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折线统计图 北京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折线统计图 北京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03 06:32:50

文档简介

《折线统计图》(新授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和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纸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任务分析】
1、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2)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教学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3、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学生展示)
展示上周广州温度变化情况统计图,回顾条形统计图知识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读条形统计图,说说横轴、竖轴表示的内容,省略号的作用
回答相关数学信息
横轴表示(
),竖轴表示(

竖轴中的
是什么符号?
画条线统计图的步骤是什么?
条形统计图特点是什么?
明确: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具体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准备。二、二、歌曲引入(3分钟)
1、聆听《青藏高原》歌曲,感受音调的高低起伏变化。
2、学生上台展演根据音调高低画折线,顺势引入折线在数学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歌曲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索折线在数学中的运用做铺垫】
三、讲授新知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导入折线统计图
描点。请问同学们我刚刚做了什么?
预设:在每个柱条正上方点了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描点。
连线。在PPT相邻两个点之间出示一把尺子。请问同学们能猜到老师想干什么吗?
预设:在相邻两个点之间连线。
撤消柱条,把条形统计图转换成折线统计图。
现在老师把柱条去掉了,请问同学们这变成了一个什么图?
预设:折线统计图
对比观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感受相同点和不同点
现在老师把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放到一块,请同学们仔细对比观察她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
明确:相同点:都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不同点: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全班互动,同学们边说增减边用手势比划增减过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增减变化情况,亲身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4、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出示金谷小学近5年班级数量统计表,学生以此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
届数
25
26
27
28
29
数量(枚)
16
16
32
51
38
学生上台展演,并分享画图方法和过程,并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第30届获得的金牌是(
)枚
第(
)届和(
)届获得的金牌数同样多
与前一届相比,哪一届的金牌数量增长最快?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通过点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线的起伏长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并从这些变化中发现数量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身高/cm
50
74
85
93
101
108
115
120
130
135
141
陈东从(
)岁到(
)长得最快,长了()厘米
陈东10岁时的身高是(
)厘米,请你推测一下陈东11岁的身高是多少?你怎么想?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1、说说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感受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先说,后出示体温变化统计图,股票走势,心电图,篮球巨星——姚明身高变化统计图)
明确:折线统计图可以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2、学生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标题、横轴、竖轴、定高、画条,标数
特点: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具体的数据
折线统计图
画法:标题——横轴——竖轴——描点——标数——连线
特点:不仅能够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统计中的学问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北京2011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
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让学生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引图
1.同学们,你们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吗?(世界读书日)
2.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学校图书馆每周日至周五全天开放,同学们可以自由的在图书馆阅读,(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为了了解同学的阅读情况,我们调查了图书馆某一周的阅读人数并将它制成了一张条形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就是能一眼看出数量的多少,直观便于比较。
3.如果既要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要反应出一周内阅览人数的变化情况该用什么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怎样变成折线统计图呢?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幅统计图变化一下,请你睁大眼睛看仔细哟!
师:(课件演示)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
预设:从条形变成一个点(动感),还能看见数据。
师:你们猜猜周二的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周三、周四呢?现在周五的条形隐去了,
只有统计表,你会怎么做?
预设:先找到周五的阅读人数点上点标上数据。
师:从周日到周一是怎么变化的?能用手比划吗?周一到周二呢?能比划出一周的借阅人数变化吗?
师:哇,在大家的合作下生成了一张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认识的“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交流辨析,识图
交流识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或者读懂的数学信息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师:(点)每天的阅览人数是从哪看到的?(点)点能告诉我们每天的阅览人数。
(线)用手跟着比划,这些线往上升表示什么意思?往下降表示什么意思?平的又表示什么意思?线越陡表示变化的越多,线越平缓表示变化的越少。
(图)看着整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它整体是往上升还是往下降?整体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师:哇,从折线统计图中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根据我们从图中读懂的信息你能预测一下下周的阅览人数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折线的走势来预测数据变化的趋势。
2.辨析比图
①探讨发现
师: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从条形统计图中能更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②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在实际应用当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体重是衡量人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我记录的五(2)班6位同学的体重情况。
姓名
丁丁
小强
兰兰
小明
小涛
小月
体重/千克
45
48
40
50
38
35
表二:丁丁0--10岁体重情况统计表
年龄/岁
0
2
4
6
8
10
体重/千克
4
15
20
25
35
48
师:反映每个同学的体重各是多少千克,选择(
)统计图更合适。
反映丁丁0—10岁体重变化情况,选择(
)统计图更合适。
师:选择统计图时重点是看你想要分析的是什么,如果侧重分析数量的多少就用条形统计图,如果侧重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就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找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再通过不同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思考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
总结方法,画图
绘制折线统计图
想象一下丁丁0--10岁的体重情况画成折线统图后大概是怎样的。
想一想,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绘制,师巡视,指导画法。
反馈交流,纠正问题。
阅读思考:请你从画好的折线统计图中找一找、填一填。
丁丁从(
)岁到(
)岁时长的最快,长了(
)千克。
丁丁体重25千克时是(
)岁。
丁丁7岁时体重可能是(
)千克,你是怎么想的?12岁呢?
