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来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文章内容,
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教法:
提问点拨法、组织引导法。
学法:
朗读法、质疑问难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对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出自鲁迅的《自嘲》诗,同时这两句话也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散文诗《野草》等。
三、
走进课文,认识孔乙己
本篇课文选自《呐喊》,呐喊的含义“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思想”,《孔乙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出示写作背景)
1.探究孔乙己的可怜
凡读过鲁迅小说,没有不读过《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没有不觉得孔乙己是个被社会凉薄的苦人儿、可怜人的!你有没有同感,读课文找句子。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去圈点勾画出相应的句子,小组内合作交流。
找同学展示。
明确:①没有真实姓名②生活贫困③终没有进学④可有可无⑤被打折了腿
师过渡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孔乙己身上是否也有让你觉得看不惯,甚至可气、可恨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再小组合作交流。
2、探究孔乙己“可恨”之处
明确:
①四体不勤,好喝懒做
②自命清高,穷酸
③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④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3、探究孔乙己的“可悲”
(1)师:这个可怜可恨的人,结局如何?课文那句话点出来。
明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而推测的。“的确”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情况肯定他活不下去了,只有死路一条。)
(2)读来这是一场悲剧,而充斥着整篇课文,我们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声音(笑声),这笑声大都来自众人,在课本的那些地方呈现?明确:第4、6、8、11自然段。孔乙己就这样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3)思考: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学生讨论探究。(自身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四、小小辩论
,走出孔乙己
:
面对这样一个不幸可怜的孔乙己,你们同情他吗?你们觉得他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同情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展开辩论。
观点
一
:这样的孔乙
己值得
我们同情
观点二:这样的孔乙己不值得我们同情
预设:正方:善良,天真,守信用,悲惨的身份,
没感受
过温暖与关爱,
他是旧社会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值得人同情……
反方:好喝懒做,身材高大却沦落到讨饭地步,爱炫耀,虚荣心强,虽然说生存的时代黑暗,但是他自己也努力不够,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
(注:在学生辩论中,提到时代背景时,老师可以
简介
当时的写作
背景
: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
孔乙
己还是
受到当时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旧社会影响了我们的孔乙己,其实孔乙己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受害者。
)
小结:在这一场精彩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性格的双面性,他既让人讨厌,又让人同情,鲁迅先生也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
五、
以呐喊收尾
,引发思考
面对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冷漠现象,你气愤吗?想批判吗?想呐喊吗?
(让学生先写一写,再交流)
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
为什么彼此之间不能多一点关心与帮助?
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人们还要对他加以欺凌和嘲弄?
教师小结:当今社会和谐美好,但偶尔也会有不和谐现象出现的时候,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呐喊),对!关注社会!莫彷徨
勇呐喊!
板书设计:
孔乙己
可怜
可恨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呐喊
可悲
《孔乙己》评测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原名___
___,我国现代伟大的___
__
_家、___
___家、__
_
___家,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___
___、__
_
___、__
_
___、___
___等。
2、这是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二、用原文词语填空: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
的
的人。
2.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出九文大钱。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
,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4.
他从破衣袋里
出四文大钱。
三、探究题:
1.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这两个句子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有什么不同?
2.文中写到了几次的“笑”?有什么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