵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4-25题。(共6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24.本诗写景围绕一个“ ”字,写情围绕一个“ ”字。(2分)
25.“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26.⑴真的猛士, ▲ , ▲ 。(《记念刘和珍君》)
⑵鹏之背, ▲ ;怒而飞, ▲ 。(《逍遥游》)
⑶ ▲ ,则芥为之舟; ▲ ,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⑷凡在故老, ▲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
⑸ ▲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四、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①费斯克:“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②纪伯伦:“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③马拉默德:“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④斯米茨:“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⑤西奥多·罗斯福:“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⑥麦奇生:“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⑦毕达哥拉斯:“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以上名言警句,包含着西方人对于自由内涵的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也谈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境界。自由,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
根据以上的材料,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高╬考じ试#题`库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