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2课时课件(共63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2课时课件(共63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1 22:55:56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第一课时
《谈读书》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二、预习交流
1.
生字注音。
怡情(yí)
统筹(chóu)
藻饰(zǎo)
狡黠(xiá)
咀嚼(jǔ
jué)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gāo)
死抠(kōu)
吹毛求疵(cī)
豁然贯通(huò)
词语解释。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他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称赞为“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4.背景链接。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5.文体知识。
随笔: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明确: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内容理解
(一)阅读第一层(目的)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求知有哪几种目的?)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正面说)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
明确:费时过多—易惰;藻饰过多—则矫;凭条断事—学究(反面说)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是论证什么道理?
明确: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这叫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5.“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三个字有何作用?
明确:“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
6.“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那么我们怎样得到读书的“用处”?
明确:“全凭观察得之”
7.这个“观察”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含有“实践”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二)阅读第二层(方法)
1.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明确: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全盘吸收,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哪句话与此意思相同?
明确: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哪一句?
明确: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5.你认为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①读其部分——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②大体涉猎——不太重要的书
③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课本、重要的书
④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6.有人说“作文”就指平常的“写作”,你认为哪种解释更有道理?
明确:各有道理:作文,使语言准确、思想准确。笔记,使知识记忆准确。联系下文“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考虑,“笔记”更有道理。
7.有的同学听课懒于作笔记,请你先用培根的话劝导他,再用一句俗语劝导他。
明确:作文(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笔记)者须记忆特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8.有的同学上课不愿意讨论和发言,请你用培根的话劝导他。
明确: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
问题:须聪颖到什么程度?
(三)阅读第三层(作用)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几句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结尾一句的另一种译文: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培根引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观点:“学问改变气质”。
2.“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的才智
3.“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不同的学科知识对人的性格培养有不同作用。
4.这几句采用什么结构方式?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先分后总;举例论证
先具体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读史使入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最后归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今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先将上文分为三层,再说观点是什么?有比喻论证吗,哪一句?
明确:观点是最后一句话或第1句;“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是比喻论证。“特药”指“读书”。
(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是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举例论证;论证“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3)这一片段的论证思路如何?
明确:先论证“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进而论证“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或:“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老师提示:这叫做“类比”。
小结:《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五、归纳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
明确: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反证)、排比论证
(1)比喻论证:
①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②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③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2)举例论证:(有提示词吗?)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对比论证:
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排比论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2.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是排比句?它们起什么作用?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指出求知的三种益处。
归纳:排比的作用:使语气强烈,语势酣畅(富于气势),说理雄辩。
六、拓展迁移
1.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1)推敲细思: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2)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读:可浅尝——须读其部分(摘要);可吞食——须大体涉猎(浏览);须咀嚼消化——须全读(精读)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4.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示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七、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八、课后作业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
2.分析作者的反驳思路。
3.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重点:分析作者的反驳思路。
难点:分析作者的反驳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是良师益友。但怎么读书?很多人却不得法。我们看看古今名人是怎么读书的。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苏东坡读《汉书》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种读法称为“八面受敌”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仔细字斟句酌,只求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思想主旨,提出了“不求甚解”的读书之法。
你认为哪种读书方法更好呢?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作品。
马南邨(cūn),原名邓拓。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zhá)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
2.知识链接。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2)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三、初读感知
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阐明应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
第八段:以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正确。
第九段:提出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四、内容解读
1.本文开篇摆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树靶子(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不求甚解”出自哪里?文中有哪几种理解?
明确: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陶潜原意: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人理解: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3.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不求甚解:一是虚心,别骄傲。二是说明读书方法,读书不可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
明确:反面举例论证: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正面举例论证: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5.在反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读书观点。
明确: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不求甚解只是暂时未解,并不是不解。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为本文列个提纲)?
明确:(1)摆出对方论点,提出自己观点。(1)(树靶子)
