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声一步

文档属性

名称 走一步,再声一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2 15: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走一步,再声一步
教材分析
《 走一步,再走一步》 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 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 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闷热、训诫、迂回、嚷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等词语。
2 .学习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能力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领悟主旨。
2 .深人探究人物,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教学重难点
1 .整体把握故事,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并领悟其中蕴涵的生活哲理。2 .深人探究人物,把握人物性格,进行创造性阅读。
突破方法: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对人物的刻画,感悟故事内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全班交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深人的揣摩。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
1 .复述朗读法:本文是篇回忆性文章。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中感悟到蕴涵的生活哲理。通过快速阅读,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关键信息。在复述情节中,把握文意。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角色诵读中品读人物,领悟主旨。
2 .合作探究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深人分析理解人物,拓展思维,并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 爱拼才会赢》 录音)
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 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
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 .默读抢答。
出示默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进行圈点勾画;快速阅读,力求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理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默读后可采用抢答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关键信息,学会概括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做好圈点勾画。
积累字词:(多媒体出示)
( 1 )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sǒng) 迂回(yū) 头晕(yūn) 目眩(xuàn) 啜泣(chuò)
纳罕(hǎn )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xuán yá(悬崖) 训jiè(诫) q iào bì (峭壁) guàn(灌)木
瘦骨lín xún (嶙峋)} lǚ (屡)次
( 3 )给多音字注音
闷热(mēn) 烦闷(mèn) 子弹(dàn) 弹琴(tán) 晕倒(yūn)
日晕(yùn)
2 .复述故事,把握情节。
多媒体出示要求:
( 1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 2 )讲清故事情节: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第1~6 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第7 一15 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第16 一22 段)
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3 段)
( 3 )表述准确,语言简洁流畅。
( 4 )可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复述,注意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学生同桌两人用简洁的语言相互复述故事,相互纠正补充,教师巡视点拨。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通过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同学们已经整体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写的是“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下面学生小组内进行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出示问题:
l .父亲是怎样教“我”脱险的?
2 .故事中蕴涵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3 .课文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意义?
4 .读罢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探究、讨论。可进行组内角色朗读,父亲的话,要读出镇定沉着、安慰的语气。如“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听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 … 这些看起来只是指引、鼓励儿子从悬崖上“走”下来,但只要认真读,就会感悟出人生哲理,正如文中所写“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由这个故事可以得出其中蕴涵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可联系结尾的议论语言进行分析:在人生路上,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点,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阴的信心。
学生联系生活,谈所受到的启示,可以紧扣文章中心自由谈论,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从文中,我们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四、拓展阅读
多媒体出示阅读内容:
冠军的智慧
1984 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去的小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比赛,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希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在意大利举办的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钠,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这次记者在报纸上没有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 年后,这个谜终于揭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里是这样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裸大树,第三个目标是红房子… … 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就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 40 多公里的路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些小目标轻松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 多公里外的终.奴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远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思考:1 .山田本一在马拉松比赛中是靠什么获得世界冠军的?他具体是怎样做的?如果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应该怎样表述?
2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山田本一在马拉松比赛中是“凭智慧战胜对手”,获得世界冠军的。
他将比赛的路程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去冲,很轻松地就跑完了。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可以把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去克服,最终将赢得胜利。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去攻克。(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业设计
1 .再读课文,标画出文中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内容,做好圈点批注。2 .生活中,你有没有冒险的经历?请叙写一次你自己的冒险经历。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险经历——生活哲理:化大为小
(事) (理)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堂课所学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
二、研读课文,探究人物
多媒体逐个出示问题:
1 .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是“我”,主要描写了“我”遇险和脱险的情景。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变化。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研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组研究、讨论后回答:
爬悬崖过程中“我”感到恐惧、紧张。表现“我”内心的词句主要有:“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 …
从石架向下望,“我”“头晕目眩”,感到极度恐惧。先是肯定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认为i 自己会滑倒摔死;然后“我”因害怕产生幻觉,“我听见有人嚷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最后是“我”伏在岩石上,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爬下悬崖时,“我”的内心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先是毫无信心,然后“有了信心”,再是) “信心大增”,最后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文中两次写到“嚷泣”( “我听见有人嚷泣,正纳罕那人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意思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
“吸泣”,是指抽噎,抽抽搭搭地哭。前一个“嚷泣”,是“我”身处悬崖峭壁时恐惧心理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形象地刻画出“我”极度恐惧害怕的心理。此时的“嚷泣”,流下的是懦弱者的苦泪,发出的是自卑者的呜咽。后一个“嚷泣”,是“我”复杂内心情感的表露,其中既有脱险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又有冒险的后悔、自责和后怕,同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所以这里的“嚷泣”,流下的是胜利者的喜泪,发出的是成功者的心声。两个“吸泣”的运用,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儿童的心理,真切自然,令人信服。
小结:“我”由原来的软弱,变得自信坚强了,并从中获得了一笔宝贵的人生经验,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
齐读23 段,再次领悟蕴涵的生活哲理。
2.“我”之所以成功脱险,是因为父亲的帮助。从父亲的做法中你看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大声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对父亲的看法:
这是一位会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没有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教给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儿子学会克服困难。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般呵护,只会让孩子更加胆小,一生都软弱无能。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把孩子抱下来,但他没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困难。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次锻炼,体验成就感,获得一份经验和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这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父亲。他目睹孩子面临险境时,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没有训斥责备,也没有命令,而是很平和、很坦然地鼓励孩子,让孩子变得自信勇敢,变得坚强,最终战胜困难,爬下悬崖。他的做法充满了智慧,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于许多家长而言,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危险时,要给予鼓励、指导,让孩子在自己克服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小结:文中的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适的“扶”是害而不是爱,萝岁鼓之鱼壑夔迪塑赵逃立豆胆鱼世丝.里氢一和经.验。当然,如果不给手电光,而是生硬地命令“我”在黑暗中爬下悬崖这种简单化做法也许会导致“我”心理崩溃、自暴自弃。父亲采取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成功。这鲜远粼卜竣羞些勇立服风难的榭申还仪需要科学放理鱼红血且-需凰毛确傅方迭租王尽。
3 .如果杰利叫来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她可能会怎样做?请设想一下,进行描述。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地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他们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4 .文中的父亲、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对“我”的爱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我”,你怎样评价父母亲的做法?
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看似“狠心”的父亲其实用心良苦,他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我”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更重要的是给了“我”自信的灵魂。这对“我”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而深沉的父爱。
三、比较阅读
大家学习了《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两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山的那边》 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小结:“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居里夫人)进人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达到理想的彼岸。
四、诗歌朗读
多媒体展示画面与音乐。
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齐声朗读残疾少年吴强的诗歌,感受他的坚强与坚持。
走一步,再走一步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小结:这一句句诗就是对文中哲理最好的诊释,残疾少年都能坚强地面对人生,我们又怎能放弃下一步呢?
五、作业设计
1 .从文中其他人物的角度改写故事,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2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选取合适的角度写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巨大的成就感
信心大增
有了信心
毫无信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的特点有: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深学生的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问题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人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备课资料
一、作者资料
莫顿 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莫顿 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 悬崖上的一课》 被美国作家芭芭拉 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 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 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