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时间:60分钟 总分:6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碘 B.面粉
C.蔗糖 D.花生油
2.下图是利用NaCl固体配制生理盐水的主要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取用NaCl B.称量NaCl C.量取H2O D.溶解NaCl
3.将50 ℃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硝酸钠的溶解度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如图所示,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都有未溶解的该溶液的溶质),若使甲试管中晶体减少,乙试管中晶体增加,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冰块 D.硝酸钾
5.室温时,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做如图所示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
A.溶质质量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均为不饱和溶液 D.溶剂质量相同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好6%的NaCl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漏一部分,瓶中NaCl溶液浓度仍为6%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7. 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KCl 30 33 35 38 41
KNO3 21 31 45 65 88
A.KNO3比KCl的溶解度大
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 ℃~30 ℃之间
C.在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 KCl可得到33.3%的KCl溶液
D.在50 ℃时,两物质各5 g分别加入10 g水中,充分溶解,均有固体剩余
8.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100 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质量为200 g
B.4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2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采用降温的方法可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9.(4分)用“>”“<”或“=”填空。
(1)V1 mL水和V2 mL酒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V1+V2) mL。
(2)t ℃时,NaCl的溶解度为5 g,则t ℃时,10 g 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5%。
(3)同一温度下,分别将100 g KCl饱和溶液和200.0 g KCl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析出晶体质量分别为m g和n g,则m n。
(4)5 g食盐完全溶解于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5%。
10.(4分)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2.6 15.3 20.0 25.0 38.2
如果要配制该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溶液200克,需要水 克,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克,此时溶液的温度应为 _℃。温度升高,该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1.(5分)已知氯化钠、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 35.5 36 36.5 37
碳酸钠 6 10 18 36.5 50
依据上表数据,绘制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图中能表示碳酸钠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在温度低于3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 (填“大”或“小”)。
(2)图中两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此点表示的意义是 。
(3)40 ℃时,把50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生活在盐湖(主要成分是NaCl和Na2CO3)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请你答出“冬天捞碱”的道理 。
12.(4分)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
(2)20 ℃时100 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 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之间。
(3)向烧杯中加入100 g水和50.0 g氯化铵配成50 ℃的溶液,再冷却到20 ℃,烧杯中析出固体为 g。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1分)
13.(5分)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中,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
A.称量及量取 B.计算 C.溶解 D.装瓶贴标签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 (填字母)。
②将已配好的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_ 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4.(6分)(1)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30 ℃时,丙的溶解度是 ;
②50 ℃时,在100 g水中放入50 g乙物质,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保留至0.1%);
③若将2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不考虑水的蒸发),可析出晶体的是 ;
④将5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1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常温下欲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乙溶液,操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操作有错误的是 (填对应字母);
②量取水时,若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8分)
15.(2分)如图是某物质甲的溶解度曲线。求:
(1)t1 ℃,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t2 ℃,B点对应的溶液是否饱和?
16.(6分)200克某硫酸恰好与26克锌完全反应,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
(2)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2.D
3.C
4.B
5.A
6.A
7.B
8.B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9.(1)V1 mL水和V2 mL酒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__<__(V1+V2) mL。
(2)t ℃时,NaCl的溶解度为5 g,则t ℃时,10 g 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__<__5%。
(3)同一温度下,分别将100 g KCl饱和溶液和200.0 g KCl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析出晶体质量分别为m g和n g,则m__=__n。
(4)5 g食盐完全溶解于95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5%。
10.如果要配制该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溶液200克,需要水__160__克,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为__25.0__克,此时溶液的温度应为__60__℃。温度升高,该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增大__。
11.(5分)(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图中能表示碳酸钠溶解度曲线的是__A__(填“A”或“B”)。在温度低于3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__小__(填“大”或“小”)。
(2)图中两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此点表示的意义是__在30__℃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__。
(3)40 ℃时,把50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__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生活在盐湖(主要成分是NaCl和Na2CO3)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请你答出“冬天捞碱”的道理__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减小明显__。
12.(4分)(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__NH4Cl__。
(2)20 ℃时100 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__36.0__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__10~20__℃之间。
(3)向烧杯中加入100 g水和50.0 g氯化铵配成50 ℃的溶液,再冷却到20 ℃,烧杯中析出固体为__12.8__g。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1分)
13.(5分)(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中,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__不变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引流__。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__。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
A.称量及量取 B.计算 C.溶解 D.装瓶贴标签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BACD__(填字母)。
②将已配好的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__11.9__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4.(6分)(1)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30 ℃时,丙的溶解度是__10__g__;
②50 ℃时,在100 g水中放入50 g乙物质,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28.6%__(计算结果保留至0.1%);
③若将2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不考虑水的蒸发),可析出晶体的是__丙__;
④将5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1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乙>甲>丙__。
(2)常温下欲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乙溶液,操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操作有错误的是__B__(填对应字母);
②量取水时,若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偏小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8分)
15.解:(1)t1 ℃,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6.7%;
(2)t2 ℃,B点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16.气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2
26 g x y
= x=39.2 g
= y=0.8 g
(2)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9.6%
答:(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8 g;(2)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