丁丁会一直这样长下去吗?
师:利用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时,既要考虑图的趋势,也要考虑生活实际。要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数学才会更有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理解辨析,用图
1.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折线统计图,还学会了画折线统计图,生活当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折线统计图呢?(课件演示一些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微信使用人数折线统计图,感受一下,微信在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请你根据这个图回答下面问题:(1)使用微信人数呈现什么趋势?
(2)哪年至哪年增长的最多?多了多少人?
(3)预测一下,使用微信的人数将会怎样变化? 
3.图1和图2是某商场去年下半年服装专柜售货员分别根据毛衣和衬衣的销售量制成的两幅折线统计图。
在小组里说一说:
(1)哪幅是毛衣的销售量统计图?哪幅是衬衣销售量统计图?
(2)请你简单描述一下两幅图中两种衣服的销量变化情况。
   如果你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应该怎样考虑?
   如果你是消费者又有什么打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五、拓展升华,说图
师:出示一张折线统计图,这张图上什么也没有写,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这幅统计图可能跟什么有关?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然后出示一张完整的统计图)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折线统计图在统计数据的时候,作用巨大,应用很广泛。
我们以前学习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以及今天我们学习的折线统计图都是统计学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升华的过程。关于统计,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图:整体趋势
合理预测
画法:一描点
二标数据
三连线《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内容。本课例1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为题材,给出了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激发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回顾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到数据的多少的特点,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供途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4-105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机器人及机器人大赛包括大赛作品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机器人?
二、探究新知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根据这一统计表,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
除了统计表这种统计方法,你还能想到更简单更直观的表示方法吗?(我们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每年的数据情况,可以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给学生5分钟绘制条形统计图,之后找小组汇报结果,并用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虽然大家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每一年参赛队伍的多少,那我们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七年参赛队数量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用课件展出)。
三、新课讲授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二、小组交流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讨论汇报后课件展示异同点)
三、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学生回答)
1)记录病人一天的血压情况
2)心电图
3)记录气温变化
4)打枪时,记录每次打枪的环数
5)反映股市行情
6)学校近十年的入学人数
……
四、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本105页"做一做")
你能根据统计表(陈东调查自己0-10岁的身高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重点回顾
1.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3.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
4.能读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应用于生活。
六、名人名言
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课堂作业】
基础: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能力提升:课时练76页第1、2题
【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
《折线统计图》是概率与统计的一个内容,它有别于其他抽象数学,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基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调用大量的生活经验,例如气温变化,小毛巾重量变化,世界人口变化情况等信息,从而帮助自身学习、理解折线统计图。
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这个特点,选用上海教材中“三类五种”折线分类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折线统计图每一根线段变化的情况。然而“三类五种”图亦有缺点,学生会重点关注每一段的变化情况,忽视整根折线。因此,课中还需要通过手势、小游戏等方式体验整根折线的变化情况。
3.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学生往往会把“折线的长”与“变化幅度大”划上等号,而这仅仅在横轴项目等距设置的前提下才成立,带有片面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折线统计图中的统计信息,并能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比较学习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有效学习,在过程中提升辨析观察能力、说理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统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的升降表示变化的情况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条形统计图
1.课前谈话:引入2018年株洲月平均气温表
2..出示2018年株洲月平均气温情况图
观察上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和特征(横轴、纵轴、标题)
环节二:折线统计图的初步认识
交流讨论:
两张统计图的构成有何相同之处?——都有横轴、项目、纵轴、数量单位、标题等。
两张统计图有何不同之处?折线统计图:点——数量的多少;线——变化的情况。
两张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折线统计图可以凸显变化的情况。
3、微视频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
环节三:小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
线
变化《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教学的难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名字叫人不是人,不吃不喝手脚勤,能开机器会下棋,听话干活责任。”你们猜是什么?对了机器人,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每年我国都会举办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向大家展示自己研制的机器人风采。
师:这是老师课前调查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请同学们观察,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师:刚才说的信息,我们还能用学过的什么来表示呢?
师:(课件:条形统计图)请大家齐读标题。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表示多少?接下来每格代表多少?(师问生齐答)
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设计意图】由此引发孩子们想了解近几年参赛队伍数量的统计愿望。接下来结合统计表,以及对旧知条形统计图的回顾与对比,感悟各自的特点。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直观。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就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每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有变化吗?(有)你能用手势按顺序把变化比画比画吗?
全部生尝试。指一生试一试。
师:(夸奖)比画的真清楚。但如果能边读数据边比画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老师边读数据边示范几个)谁来试试看?一生尝试。
师:大家想不想都来比画一下?
