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文学是一种魔法,文学有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
希利斯·米勒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素材整理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故事梗概
情节梳理
简述课文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笑有六次描写,请找出所表达的心理与其他几项没有共同点的一项: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段)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段)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段)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段)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段)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
人物赏析
文中是如何刻画聂赫留朵夫动摇的心理的?
人物赏析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灵辩证法
人物心理刻画手法
直接描写
内心独白
心理剖析
语言描写(用词、语气、声调、停顿)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抽象心理具象化
直接刻画
间接表现
疑问一:
聂赫留朵夫赎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玛丝洛娃?
疑问二:
写作背景中写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小说的现实批判性在节选中有没有体现?
自主预习任务单——我的疑问
疑问一:
聂赫留朵夫赎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玛丝洛娃?
请结合文本,展开辩论。
主旨探究
正方
聂赫留朵夫赎罪,
是为了自己。
反方
聂赫留朵夫赎罪,
是为了玛丝洛娃。
人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
--列夫·托尔斯泰
疑问二:
写作背景中写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小说的现实批判性在节选中有没有体现?
主旨探究
主旨探究
结合课文,谈谈“复活”的含义。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高中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鉴赏人物形象,研讨人物心理刻画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
②探究思想主旨,理解“复活”含义,理解“托尔斯泰主义”。
③获得精神滋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活”,什么是活着真正的意义。
④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研讨人物心理刻画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托尔斯泰主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是一种魔法,文学有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复活>(节选)》,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如何通过文学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起死回生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首先展示一下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素材整理,有请申乙伽同学。
这是夏金顺同学的,有请。
260字以内概括全书故事情节,有请徐瑞阳同学。
她概括的故事情节,既抓住了关键内容,又做到了语言简洁,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三、情节梳理
1、那么,我们课文节选的是哪部分情节呢?谁来给大家简述一下?
明确: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想要赎罪。玛丝洛娃认出了他,但表现冷漠,只想从他身上得到些好处。聂赫留朵夫内心在短暂的动摇后更加坚定地想要拯救她。探监时间到了,聂赫留朵夫表示会再来。
2、这篇课文段落比较多,我们给它划分一下层次。你认为可以怎样划分呢?
明确:
开端:隔栏相见(1-26)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发展:长凳交谈(27-52)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高潮:卢布插曲(53-70)
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结局:结束会面(71-78)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3、为什么二人交谈的地点会有变化?
预设:太吵闹了,什么也听不见。
4、吵闹,文中有没有具体表现?
预设:有。23段聂赫留朵夫“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还有6、7、8段以及13、14段。
5、这几段(6、7、8、13、14)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在对话的内容上,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是社会的缩影。可以看出监狱里有很多冤屈之人。(见微知著)②为二人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环境。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四、人物赏析(重点)
(一)玛丝洛娃
1、在整个会面过程中,作者对玛丝洛娃的笑有六处描写,请找出所表达的心理与其他几项没有共同点的一项: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段)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段)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段)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段)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段)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
明确:E。E项表达的是鄙夷不屑的心理。其他各项都有讨好献媚的心理。
2、哪一项表达的心理最丰富呢?
明确:C。C项既有嫌恶,又有妖媚,来讨好聂赫留朵夫,又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以便获得好处。
嫌恶是真实的情感,妖媚和可怜是装出来的。
这个心理是非常有层次的,既有内心真实情感,又有刻意的表现在外的情感。
3、玛丝洛娃这种真实的嫌恶的情感,除了笑,在文中还有哪些表现吗?
预设:①眼睛:聊天时眼睛不看他。②神态描写。冷冷的。还有70段“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③语言描写。回答很简单,说明不想多谈。还有“那事早完了”“何必提那些旧事”。
4、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人的笑有真笑、有假笑,玛丝洛娃这几处笑,有几处是真实内心的表露呢?
预设:只有一项。其他都是假笑。
5、玛丝洛娃为何总是假笑?她为什么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一种献媚的笑容?
生:因为她是妓女,她习惯了这样的微笑。
很好,紧扣了她的身份特征。明明嫌恶、鄙夷,却能如此一次次献媚,说明玛丝洛娃?
