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面的旋转 北师大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面的旋转 北师大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01 10:16:23

文档简介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小课件、长方形及直角三角形的纸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随着天气的变化,温度越来越高,这时候你想吃点什么降降温呢?
生:.冷饮.
师:不错,那它的形状都有哪些呢?
生:答
师:老师也带来了好多冷饮大家想不想吃?(多媒体展示冷饮形状.)。并说出冷饮的形状。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好多好玩大家不妨看看你从中又能发现什么?
1、?出示一组图片(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组图片?
?师:观察这组图片,你们有何发现?这些图片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都可以通过旋转得来?
?师:这就是旋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的旋转。
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呈现“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的情境图。
(2)观察、思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
(4)概括、小结:点动成线。(并板书:点动成线)
(5)同时呈现下面两幅图。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6)交流。
(7)动画演示这两幅图的运动过程。
  (板书: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活动一
1、通过面的旋转,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介绍活动要求。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2)学生活动。
  (3)交流结果。
  (4)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5)交流: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圆柱、圆台、球和圆锥的形成过程。
(6)思考、交流: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吗?这几种立体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7)、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
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画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
(8)、那么,你还能找一找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吗?
(9)、课件出示圆柱圆锥图片,让学生找找。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孩子不同的见解,做到心中有数)。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
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1、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想一想,这个曲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想个法子试一试!(可以剪)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想一想,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2、认识圆锥的特征
(?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发现了圆柱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能不能继续努力,来寻找圆锥体的特征呢?
1、拿出桌上的圆锥形实物,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又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也可以看圆锥体图片想想圆锥体的特征)
2、集体交流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猜想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又会是什么图形?试试看!(动手切一下)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设计意图: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实物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多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强化图形表象,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填空。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的两个圆。
(2)圆柱有一个(??)面,叫做侧面。圆柱两底之间的(???)叫做高。一个圆柱有(???)条高。
(3)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
)。
(4)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形。
(5)圆锥的底面是个(??),侧面是个(
)。从圆锥的(
)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3、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
(2)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连线叫作圆柱的高。???????????????????(?????)
(3)如果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它的底面周长和高一定相等。?????(????)
(4)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都是长方形。???????????????????(?????)
(5)圆柱和圆锥的高都有无数条。
4/教材第四页第三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圆柱?????????????????????????圆锥??
五、教学反思
(?http:?/??/?www.ffkj.net?/??%B4%CB%CE%C4%D7%AA%D7%D4F%EC%B3F%EC%B3K%BF%CEJ%BC%FEY%D4%B0"
\t
"_blank?):?
?????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我充分体会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却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空间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使空间观念逐渐得到发展。教学效果良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面的旋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课件。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些实验感受一下吧!
(一)点的运动
  出示铅笔图提问:如果把铅笔尖看做一个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师板书:点动成线。
(二)
线的运动
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平移、旋转)的轨迹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来就是:线动成面(板书)。
(三)
面的运动
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平移、旋转)平移后形成一个长方体,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面动成体(板书)。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面的旋转(板书)。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想一想,连一连。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1、学生活动。
2、交流结果。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做好了,哪一组愿意来汇报一下:
 
学生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学生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都能旋转出圆柱体、圆和半圆都能旋转出球体。
学生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同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3、小结:看!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边为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像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课件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谁来汇报结果:
1、从面的角度观察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底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2、从截面角度观察
圆柱的截面可以是圆、长方形、椭圆;圆锥的截面可以是圆、椭圆、等腰三角形。
  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陈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
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底面
顶点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底面
底面
《面的旋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