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你知道这些食物是如何传播的吗?
美洲物种的外传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弟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
思考: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玉米传到到世界各地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在欧洲的传播
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2.时间和路线:15世纪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在欧洲的传播
3.传播地区
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并进行改良教育。
辣椒:15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
玉米
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现在丘陵地区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其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明朝时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这种食物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史料探究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展,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复,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松(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好、易于栽培,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枝薯藤回国,并试种成功。
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2.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3.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4.经济类的甘庶等。
欧亚作物的传播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1.品类: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
牛、驴、骡主要用作役畜,猪、羊、鸡则主要用于食用。
2.作用:这些欧洲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畜禽的传播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15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人们度过饥荒。爱尔兰也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红薯得以度荒。
影响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影响二: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
玉米和红薯的传入,导致粮食产量增加,使得民间有了较为富余的粮食,给更大规模的粮食交换提供了条件,推动了粮食的商品交换,使得部分家庭可以不再进行必要的粮食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提高产量;商品发展;社会分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影响三: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四: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渡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材料四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巩固练习
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
B
巩固练习
2.16世纪以前,欧洲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小米、黑豆、豌豆等,贫民长期处于饥饿环境中;16
世纪以后,广大平民的主食逐渐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主食新品种可能是(
)
A.大米、玉米
B.面包、南瓜
C.玉米、土豆
D.
土豆、番茄
C
巩固练习
3.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
“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C
巩固练习
4.从16世纪起,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此后它们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逐步成为重要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传入(
)
A.缓解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推动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使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A
巩固练习
5.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回大量新作物,并以欧洲为中心传遍世界;同时,水稻、甘蔗、
葡萄等农作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物种的交流是双向的
C.新航路促进了美洲的现代化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B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