生:心灵麻木了,彻底堕落了。
很好。说明了她的堕落之深。托尔斯泰明明要写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却不写她的哭,也不写她的怒,反而写她的笑,她的麻木,真是妙绝,更有一番深刻意味。
(二)聂赫留朵夫
1、这样的玛丝洛娃,让前来请求饶恕的聂赫留朵夫内心产生了动摇。文中是如何刻画聂赫留朵夫动摇的心理的?
明确:①直接的心理描写:“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②内心独白:“你只会……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③心理剖析:“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④抽象心理具象化:魔鬼,天平。
(三)人物心理刻画手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评价说:“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心灵辩证法)
通过前面对男女主人公心理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托尔斯泰刻画人物心理时,都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①直接刻画:直接描写、内心独白、心理剖析。②间接表现:语言描写(用词、语气、声调、停顿)、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抽象心理具象化。
五、主旨探究
从同学们的自主预习任务单“我的疑问”中,挑选了两个问题。
1、疑问一:聂赫留朵夫赎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玛丝洛娃?
很多同学的心中可能都闪过这样一个疑问,我们选择了一些发言人,他们根据自己立场分成了两个小组,将要展开一场辩论。其他同学做自由人,最后举手表态,哪一组的发言更能说服你。
下面请他们结合文本,展开辩论。
正方陈词(2分钟)
反方陈词(2分钟)
自由辩论(6分钟)
其实,人性复杂,世事多变,他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也是在变化之中的。托尔斯泰也说过这样的话,请同学们齐读:
“人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
这种性格复杂的,多变的人物,英国小说家称之为“圆形人物”(生齐答)。在课文中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一心想的是赎自己的罪过(板书:赎罪),中间也曾动摇,思考怎样对自己有利(板书:自利),但是通过内心的斗争,他驱除了内心邪恶的魔鬼,对玛丝洛娃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没有任何私心的,毫无所求的(板书:→无私),他下定决心要拯救她(板书:拯救)。
人性既非孟子主张的本善,也非荀子主张的本恶,人人心中都有善之四端,也都有恶之魔鬼。由恶之善的关键,就是驱除心中的恶魔,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板书: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2、疑问二:
写作背景中写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小说的现实批判性在节选中有没有体现?小说中能够反映现实的地方有哪些?
预设:①30段,典狱长让有钱人聂赫留朵夫在栅栏外见玛丝洛娃,表现了贵族阶层特权,阶级间的不平等,和典狱长的势利。②57段,钱“会被他拿走的”,表现典狱长对穷苦囚犯巧取豪夺。③6、7、8、13、14段反映的监狱环境和社会混乱。④44段,“那种人”“像她这样的女人”,反映阶层的不平等,贵族社会的堕落生活。⑤48段,“我没有罪”“一切全在于律师”“……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法律的黑暗。⑥40段,“谁还会把一个坏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反映贵族的冷漠,下层人的悲苦。
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借助会面场景和对话的细致描写,折射出当时混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在不动声色中反映出宏观的社会图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不只一个聂赫留朵夫,也不只一个玛丝洛娃,他们都需要被拯救。
3、结合课文,谈谈“复活”的含义。
预设: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自省、忏悔、赎罪,获得人性的、精神的、道德的、理想的复活。②玛丝洛娃的复活:需要被唤醒被拯救的。③社会的复活:悲苦的堕落的民众,空虚的骄奢的贵族。
从小说后面的情节来看,聂赫留朵夫在赎罪的过程中,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他实行了很多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他的无私的爱变得更加博大。(板书:博爱)
六、结语
如此,在托尔斯泰笔下,文学完成了她起死回生的使命。在中国,同样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文学的魔力。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他是?鲁迅。他想用文学,拯救?拯救孔乙己,拯救阿Q,拯救祥林嫂,拯救闰土,拯救冷漠的看客,拯救吃人血馒头的愚昧国民……我想起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句话出自臧克家《有的人》,他是献给鲁迅的。今天我们也把它献给托尔斯泰。最后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在朗读中,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活着,什么是活着真正的意义。
(齐读结束)下课!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