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6.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6.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1 18:49:16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019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抗疫斗争中殉职的
夏思思医生
医者仁心
勇者逆行
36岁援鄂医生王烁不幸殉职
以青春热血
护佑人民安康
90后药剂师宋英杰抗疫殉职
2019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
、感知人物
把握形象
2
、品读语言
深味情感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把握形象
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部分,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看到的刘和珍。
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毅然
追求真理
黯然
责任心强
欣然
爱国热忱
微笑
善良乐观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为了中国而死的
中国的青年
的确是
死掉了
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
不知道个个脸上
有着血污
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刘和珍君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君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刘和珍君
欣然前往请愿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的确是
死掉了
但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
将更愤然而前行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

本文仅悼念刘和珍一个人吗?
三一八惨案烈士
学习活动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读文章,找出你认为情感强烈,意蕴丰富的句子或段落品读理解,小组交流讨论。
揣摩语言:
1、反复阅读文句
2、把握关键词语
3、联系前后内容
4、紧扣文章主旨
悼念烈士
揭露敌人
警醒庸人
记念目的
悲愤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
学习活动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鲁迅先生之所以是鲁迅,就在于在悲愤之余,还有理智的思考,探讨一下先生是如何思考三一八惨案的。

真的猛士
将更奋然而前行
课堂总结
一人,一事,一情,一思。
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鲁迅
《热风》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课下阅读
石评梅女士的《痛哭和珍》
林语堂先生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空谈》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无化的蔷薇之二》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2019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6课,于散文,是文学家鲁迅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2%81%E8%BF%85?/?36231"
\t
"_blank?)收录在《华盖集续编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E%E7%9B%96%E9%9B%86%E7%BB%AD%E7%BC%96?/?9846400"
\t
"_blank?)》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AD%E4%B8%9D?/?33562"
\t
"_blank?)》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5%92%8C%E7%8F%8D?/?4346318"
\t
"_blank?)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C2%B7%E4%B8%80%E5%85%AB%E6%83%A8%E6%A1%88"
\t
"_blank?)”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已经学过《我与地坛》等散文,但接触鲁迅先生散文较少,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文中一些意蕴深沉的、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的理解,需要反复阅读,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教学目标:
1
、感知人物
把握形象
2
、品读语言
深味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意蕴深沉的、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文字中所体现出的鲁迅先生的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进入情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武汉按下了暂停键,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斗争中,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夏思思、彭银华、李文亮、王烁、宋英杰……?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其实,中国的青年一直是时代的先锋,回首历史,94年前,同样有一群热血青年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再次走近那些可敬青年。
二、初读课文,把握形象
学习任务:
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部分,摘录原文的句子,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看到的刘和珍。
学生活动:
(1)学生速读课文,圈画信息区域,加以梳理归纳。
(2)小组交流讨论
师生明确:
刘和珍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本性善良,为人祥和;
有胆有识,责任心强;嫉恶如仇,敢于反抗;
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摘录文中对刘和珍的描写,组成小诗。
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为了中国而死的
中国的青年
的确是
死掉了
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
不知道个个脸上
有着血污
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刘和珍君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君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刘和珍君
欣然前往请愿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的确是
死掉了
但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
将更愤然而前行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
三、再读课文,明晰事件
学习任务
讨论:本文仅悼念刘和珍一个人吗?
学生活动:
(1)
结合注释,了解背景。
(2)
小组合作探讨课文四五两部分。
师生明确:
本文不仅仅悼念刘和珍,也是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所有烈士,悼念那些“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鲁迅先生没有亲历,但先生用自己匕首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这次震惊中外的惨剧。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正如先生文中所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枪枪击中要害,枪枪致人死地,加之棍棒猛击,夺人性命。反动统治者何等凶残,青年死得何其悲壮!
四、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任务:
 
