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
【教材依据】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的内容。包含第100页的单元主题图,101页的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102页的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克和千克虽然在生活中运用地很普遍,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并不多,远不如学生对“斤”,“两”的认知,虽然都是质量的单位,却并未引起过学生的关注。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学生带入相关的生活情境当中,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冲关游戏的模式,创设出一幕幕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多种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克和千克的区别与联系,知道1千克=1000克。
方法与途径: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与评价: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求知欲望,收获成功喜悦。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初步认识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秤。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秤的不同使用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小组为单位的储物盒(内有黄豆,绿豆,花生米,回形针,莲子,弹珠,橡皮)若干,500克的盐两袋,1千克的盒装饼干、袋装挂面、散装苹果以及一个空奶盒子和一盒学生奶,一个弹簧称。
三、教学过程:
第一关: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找不同的游戏,看看谁的眼睛最尖。
出示空奶盒子与一盒奶,仅凭目测让学生找出不同之处。再让学生通过掂一掂,发现并得出重量不同的结论。
师:对了,每个物体都有自身的重量,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将重量一词叫做质量。
师: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都是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质量呢?
(课件出示100页情境图),这是一幅超市的场景图,请你们联系生活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克,千克,斤,两,吨”等质量单位。
师小结:我国习惯使用“斤,公斤,两”做为质量单位。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第二关:经历体验,探讨新知。
(一)、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用品,感知1克。
(1)、师:我国统一铸造的2分硬币的质量是以1 克为标准的,但目前市面上较少流通,所以请大家掂一掂你们桌面上的一粒花生米,它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
学生动手掂一掂,感知1克的轻重。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生1:太轻了!
生2:没有感觉。
生3:好轻呀!
(2)、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从储物盒里拿出一样物品,不能重复。
掂一掂,跟1克重的物品(一粒花生米的质量)比较一下。
师:感觉比1克轻的物品有哪些?
生:一粒绿豆,一粒黄豆,一个回形针。
师:感觉比1克重的物品有哪些?
生:一块橡皮,一个弹珠。
师: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一克呢?
生:一粒莲子。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一克?
生:蚂蚁,很小的石子,黑豆……
(课件出示几种常见的约一克物品,一粒大西瓜籽,一粒莲子,一颗胶囊……使学生加深印象。)
2、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1)、出示鸡蛋图,请同学们掂一掂我们营养餐中的鸡蛋,和1克相比,有什么不同感受?
师: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
学生再动手掂一掂,感受50克的轻重。
(2)、师:想一想,500克的铁和500克的棉花哪个重?为什么?
学生可互相讨论,得出一样重的结论。(注意关注的重点是两个500克在做比较。)
(3)、(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口香糖,菊花茶,瓜子图片,说说它们分别重多少克,再找一些比较轻的物体掂一掂,加深感受。
师:(板书)计量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4)、(课件展示)师:我们称比较轻的物体时,常用到天平。
学生观察天平构造,了解称重原理。
师:用天平称重时,要做到“左物右码”。
学生观察用天平称黄豆的过程,明白7粒黄豆大约是1克。
(二)、认识千克。
1、感知千克:
(1)、(课件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想象,这两样物体是轻还是重。
师:(板书)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我们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观察特写,包装标识中的“净含量:5KG”学生讨论,什么是“净含量”?
生1:干净的物品。
生2:就是物品的质量。
师:“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不包含包装噢!
2、认识千克,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1)、师出示两袋盐,学生观察,每袋盐的质量是多少?那两袋盐合在一起有多重?
学生观察后回答: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合起来是1000克。
(2)、师出示以千克做单位的台秤,讲解使用方法,并称重两袋盐,学生观察指针,指向1就表示重1千克。
(3)、师:1000克,1千克是什么关系呢?
生:都是两袋盐的重量,应该是相等的。
(板书):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变换不同重音读上列等式,加深印象。
(4)、出示实物,1千克重的饼干,面条,苹果,让学生掂一掂,体会千克与克的不同。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师:测量比较重的物体,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课件展示)电子秤,体重秤,台秤等。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秤?
学生讨论,师总结。
(课件展示)天平,弹簧秤,电子秤,台秤,盘秤,磅秤。
第三关:巩固新知,实践运用。(课件出示)
认一认常见物体的质量标识。
固体胶25克 哑铃3千克
蛋黄派360克 大米10千克
计量下面的物品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蛋糕 电视机 小鸡 沙发
3、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
玉米 牙刷 书包 猪
100千克 400克 20克 3千克
4、判断对错
(1)一个鸡蛋约重50克。
(2)小明今年7岁,约重2000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梨约重150( )
一个南瓜约重4( )
一条草鱼约重3( )
一枚金戒指约重5( )
一只蜂鸟约重2( )
一只鸵鸟约重100( )
一位小朋友身高约120( )
通过层层递进,逐步强化的习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认识更加准确。
第四关:课外拓展,认识衡器。
(课件展示)向学生简要介绍我国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发展的过程。
权衡——杆秤——天平
第五关:作业练习我最牛。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分工合作完成称一称任务。
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g kg
比较轻 比较重
1000克=1千克
1000 g= 1 kg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于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冲关游戏的模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能主动地融入一幕幕他们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当中去,能主动地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真正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了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我采用的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
可设计再完美的环节,学生的反应也是不能预见的。他们的回答往往与我的预见大相径庭,在“找不同”环节,通过掂一掂,他们发现了一个奶盒是空的,一个是满的,可怎么也抓不住重点“轻重不同”;在比较“500克铁和500克棉花,谁重?”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铁重”,又一次将重点是两个500克在比较丢到了脑后;当举例说明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时,“蚂蚁,石头,沙子……”类似答案层出不穷。在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不得不花时间,一步步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更让我体会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语言的表述不够严谨。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你提问的目的,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能提过长或答案不确定的问题。
2、课堂秩序的“收”与“放”不够自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活动非常多,他们会沉浸在某个活动中,影响教学环节的持续进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事先明确活动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并规定活动时间,统一口令。使学习活动说“收”就“收”。
每一节课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机会,相信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我的教学能力一定能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