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12月大联考
历
史
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七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
A.使用打制石器
B.用火烹饪食物
C.从事渔猎采集
D.从事原始农业
2.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
A.分封制旨在“以蕃屏周”
B.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
C.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
D.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
3.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主张体现了
A.天人合一观念
B.朴素唯物史观
C.逍遥自由观念
D.朴素辩证思想
4.某史料记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A.颁行“推恩令”
B.建立三公九卿制
C.创立皇帝制
D.推行郡县制
5.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
6.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7.下图为《步辇图》(局部),该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8.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9.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竟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A.租庸调制
B.募役法
C.两税法
D.方田均税法
10.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II.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白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加重人民的负担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13.“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14.下图是南宋画家夏圭的《临流抚琴图》,画中一位士临流而坐,抚琴之状。该作品
A.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
B.构图气势宏伟、面风豪放
C.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
D.以人物为核心布局、构图
1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6.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7.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巨著,对此概括准确的是
A.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B.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没有发展
C.明朝的科技具有总结性特征
D.明代科技注重实践并影响世界
18.《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是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协定关税
D.五口通商
19.
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白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运动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20.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A.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了救亡图存的任务
C.增强了革命的社会基础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1.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22.“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
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23.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B.五四运动的开展
C.中共一大的召开
D北伐战争的进军
24.
1924-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对这个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发生极大的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
2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B.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要北上抗日
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D.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一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6分)
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
xia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摘编自蒋以化《西台漫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5分)
2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l)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6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10分)广东
秋季学期高-12月大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D据所学可知
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磨制石
们已经按
意识
造工具。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
要标志
代使用打制石
不符;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元
经学会用火,B不符合题意
猎采集发生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
代过渡时期,C错
亲族、功
封到全
诸侯国,目的是通过分封拱
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故B错误;此
还未建立,故
吴;周文化发
B据材料“道法
老子强调顺应自然
朴素的唯物史观,故B项正确;老子强调
然
规律,不是天
项错误;逍遥自由观念与庄子
老
错误;朴素辩证思想在材料没
有体现
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
知,新皇帝废除分封制度,设立郡
故D正确
九卿制和皇帝制度不是地方上采取的
施,排除B、C;“推恩
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颁布的,且并没有废除所有的封建国家和
本题考查西汉的“推恩
解决了封国问題,而不是用郡县制取亻
叛乱是应对封国问题
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圭
题,故排除C项;造成题
现象的原因是“推恩令”的推行,不是通过保障诸侯王利益
项;通过
封国越分越
插手政
侯惟得衣食租
选
B材料
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
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
除;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
D材料
赞普松赞干布派禄东赞为
太宗请求通婚”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
周边少数
民族的向心力,D项正确。该图反映的是通婚不是册封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唐朝加强
料反映的是双方通
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杠
说明宰相任用较随意,到“唐中宗
相共秉朝政”说明相权被严重削弱,其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项;“瓦解了三省制度”说法不
符合史实,排除A项;宰相
到十余人会导致人浮于事,行政效率降低,排除C项
省
独断专行
科学决策,与题干提供
符,排除
C材料唐中期“恣行吞并
地兼并严重,“口分永
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均田制遭到
采用两税法,故选C项;租庸调制是唐
赋税制度,排除A项;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内容,排除B、D两项
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反映的都是佛教文化,这些石窟分
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故选A;石窟属于佛教文化,排除B;石窟开凿并不能证明儒学正统地位削弱和北方
济影
升,排除C、D
材料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
功多”信息说明注重自然变化和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
项
确;农
比较注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变换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
现要改进技术,故D项
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说
变法的
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
迹近于敛财”说明对人民近
乎压榨,“急刻”说明对百姓短时间内危害大,故
强兵是首要目的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北宋
月大联考·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