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和讨论等探索活动过程,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组成部分名称。
2、能根据长方体的特点推导出正方体的特点,并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
3、利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学习重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学习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大型长方体实物模型。
学习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
学习过程:
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利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引入长方体主题。
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结合这些物体外表看似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名称,应该是组成部分和特点相同。所以,引出下面内容。
1、猜想点动、线动、面动的结论。
2、思考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新知探究
1、利用学具,合作学习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利用名称提示学生:具体这三部分的不一定是长方体,进而引出探究其各部分特点。
2、再次合作,学习长方体各部分的数量、特点。长方体有6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同。有12条棱,分三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口述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学习。
小结:由于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时,我们最多能够看到3个面、9条棱,所以在平面上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成实线与虚线相结合的形式(课件出示图),看不见的部分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
1.小组合作学习:利用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探索长方体的特点。
(1)小组合作前,可引导学生思考表格内的问题。
(2)小组分工、开始探索,教师进行巡视。
(3)引导学生看表格,填写长方体的特点。
2、学生观察长方体,感知立体图形的透视感觉。
课件演示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供学具和材料,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认识长方体棱长的名称
(1)教师手指长方体的透视图,提出以下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特点的认识。
①如果去掉长方体的1条棱,你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课件演示去掉1条棱)并要求学生用手来描绘其大小、形状。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基本上都能想象到。
②如果再去掉2条棱,你还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课件演示又去掉2条棱)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基本上都能想象到。
③如果让你去掉一些棱,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
学习成果预设:3条就可以了,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教师小结:这样可以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决定了一个长方体的大小,我们把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提出问题: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会形成什么图形?课件演示长方体形成正方体的过程并得出结论:正方体是长=宽=高的特殊的长方体。
(2)利用结论得到正方体部分特点,并结合长方体特点观察学习正方体的特点。完成正方体特点的表格。
3、观察课件,动手操作,感受决定长方体形状和大小最少需要三条棱,并感知这三条棱相交与一顶点,
4.小组合作学习探索正方体的特点
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特点的经验,想一想,正方体有哪些特点,并填写在表格内。
利用演示课件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感官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
1、找一个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并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1)哪是它的顶点、面和棱?分别多少条?
(2)面与棱各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练习题,利用5组长度数量各不相同的线段来拼一个长方体,看看怎么选择?
3、课件出示练习题,出示8个长方形,其大小有相同也有不同,选择其中的部分拼一个长方体,怎样选择?
完成习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己谈收获。
感受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组成:面
棱
顶点
个数:6
12
8
相对的面相同,相对的棱相等
长=宽=高
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
6个面全相同,12条棱全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对比、小组讨论,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来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
师:请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用手摸一摸。这些平平的部分叫作面。
2.认识棱
师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作棱。请学生指出长方体的棱。
3.认识顶点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学生用手摸摸长方体的顶点。
4.学生拿出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三)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有怎样的特征呢?
1.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完成表格。
面
棱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关
系
条数
长度关系
个数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师小结。
(四)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用小棒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思考: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成几组?
2.指名学生展示做好的长方体、正方体框架。
3.师课件出示长方体长、宽、高的演示图,正方体的棱长。
(5)
议一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
2.教师多媒体演示,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出示集合图:
三、课堂练习
1.找一找:
(课件出示图片)请你从下面的图形中,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找出来。
2.练一练:
(1)这个纸巾盒的长、宽、高分别是(
)厘米、(
)厘米和(
)厘米。
(2)它的下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3)它的左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3.试一试:
(课件出示硬纸板)用下面的哪几张硬纸板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材第5页1—4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棱
:12条
顶点:8个
课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习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练一练、试一试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
课堂上,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去探索,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将学生的记录表格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
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