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蜀道难》说课课件
《蜀道难》PPT课件
《蜀道难》PPT课件
教材
学情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感受与共鸣”为主题展开,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
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诗人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诗人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开辟难、攀越难、安居难”三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教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文学作品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有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诗歌这一含蓄细腻以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情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从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合作学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体会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寓意和思想,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重点、难点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以此达到陶行知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拟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学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蜀道,倚崇山峻岭而立,伴河湖峡谷而行。这条道路险峻、高耸、崎岖、百转,曾被无数诗人称颂。有这么一位诗人,他临山而望,踏歌纵酒,对月言情,挥毫洒墨把满腹的壮烈和柔情都写进他所爱的盛世山河,写就一副惊艳的长曲,其名为——“蜀道难”。而他也因此一诗,被时人赞为“谪仙”。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蜀道之难的探索,细细品味李白的《蜀道难》
教学过程
(二)、认识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
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自
青年时,漫游全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
大志。天宝初,因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
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教学过程
(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
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
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
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
(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
在诵读诗歌前,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阅读指导:
1、诗文中事情来历和经过用(叙述调读------轻而平缓)
2、敬仰,无奈,悲伤之情的用(咏叹调------慢而抒情,富有歌唱性)
3、为了蓄势,几个句子中正式抒发感情的句子前应(稍作停顿)
4、一个句子内部直接抒发感情的部分用(升)调。
5、表示询问的句子可以(读得亲切)
6、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
7、对于描写险恶景象的句子要读出(读出恐惧感觉来)
8、带有强烈抒彩的总结句前(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总结句读完,要缓慢收住)
9、深表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读)
10、当句子突然振起、或有描写残酷景象的四字句时,这时应该读得(顿挫有力)
11、全诗的结束语如有深沉的慨叹意,要读得(缓慢,声调渐慢渐弱)
教学过程
课堂安排了四次诵读:
1、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2、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3、全体学生齐读。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通过循序渐进的诵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浪漫奇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
概括诗歌所咏叹的“蜀道之难”到底“难”在何处?
2、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教学过程
1、“蜀道之难”到底“难”在何处?
明确:“蜀道之难”有“三难”:
一难: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二难: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三难: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教学过程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教学过程
本环节主要用启发法、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教学过程
3、拓展延伸: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关于本诗寓意,历来有如下三种说法:一、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二、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三、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教学过程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看法,答案不确定,教师可以点拨,但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同学们。
教学过程
(五)、作业设置
1、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自行配乐朗诵,拍成小视频传到抖音上以供品评借鉴。
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一一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一一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教学过程
敬请指导!《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从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合作学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体会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寓意和思想,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蜀道,倚崇山峻岭而立,伴河湖峡谷而行。这条道路险峻、高耸、崎岖、百转,曾被无数诗人称颂。有这么一位诗人,他临山而望,踏歌纵酒,对月言情,挥毫洒墨把满腹的壮烈和柔情都写进他所爱的盛世山河,写就一副惊艳的长曲,其名为——“蜀道难”。而他也因此一诗,被时人赞为“谪仙”。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蜀道之难的探索,细细品味李白的《蜀道难》
二、认识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自青年时,漫游全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初,因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诵读诗歌前,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阅读指导:
1、诗文中事情来历和经过用(叙述调读------轻而平缓)
2、敬仰,无奈,悲伤之情的用(咏叹调------慢而抒情,富有歌唱性)
3、为了蓄势,几个句子中正式抒发感情的句子前应(稍作停顿)
4、一个句子内部直接抒发感情的部分用(升)调。
5、表示询问的句子可以(读得亲切)
6、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
7、对于描写险恶景象的句子要读出(读出恐惧感觉来)
8、带有强烈抒彩的总结句前(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总结句读完,要缓慢收住)
9、深表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读)
10、当句子突然振起、或有描写残酷景象的四字句时,这时应该读得(顿挫有力)
11、全诗的结束语如有深沉的慨叹意,要读得(缓慢,声调渐慢渐弱)
所以我安排了四次诵读:1、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2、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3、全体学生齐读。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通过循序渐进的诵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浪漫奇特的艺术风格。
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概括诗歌所咏叹的“蜀道之难”到底“难”在何处?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蜀道之难”有“三难”:
一难: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二难: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三难: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本环节主要用启发法、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3、拓展延伸: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关于本诗寓意,历来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
三、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看法,答案不确定,教师可以点拨,但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同学们。
五、作业设置
1、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自行配乐朗诵,拍成小视频传到抖音上以供品评借鉴。
六、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附: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一一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一一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