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智学联盟2022届高二年级12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2.下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已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C.皇帝自省意识普遍
D.深受儒学思想影响
3.“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
之,虽得,谓之......”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肯定理学对维护伦理关系的积极性
B.地位高的人以理压制地位低下的人
C.不利于中国民众民主平等观念形成
D.易于形成中国民众逆来顺受的性格
4.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重新回归经学。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旨在于否定君主专制
B.努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批判理学杂揉佛道思想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5.在古希腊,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这反映了(
)
A.哲学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探索
B.
西方理性精神开始萌发
C.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的认识
D.二者所得结论荒诞不经
6.“圣经的核心信息是,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要使人性摆脱切危害
人生的东西,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材料对圣经的认识体现了(
)
A.人文主义
B.因行称义
C.信仰得救
D.理性主义
7,伏尔泰提出“如果没有上帝,也应捏造出一个上帝来”:“如果要使你的人民安静而强大,就必须让宗教服从国家法律”,以上材料表明他的宗教观是(
)
A.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B.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C.不反对宗教信仰
D.主张取消宗教信仰
8.有学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材料旨在强调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开端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9.当代社会,人们不禁会质疑通过互联网络就能办好任何事,甚至到最后,家族、亲情和邻里观念都有可能变得脆弱。由此说明互联网导致()
A.原有的时间和空间观念被打破
B.集群意识和社会意识逐渐淡薄
C.人际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少
D.民族性文化特色逐渐走向衰落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天民”主张,认为“人皆天所生也,同为天之子,同此圆首方足之形,同在一种族之中”。这一主张表明(
A.中国人开始接触平等观念
B.天赋人权思想已广泛传播
C.“君权神授”遭到了否定
D.维新派思想形成完整体系
11.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孙中山在《民国日报》发表文章“吾人对此近邻的大改变,不胜其希望也”,并提出“以俄为师"的口号。1923
年8月,孙中山派出由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这表明国民党(
A.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
B.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为己任
C.民主革命群众基础深厚
D.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根本转变
12.1919年
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
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其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B.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系统地论述中
国民主革命的一系列问题
D.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下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革命文学”
B.第二阶段的文学题材较窄,工农兵文学是主流
C.第三阶段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
D.中国的文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文学形式的创新
15.该文学流派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运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对该文学流派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浪漫主义风格寻求理想世界
B.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丑恶
C.以印象主义技巧再现宁静自然
D.以现代主义手法表达复杂情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12
分)科举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____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1)根据材料,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4
分)
(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
1920
年)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
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分)
17.
(14分)
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材料
“三个中国说"
摘编自唐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
察中心》
根据材料,就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谈谈你对梁启超“三个中国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如今为了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
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
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以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
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
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_____据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蕴含着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理念,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从上述
材料中提取任一理念,并阐述其价值。(要求:理念表述明确,阐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
19.
(15
分)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的发展,既体现了政治精英引导甚至规训大众的倾向,也
反映了工人大众自我发展、休闲娱乐的诉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法国的书籍比较昂贵,报纸大都采取预订制,三月或是整年起订,不单期零售,普通大众难以承受。工人在小酒馆饮酒之余,还浏览报纸,或是听人朗读报纸上的新闻。有些工人接受了政治宣传,从而参加罢工、社会运动甚至革命。一些社会精英和慈善家认为大众图书馆是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它可以引导、控制和审查大众阅读中出现的新读者,尤其是工人读者。七月王朝时期(1830-
-1848),
仅在巴黎就有超过
500家获得了官方许可的大众阅读室。1850
年,法国作家茹尔.拉杜建立“市镇图书馆和好书推广协会”,并倡议在法国所有市镇都建立一所图书馆。该计划得到了时任总统路易.波拿巴的支持,后者认为“在所有法国市镇建立图书馆是一项慈善和公益事业”。19世纪60年代,建立大众图书馆的运动进展迅速,并在随后的第三共和国也得到延续。1902年时,法国已有300家大众图书馆。
______-摘编自顾杭《19世纪法国的大众阅读场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发展的原因。(8分)
(2)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法国巴黎大众阅读室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
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湖北智学联盟2022届高二年级12月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题号
3
6
10
答案
答案
A
6.(12
)官僚队伍的素质高,国家治理能
会阶层流动性大
锢、僵化、因循守
碍科技创新
答两
给4分)
观点是正确
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西方国家原有的官员选拔制
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
开始,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平等竞
开考试、择优录取等原则的
了一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考试内容和不依
权、政治独立的现代文官制度。这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
场经济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
于固守传统的政治制度,逐渐落后
文明的
发展潮流
观点既看到了西方
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借鉴
调
文官制度所产生的积极
参考示例一】对“中国之
秦时期,是中国
外关系的发生阶段
国之中国”。此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华夏族只能暂时在
封闭的状态
然抗争谋求自身发展,在各民族不断的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也就是梁
先生所说
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
所以,此时中外的交流几乎是微乎其微
甚
付封闭的状态
是梁启超先生称之为“中国之中国”的缘
参考示例二】对“亚洲之
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为“亚洲之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君主
专制制度不断完善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强大的国力使历代统治者采
取了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不仅怀着
走向世界
外来文化也表现出极
包容性。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开拓
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形成以
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郑和下西洋更
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总之,从秦汉到清前期,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圈不断
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
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所
梁启超先生将这一时期总结为“亚
段
参考
对“世界之
乾隆末
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为开端,开启了“世界之中国”的历史,是中外关
转时期。当清王朝沉迷在“天朝上国”迷梦
守着传统的封建制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
主动交流转向了被动开
亚洲国家交往开
方国家掠夺和瓜分的对象。1840年鸦片战
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
条约》、《北京
条约》、《马关条约》
借这些不平等条约,公然践踏中国
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这
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不
考示例四】对
国说”的理解
参考示例一
考
之中国”的质
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
称之为“亚洲之中国”,有失偏
期的确是中外交流
段
国
盛、文化发达,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
因素,中国与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南亚的印度,西亚的波斯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