(2)阐明“不求甚解”含义(引出处,指出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归纳“不求甚解”真正含义:虚心和会意。)(2-4)(驳论)
(3)举例论证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5-8)(驳论)
(4)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9)(得结论)
6.从本文的论证中,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明确:①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②写作思路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
③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
④论证要完整,语言要准确、严密。
五、探究讨论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4.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你对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课堂小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示例:“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用于哪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向前发展。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可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也可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藻饰(zǎo)
狡黠(xié)
傅彩(fù)
B.
诘难(jié)
咀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
C.
滞碍(chì)
阐证(chǎn)
幽居(yōu)
D.
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采藻饰
D.粗暴
劝戒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
C.湮没
耽误
对于
D.淹没
耽搁
对于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在这个当头,高谈阔论没有用,得采取具体行动才行。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用品,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分发到各社区。
B.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
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D.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8.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9.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2分)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11.为纪念“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8分)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3分)
(2)根据示例,将下表空缺处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2分)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循序渐进法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3分)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二、阅读理解(25分)
(一)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3分)
3.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3分)
4.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两个论据。
(4分)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3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
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2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三、小练笔(5分)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为了证明“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就用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请你确定一种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不少于100字。
情境预设:①逆境成才
 ②天才来自勤奋 ③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藻饰(zǎo)
狡黠(xié)
傅彩(fù)
B.
诘难(jié)
咀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
C.
滞碍(chì)
阐证(chǎn)
幽居(yōu)
D.
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解析:A.“狡黠”的“黠”应读“xiá”;B.“咀嚼”的“嚼”应读“jué”,“味同嚼蜡”的“嚼”应读“jiáo”;C.“滞碍”的“滞”应读“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2分)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采藻饰
D.粗暴
劝戒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
解析:A项要把“子自知”后的逗号移到引号外面。B项将“三、五”之间的顿号去掉,在此是表示约数,不用顿号。D项去掉书名号。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D
)(2分)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
C.湮没
耽误
对于
D.淹没
耽搁
对于
解析: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耽搁:耽误,搁置、停留。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对于:表对象。关于:表关涉。根据语境意思,应该选D项。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在这个当头,高谈阔论没有用,得采取具体行动才行。
【解析】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褒贬不当;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用品,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分发到各社区。
B.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
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D.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解析:A项,不合逻辑,“拼图、棋类、卡拉OK”不是体育用品;B项,“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没有和“回答”相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各种关系”后加“的问题”。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答案:(1)比喻
(2)排比
(3)对偶
对比
(4)比喻
8.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D
)(2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9.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A
)(2分)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解析:《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11.为纪念“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8分)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3分)
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2)根据示例,将下表空缺处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2分)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循序渐进法
①质疑读书法(或“独立思考法”)
②会意法(或“不求甚解法”)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3分)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示例一:一位智者,他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示例二: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二、阅读理解(25分)
(一)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3分)
过渡句。承上——表明读书必须活读,必须会意;启下一一以诸葛亮的例子再次说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可取的。
3.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3分)
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
4.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两个论据。
(4分)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3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对阅读的作用的论述。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会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
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2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恢复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三、小练笔(5分)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为了证明“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就用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请你确定一种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不少于100字。
情境预设:①逆境成才
 ②天才来自勤奋 ③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示例: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
13
短文两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你们知道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和成语呢?
导入新课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手不释卷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目标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归纳
阅读1
感知
扩展
阅读2
作者
阅读3
第一课时
这句话是谁说的,你知道吗?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知识就是力量
黑格尔评培根
  