师生齐声读数,一齐比画。
师:如果把我们的手指看成一枝铅笔,把我们刚才比画的过程画下来,会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这是一种新的统计图。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再播放一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鼓励孩子们通过动手比画,找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表示出来,为引出折线统计图作好铺垫。最后,通过运用课件动态演示,由旧知条形统计图的“条形”变成“点”,再用线段把各点连接起来,形象生动地演示了各年份参赛队伍数量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的形成过程。
(二)比较异同,构建新知。
师: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点?
生:标题,横轴,纵轴。(可具体展开:横轴都表示什么,纵轴都表示什么?,这就做好了画折线统计图的起步工作)
师:有补充吗?
生: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板书:数量多少)两种统计图在表示数量时,有什么不同吗?那条形统计图的数量是用什么来表示的?折线统计图的数量又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生: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板书:点)
师:说得真好!你们能选一个年份的点说说它表示的数量吗?生回答
师(追问):从折线统计图上还能一眼就看出哪一年最多,哪一年最少吗?
【设计意图】发现相同点时,通过“标题、横轴、纵轴”相同,使孩子们明确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准备步骤;通过“都能表示数量多少”这一相同点,引发认知冲突,探究不同之处,使孩子们明确折线统计图中每个“点”所表示的具体数量。
师:看来折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刚才同学们对折线产生了好奇和疑问。的确,折线统计图既然点已经能表示数量多少,为什么还要连成线呢?点和点之间的线段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示什么?你们知道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课件)
生:有的线段上升,表示增加了。有的线段下降下,表示减少。
师:(比划)通过线段的上升或下降,看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板书:增减变化)
师:(挑两条,增加最多,与增加最短的对比)(闪烁两条线段)这两条增加的线段,有什么不同吗?
生:可能回答一条增加的多,一条增加的少。
师:增加多的线段长什么样?(提示生一起做手势比画)增加少的线段呢?(提示生还一起做手势比画)
师(小结):2007-2008年这条线段,就像一座山一样,很斜很陡。线段又长又陡,说明数量的变化越大(可齐答);而线段比较平缓,说明数量的变化比较小(可齐答)。看来,简单的线段其实不简单(可齐答)!这就是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最大的魅力和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师手指板书,示意学生齐答:数量多少)还可以通过折线的高低起伏看出数量间的(教师手指板书,示意学生齐答: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由点到线”的设疑,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力求从“线的走向不同”表示“数量增加或减少”,从“线的长度倾斜度不同”表示“增减变化的幅度”两方面去发现交流。由此丰富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理解,实现对数据的分析预测。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是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来观察的。接下来从整体上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预测2013年参赛队伍是多少支吗??生预测
师:按照这幅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哪种可能性会更大些呢?
生:(预设)向上增加可能性更多。
师:老师也觉得增加的可能性最大。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合理的预测和科学的判断,真棒。
(三)、拓展延伸,合理应用。
师:其实,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折线统计图?老师也在一些地方看到折线统计图。想看看吗?(其他折线统计图)
师:(抓住最后一幅课件:体温变化的统计图)同学们看,这条红色虚线表示人体的正常体温,37摄氏度)
师:仔细观察体温变化情况,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帮助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折线统计图很有用,能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是不是在哪儿都能用呢?下列两组数据选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师生交流。
师小结:看来,有的数据需要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有的数据是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好。关键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和我们的需要来选择。我们要注重看数量的多少,选条形统计图。注重看数量的变化,选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鼓励孩子们向生活中延展,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折线统计图。接下来以小红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为例,进行数据分析,使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由此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和比较,明确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更合适。
(四)亲自绘制,分析预测。
师:看了这么多的折线统计图,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想自己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呢?大家看,这是。。。(书中做一做)想一想,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板书:描点、标数据、连)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交流时注重找点的方法。领着在课件上演示到1岁,其余放手让孩子在书中完成。停下手中笔,我们一起来欣赏两幅作品吧。
师:(呈现画出了0-10岁的身高,下方呈现问题,P240页教参)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并思考:哪一年长得最快?
师:0岁是第一个生长的飞跃期。你们知道吗?第二个生长的飞跃期10-12岁。你们预测一下,陈东11岁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生预测交流。
师:那我们要趁着第二个生长飞跃期积极锻炼身体。陈东的身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长高,它会一直一直长下去吗?
师:到成年不会再长了,到老年就会变矮。预测时,既要考虑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也要根据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学得才更有价值。
【设计意图】先由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中来(此题正好是课后做一做),让孩子们明确画折线图的步骤,要注意画法的重点指导,体现有扶有放的学习过程。在交流展示环节,请孩子们当小老师的形式,对绘制作品进行点评,规范孩子们的绘制细节。最后在预测分析数据时,注意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价值。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回顾小结。孩子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