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2 11: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方节日。
示例: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生日的日子,是西方国家最大、人们最喜爱的节日复活节,它是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情人节——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以纪念公元270年这一天遇难的古罗马主教圣瓦伦丁;愚人节——也称万愚节,是西方也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四月一日;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也并不一样;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2.上个世纪后半叶,一部叫《根》的小说横空出世、风靡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寻根的潮流,这股潮流至今仍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为什么为出现这一现象?
二、整体把握
1.文化寻根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源。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2.文化的分类及特点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
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重点探究
1.文化源流例谈——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等。
2.阅读诗句,猜出诗句所描写的节日: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分别为:端午、重阳、七夕、中秋、春节)
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此时蚊虫苍蝇滋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阳光开始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另外,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也称“蒲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说说你所知道的端午习俗。
诗歌《端午》赏析。
4.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说说你所知道的七夕习俗
诗歌《迢迢牵牛星》赏析。
5.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说说你所知道的中秋习俗。
诗歌《水调歌头》赏析。
6.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有人病倒、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四处访师寻道,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说说你所知道的重阳习俗。
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7.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讨论:都说如今“年味淡了”,许多地方不允许放鞭炮,微信、电话、email拜年代替了登门问候。你怎么看?
8.小结:节日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是浓烈的色彩和欢腾的气氛,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魅力。节日期间特有的礼节行为、吉祥用语以及人们所相互传达的种种感情,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突出体现。
四、蜻蜓点水
1.文化源流例谈——
龙文化。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
2.文化源流例谈——
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
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五、拓展延伸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或姓氏源流,或年节风俗,或“课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