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
  
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马克思评培根:
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随笔: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怡(
)情
统筹(

藻(
)饰
狡黠(

诘(
)难
要诀(

蒸馏(

劝诫(

滞(
)碍
吹毛求疵(

豁(
)然贯通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huò
字词积累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重要的诀窍。
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整体感知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的作用。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使身心愉快
(给言辞)增添光彩
对整个形势作全面的估计而制定策略。筹,筹划,想办法
言谈高妙广博而不切实际
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阅读第一层(目的)
1
怡情
2
傅彩
3
长才
读书给人带来的好处
求知有哪几种目的?
正面说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
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做作,不真实
迂腐的读书人
发语词
这里是衡量、检验的意思
读书
文采藻饰
全凭条文断事
费时过多
太盛


学究故态
读书的三种偏向
反面论证
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
反面说
正面阐述其好处:
反面指出其偏向:
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费时过多—易惰
藻饰过多—则矫
凭条断事—学究
正反对比
(第一层)
读书的目的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是论证什么道理?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这叫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天生才干
自然花草
读书
学习如何修剪移接
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xiá
狡猾
看不起
鄙视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对比论证
“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那么我们怎样得到读书的“用处”?
全凭观察得之
这个“观察”含有什么意思?
含有“实践”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jié)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jǔjué
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反复体会
阅读第二层(方法)
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全盘吸收,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哪句话与此意思相同?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哪一句?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
味同嚼蜡矣。
比喻论证
生动地说明了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1.读其部分
2.大体涉猎
3.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4.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
——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不太重要的书
——课本、重要的书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你认为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这里可能指作笔记。另一种版本就译为“笔记”
有人说“作文”就指平常的“写作”,你认为哪种解释更有道理?
各有道理:作文,使语言准确、思想准确。笔记,使知识记忆准确。联系下文“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考虑,“笔记”更有道理。
有的同学听课懒于作笔记,请你先用培根的话劝导他,再用一句俗语劝导他。
作文(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笔记)者须记忆特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有的同学上课不愿意讨论和发言,请你用培根的话劝导他。
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
问题:须聪颖到什么程度?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结尾一句的另一种译文: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培根引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观点:“学问改变气质”。
这几句的观点是什么?
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阅读第三层(作用)
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弥补人的才智
塑造人的性格
“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不同的学科知识对人的性格培养有不同作用。
这几句采用什么结构方式?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先具体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读史使入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最后归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先分后总
举例论证
朗读,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zhì
不通畅
gāo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疵cī
阐述论证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
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今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总——分——总
|
|