找出你认为难以理解、不易把握的,或者意蕴深沉的、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提出来,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找出意蕴深沉的、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交流讨论。
教师指导:
揣摩语言方法:
1、反复阅读文句
2、把握关键词语
3、联系前后内容
4、紧扣文章主旨
师生明确:
(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3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这句话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作者愤怒、悲痛之强烈,“实在无话可说”。
“我将深味……”整句的意思是:我将深深地体会和回味这种禽兽世界的“浓黑的悲凉”,我要把由于敌人的屠杀和流言给我的最大的哀痛揭示出来,尽管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们可以因我的痛苦而感到快乐,但我就是要把“这”——对于战友的深沉哀悼和对于敌人的愤怒控诉——作为“后死者”奉献给死者的“菲薄的祭品”。这里充分表现了鲁迅与敌人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的一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直面”、“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不回避之意。“惨淡的人生”指当时反动派统治下人民群众所过的非人生活。“淋漓的鲜血”指
“‘三·一八”渗案那样血迹斑斑的残酷现实。全句的意思是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前一句,以“真的猛士”为主语,
“哀痛者”和“幸福者”,表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实则不然。“真的猛士”为战友的牺牲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哀痛,他们对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悲愤满腔,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对反动派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活,活得有意义,死,死得重于泰山,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幸福者”?战斗就是幸福,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不知道哀痛的庸人来,他们要幸福千万倍!
下面“然而……”一句,作者转入批判
“庸人”。“庸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这里主要指小市民和其他一些苟且偷安的人。前面刚讲过“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就开始写另一种人。“庸人”,不敢斗争。不愿斗争,过一天算一天,而大自然呢,又常常为这些庸人设计,使他们忘得很快,大自然用时间的流驶,来洗去死者被屠杀、流血牺牲的旧迹,时间一久,“庸人”们把这些都慢慢淡忘了,鲜红的血痕变淡了,只在他们心上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很轻微、很淡漠的悲哀。正是这样,才使得“庸人”们哲时苟且偷生,不去对反动派反抗,客观上也就帮助维持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鲁迅在这里沉痛而又语重心长地批判了“庸人”,意思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庸人”,而要做“真的猛士”。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概括了作者对“惨象”和“流言”的具体感受;“已使我”和“尤使我”,一层进一层地写出作者的愤慨心情。“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设问回应了第一部分的“我实在无话可说”,加强了悲愤的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怒控诉,意思是说,一个民族之所以衰亡,之所以如此被压迫而默无声息,正是由于反动派的残酷迫害所致。那么怎么办呢?沉默下去吗?不!决不能让中华民族在沉默中灭亡!这里运用两个“沉默呵”,感情沉痛、激越。
“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个选择复句,用“不在……就在”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这里实际上是召唤人民不要在沉默中灭亡,而要在沉默中“爆发”,也就是号召人民起来对反动派斗争。它本身就是作者强烈革命感情的水山式的爆发,给人以极大鼓舞。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学习任务:
鲁迅先生之所以是鲁迅,就在于在悲愤之余,还有理智的思考,探讨一下先生是如何思考三一八惨案的。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生明确: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正象古代多少万年以前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那样,经过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l进一小步。而这,请愿是不在内的,更不用说是徒手请愿了,因为历史前进必须靠革命斗争,决不能靠请愿。
鲁迅从来不赞成对反动派和平请愿,他说过“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空谈》),鲁迅主张用壕堑战,对反动派进行韧性的战斗。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是指当时一些觉悟较慢的人,“淡红的血色”,指随着时间流驶,死者的血迹由深红变成淡红了,这一句是说对于一些觉悟较慢的人,爱国青年的流血牺庄也能使他们从死者淡红的血色里依稀地(模模糊糊地)对未来看到微茫的一点希望,而不至全无信心。至于真正的革命战士,就根本不同了,他们会因此而更加奋勇前进,夺取革命的胜利。
六、拓展延伸,继承精神
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马克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鲁迅
《热风》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
七、课堂总结,收束全篇
一人一事一情一思
综观全文,鲁迅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歌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是讨伐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也是鼓舞青年奋勇斗争的革命号角。
今天,我们致敬刘和珍等“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未来,我们将更奋然而前行!
八、布置作业,阅读延伸
课下阅读石评梅《痛哭和珍》和林语堂《悼念刘和珍和杨德群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