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第15周考试测试卷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是由来华传教士按照自己的理解并选择性翻译内容。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是来华传教士在1899年《万国公报》上刊载了名为《大同学》一文,提到“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可知马克思主义最初在中国的传播( )
A.旨在救亡图存 B.促进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C.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D.存在介绍不客观系统的现象
2.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 )
A.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
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的启蒙运动”的“革命性”在于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共和 C.改良与革新 D.民主与科学
4.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的《共产党》杂志发刊词中写道:“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十月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C.救国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入 D.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5.根据表格内容,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胡适留学期间及回国后的重要活动(部分)
1917 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9 任《新青年》的编辑并主编《每周评论》,在批判封建道德、封建专制,宣传个性解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20 与蒋梦麟等7名留学归来的学者发表《争自由的宣言》,要求言论、结社、集会结社、书信秘密等人身自由,还人民自由平等的社会权利。
1922 与他人创办《努力周报》,发表了许多抨击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文章。
A.主要通过发表文章、创办报刊等方式参与新文化运动
B.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
C.批判军阀专制,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D.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6.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B.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胡适倡导马克思主义 D.邹容发表《革命军》
7.陈独秀说:“吾人偿以新输入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孔教为非;偿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材料中陈独秀的“欧化”集中表现在( )
A.器物和技艺 B.民主共和 C.民主与科学 D.马克思主义
8.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 )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产生于俄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 D.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
9.“陈君寅恪来,谈中国白话文学及全国教育学会等事。倒行逆施。贻毒召乱,益用惊心。”(选自《吴宓日记》),由材料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新文化运动得到所有国民的支持
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都是封建顽固守旧派
C.吴宓反对白话文运动 D.吴宓是封建顽固守旧派
10.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日益深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
A.强烈要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猛烈抨击封建正统思想
C.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 D.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11.在鲁迅的早期杂文中,多是围绕批判“保存国粹”“扶乩驱邪”的封建迷信,以及痛贬扼杀青年、儿童的社会恶习等命题展开;其杂文集《坟》中写于“五四”前后的文章,也是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这些杂文( )
A.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B.对国民性进行深刻批判
C.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在反封建上具有彻底性
12.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当时他心目中的“新青年”应该具有( )
A.君主立宪思想 B.尊孔复古思想
C.民主科学思想 D.社会主义思想
13.陈独秀认为“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他的观点( )
A.受到社会各界批判 B.助长了民族虚无主义
C.受到社会各界赞同 D.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理论家的“自我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以后的水到渠成,而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将“思想进程”与事物自身的“历史行进”相结合。这句话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根植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B.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C.与经济发展没有密切关系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15.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下列内容与代表人物相符的是( )
A.主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C.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6.人民版必修三说“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在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人教版必修三则说“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叙述不矛盾
B.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叙述矛盾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人教版错误
D.梁启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版错误
17.“五四”后,全国各地知识青年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在仅仅一年时间内出版的刊物达四百种之多。这些社团和刊物虽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但都不能不议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后(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B.社会主义受到社会各界关注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D.青年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
18.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在此鲁迅( )
A.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张解释为一种策略和手段
B.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全盘西化
C.认为只有否定中庸之道才能完成新文化运动的任务
D.主张采用折中的方法来达到否定传统文化的目的
19.自1919年的第六卷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人问题的文章开始在《新青年》中占据主流。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中共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C.知识分子开始着眼于社会问题 D.新文化运动主旨发生转变
20.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经济近代化 B.推动政治近代化
C.推动思想近代化 D.推动教育近代化
二.解答题
21.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请回答:
(1)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请说出他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名称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观点主张有哪些?
(3)列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理论成就。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开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再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这场运动在以现代化为出发点反思西学,重中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化最艰难而又最根本的一环。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二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京青年学生于1919年1月创刊《新潮》杂志,介绍西洋思想,批评时弊,在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并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建立分会,青年学生创建的这些新式刊物和进步团体,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据刘祥英《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整理
(1)概括《新青年》创办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化最艰难的一环、新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19年的史实,概述“启蒙运动”不断高涨的表现。
23.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取舍是当前我们塑造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材料一 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我们需要像《十五贯》这样的戏…《十五贯》中《见都》一场那面堂鼓就很好嘛。你要见他,他官僚主义,不见你;你一击鼓,他就只好出来了。虽然这并不完全是事实,但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种愿望。我们现在有些官僚主者甚至在“击鼓”后还不出来,连这个巡抚都不如呢……毛主席说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外边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昆曲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浙江昆苏剧团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
﹣﹣整理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二 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曾经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著名口号,他说“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叫作评判的态度。”“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京剧、昆曲等,要问这种东西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如果没有价值,那就应该坚决地划清界限。”同时,也有新文化运动者持有另外的观点,穆藕初作为一位新派人士,也强调应重视传统昆剧艺术的文化价值。他曾出资成立“昆曲保存所”、“昆剧传习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昆剧艺术家,为今天的国昆剧艺术奠定了基础。
﹣﹣据严家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整理
(1)写出材料一“救活”的剧种产生的时间和地区,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五贯》在1956年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2)围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转型的影响?②如何解读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24.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5.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古代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D4.C5.D6.B7.C8.D9.C10.D11.B12.C13.B
14.D15.C16.A17.A18.A19.D20.C
二.解答题
21. (1)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观点: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理论
(3)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 (1)史实: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一环:思想领域反封建。
核心:民主、科学。
(2)表现:青年学生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的空前高涨:新式刊物和进步团体的纷纷创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或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爆发。
23. (1)诞生时空:元末苏州地区。
原因:有丰富的人民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抨击官僚主义,反映群众愿望;双百方针的推动;浙江昆苏剧团的成功改编。
(2)选择阐述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然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选择阐述②:脚色制的伟大创造;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在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合﹣﹣离﹣﹣合,双线平行”稳定的剧本结构;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水磨腔、戏装、脸谐等影响至今。
24.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仅是极其勇敢的,也是充满理性的。第一,他们反对儒学被人利用而不反对儒学本身;第二,他们反对儒学定于一尊而主张思想自由。因此,他们所要打倒的并不是儒学,而是对儒学的教条主义和狂热迷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5. 示例一: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