读书
先分为三层,再说观点是什么?有比喻论证吗,哪一句?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列举这些论证了什么?
这一片段的论证思路如何?
先论证“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进而论证“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或:“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老师提示:这叫做“类比”。
举例论证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课堂小结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反证)
请举出实例
归纳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1.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3.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举例论证:(有提示词吗?)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正反对比论证: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目的
正面阐述其好处
反面指出其偏向
正反对比
读书方法
主张
提倡
比喻论证
读书作用
皆成性格
弥补缺陷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课文哪些句子是排比句?它们起什么作用?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指出求知的三种益处。
归纳:
排比的作用:
使语气强烈,语势酣畅(富于气势),说理雄辩。
课文中提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
可浅尝——须读其部分
可吞食——须大体涉猎
须咀嚼消化——须全读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摘要
浏览
精读
扩展迁移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和迷信书本。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自由论坛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课后作业
不求甚解
邓拓
第二课时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
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
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
人一筹。
书是良师益友。但怎么读书?很多人却不得法。我们看看古今名人是怎么读书的。
新课导入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仔细字斟句酌,只求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思想主旨,提出了“不求甚解”的读书之法。
你认为哪种读书方法更好呢?
苏东坡读《汉书》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种读法称为“八面受敌”法。
马南邨(cūn)
,原名邓拓。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zhá)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是什么?
摆敌论
驳敌论
立己论
(摆敌论的通俗说法是:树靶子。)
知识链接
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整体感知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阐明应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
以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正确。
提出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2、“不求甚解”出自哪里?文中有哪几种理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陶潜原意: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人理解: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内容解读
1、本文开篇摆出了什么观点?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3、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不求甚解:一是虚心,别骄傲。二是说明读书方法,读书不可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
反面举例论证: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
正面举例论证: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
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5、
在反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读书观点。
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不求甚解只是暂时未解,并不是不解。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为本文列个提纲)?
摆出对方论点,提出自己观点。(1)
树靶子
阐明“不求甚解”含义
(2-4)
举例论证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
(5-8)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9)
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
引出处,指出人们曲解“不求甚解”。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归纳“不求甚解”真正含义:虚心和会意。
驳论
得结论
从本文的论证中,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②写作思路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
③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
④论证要完整,语言要准确、严密。
①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4.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探究讨论
5.你对
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4.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你对
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本课小结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作业布置
“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用于哪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向前发展。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可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也可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学法指导: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找出文中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的语句,归纳作者观点;找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谈读书》)
2.先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了解作者是怎样立靶子、亮观点、做分析最后得结论的论证思路。(《不求甚解》)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杂文。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3.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两文的作者及两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
(1)《谈读书》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给课文划分层次。
(2)《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  )
 诘难(  )(  ) 狡黠(  )
吹毛求疵(  )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
2.理解词义。
(1)狡黠:?
(2)诘难:?
(3)味同嚼蜡:?
(4)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作深刻了解。?
(6)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3.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1)在内容和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2)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3)在语言上的异同点。
【课中导读】
《谈读书》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明确:
2.划分层次。(文中标记)
二、内容理解
(一)阅读第一层(目的)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求知有哪几种目的?)
明确: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
明确: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是论证什么道理?
明确: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这叫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5.“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三个字有何作用?
明确:
6.“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那么我们怎样得到读书的“用处”?
明确:
7.这个“观察”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
(二)阅读第二层(方法)
1.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明确: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哪句话与此意思相同?
明确:
3.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哪一句?
明确: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
5.你认为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①读其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体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
④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作文”就指平常的“写作”,你认为哪种解释更有道理?
明确:
7.有的同学听课懒于作笔记,请你先用培根的话劝导他,再用一句俗语劝导他。
明确:
8.有的同学上课不愿意讨论和发言,请你用培根的话劝导他。
明确:
问题:须聪颖到什么程度?
(三)阅读第三层(作用)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几句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结尾一句的另一种译文: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培根引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观点:“学问改变气质”。
2.“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3.“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
4.这几句采用什么结构方式?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先具体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读史使入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最后归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今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先将上文分为三层,再说观点是什么?有比喻论证吗,哪一句?
明确:
(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是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
(3)这一片段的论证思路如何?
明确:
三、归纳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
明确:
(1)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有提示词吗?)
对比论证:
排比论证:
2.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是排比句?它们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迁移
1.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4.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后作业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不求甚解》导读
一、初读感知
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文中标记)
二、内容解读
1.本文开篇摆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
2.“不求甚解”出自哪里?文中有哪几种理解?
明确:
3.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
明确:
5.在反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读书观点。
明确: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为本文列个提纲)?
明确:
6.从本文的论证中,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明确:
三、探究讨论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明确: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明确:
4.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
5.你对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课后导练】
(一)阅读《谈读书》语段,回答问题。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3.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②至⑤句阐述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仿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6.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一般人常常以为”“经验证明”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学法指导: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找出文中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的语句,归纳作者观点;找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谈读书》)
2.先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了解作者是怎样立靶子、亮观点、做分析最后得结论的论证思路。(《不求甚解》)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杂文。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3.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两文的作者及两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
(1)《谈读书》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给课文划分层次。
《谈读书》论述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的道理。
(2)《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阐述了读书的要诀是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  )
 诘难(  )(  ) 狡黠(  )
吹毛求疵(  )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
yí jiénàn xiá cī cūn jiáo
2.理解词义。
(1)狡黠:?
(2)诘难:?
(3)味同嚼蜡:?
(4)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作深刻了解。?
(6)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1)狡诈。 (2)诘问,为难。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 (5)不求甚解 (6)咬文嚼字
3.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1)在内容和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1)都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
(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采用的是立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采用的是驳论的方式,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在语言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不少名言警句。不同点:《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举例时语言简洁,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不求甚解》则明白如话,列举事例时语言详细些。
【课中导读】
《谈读书》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明确: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二、内容理解
(一)阅读第一层(目的)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求知有哪几种目的?)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正面说)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
明确:费时过多—易惰;藻饰过多—则矫;凭条断事—学究(反面说)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是论证什么道理?
明确: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这叫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5.“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三个字有何作用?
明确:“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
6.“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那么我们怎样得到读书的“用处”?
明确:“全凭观察得之”
7.这个“观察”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含有“实践”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二)阅读第二层(方法)
1.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明确: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全盘吸收,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哪句话与此意思相同?
明确: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与这句话相对的是哪一句?
明确: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5.你认为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①读其部分——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②大体涉猎——不太重要的书
③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课本、重要的书
④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6.有人说“作文”就指平常的“写作”,你认为哪种解释更有道理?
明确:各有道理:作文,使语言准确、思想准确。笔记,使知识记忆准确。联系下文“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考虑,“笔记”更有道理。
7.有的同学听课懒于作笔记,请你先用培根的话劝导他,再用一句俗语劝导他。
明确:作文(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笔记)者须记忆特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8.有的同学上课不愿意讨论和发言,请你用培根的话劝导他。
明确: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
问题:须聪颖到什么程度?
(三)阅读第三层(作用)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几句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结尾一句的另一种译文: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培根引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观点:“学问改变气质”。
2.“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的才智
3.“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不同的学科知识对人的性格培养有不同作用。
4.这几句采用什么结构方式?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先分后总;举例论证
先具体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读史使入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最后归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今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先将上文分为三层,再说观点是什么?有比喻论证吗,哪一句?
明确:观点是最后一句话或第1句;“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是比喻论证。“特药”指“读书”。
(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是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举例论证;论证“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3)这一片段的论证思路如何?
明确:先论证“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进而论证“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或:“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老师提示:这叫做“类比”。
小结:《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三、归纳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
明确: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反证)、排比论证
(1)比喻论证:
①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②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③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2)举例论证:(有提示词吗?)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对比论证:
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排比论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2.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是排比句?它们起什么作用?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指出求知的三种益处。
归纳:排比的作用:使语气强烈,语势酣畅(富于气势),说理雄辩。
四、拓展迁移
1.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1)推敲细思: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2)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读:可浅尝——须读其部分(摘要);可吞食——须大体涉猎(浏览);须咀嚼消化——须全读(精读)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4.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示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六、课后作业
对于本文中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它们写下来。
《不求甚解》导读
一、初读感知
速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阐明应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
第八段:以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正确。
第九段:提出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内容解读
1.本文开篇摆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树靶子(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不求甚解”出自哪里?文中有哪几种理解?
明确: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陶潜原意: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人理解: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3.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不求甚解:一是虚心,别骄傲。二是说明读书方法,读书不可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
明确:反面举例论证: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正面举例论证: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5.在反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读书观点。
明确: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不求甚解只是暂时未解,并不是不解。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为本文列个提纲)?
明确:(1)摆出对方论点,提出自己观点。(1)(树靶子)
(2)阐明“不求甚解”含义(引出处,指出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归纳“不求甚解”真正含义:虚心和会意。)(2-4)(驳论)
(3)举例论证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5-8)(驳论)
(4)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9)(得结论)
6.从本文的论证中,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明确:①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②写作思路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
③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
④论证要完整,语言要准确、严密。
三、探究讨论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4.作者所选的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事例有什么特点?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你对本文的论据有何评价?
明确: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四、课堂小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示例:“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用于哪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向前发展。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可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也可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课后导练】
(一)阅读《谈读书》语段,回答问题。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3.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②至⑤句阐述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仿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6.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答案:
1.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举例
对比
3.排比。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4.读书的益处。举例论证。
5.示例:锻炼使人健康,交友使人怡情,思考使人睿智。
6.示例:数学不简单,它和科学息息相关,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学得好的人,一定是比较细心的人,因为数学很严密,只要有一个小错误就会前功尽弃。有的数学题很难解,所以数学学得好的人,一定是比较有耐心的人,他不会因为题难而放弃解题。数学比较开放,所以数学学得好的人,其思维肯定也很开放。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一般人常常以为”“经验证明”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答案:
1.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4.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5.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6.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