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本节的主线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种人的故乡,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
3.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分析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本地区单一商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4.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难点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
2.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的制约作用。
3.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有许多著名的黑人体育明星,如“飞人”乔丹、“拳王”泰森,虽然他们现在是美国人,但他们的祖先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今天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区域——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
讲授新课
【板书】一、黑种人的故乡
1.地理位置
【师】课件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图”(教材第61页图8.26):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
2.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南部高,北部、西部、中部低。
3.重要地理事物
【师】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并记住: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世界最长的裂谷——东非大裂谷
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
4.黑种人为主
【师】提起非洲,同学们都熟悉非洲人是以什么人种为主?
【生】北非以白种人为主,撒哈拉以南非洲以黑种人为主。
【师】是的,撒哈拉以南非洲90%以上是黑种人。
【师】现在黑人出现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地黑人较多,他们是怎么去这些地方的?
【生】奴隶贸易,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抓黑人卖到美洲等地当奴隶。
【板书】二、快速发展的经济
1.经济状况
【师】课件展示“非洲饥饿儿童”、“非洲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等图片。
【师】非洲的国家给人的感觉很穷,为什么非洲国家大多比较贫穷?
【生】讨论略。
【师】殖民主义的统治和疯狂掠夺,经济畸形发展,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利润流失,国家越来越穷。
【师】课件显示“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教材第64页图8.31),以及通过下面的课堂练习反馈,使学生加深对该地区单一商品经济的理解。
【师】本区国家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汽车、机械等工业制成品,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差价十分大,所以本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家经济收入低,国家贫穷。
【生】讨论完成教材第65页“活动”题。
2.解决途径
【生】读教材第64页内容,回答略。
【师】发展民族工业,如尼日利亚发展了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发展多样化的产业,如肯尼亚发展花卉业、旅游业等。
3.经济现状
商业的发展,消费的增长,成为推动本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板书】三、人口、粮食与环境
【师】课件展示:
材料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目前生活在全球33个国家的6 000万人正面临不同程度的缺粮和饥饿问题。其中非洲国家有16个,它们是:安哥拉、坦桑尼亚、布隆迪、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几内亚、刚果(金)、卢旺达、刚果(布)、乌干达、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厄立特里亚、苏丹、埃塞俄比亚。而这16个国家全部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材料二 非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陆,自然增长率为2.3%,撒哈拉以南非洲更高。读教材第65页图8.33可知:利比里亚、乌干达、尼日尔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3.0%。人口的急剧增长给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使非洲的贫困相对加剧,反过来,这又会导致“贫困会产生人口”的恶性循环。非洲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人口为3%,粮食为1.9%),食品供应越来越紧张。
材料三 近40年来,非洲多次发生旱灾。1968~1973年间,在西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旱灾。在此期间该地区各国的年降水量不到正常年份的一半。乍得湖由于水位降低而被分割成若干个小湖,大片耕地龟裂,庄稼歉收,牧草大面积枯死,人畜大量死亡。据统计,此次旱灾约有20万人丧生。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材料,通过事实,让学生直观体会本区存在的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
结合上面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本区是最贫穷的大陆,也是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陆,这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联系?
(2)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为什么本区粮食供应不足?
(3)本区旱灾严重,为什么?
【师】人口急剧增长使非洲贫困加剧。反过来,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形成恶性循环。粮食供应不足,除了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增产速度以外,本区旱灾十分严重,粮食产量非常不稳定也是重要原因。本区旱灾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
【师】本区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它有什么气候特征?课件展示“非洲的气候分布图”,结合教材第62页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析思考。
【生】回答略。
【师】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全年气温高,干湿季非常明显。若有的年份气候异常,干季延长,就会出现严重的旱灾。
【师】(出示热带草原荒漠化的图片,图上的沙漠化面积较大)该图展示了热带草原景观,还展示了另一种自然灾害是什么?
【生】荒漠化严重。
【师】荒漠化十分严重,是本区又一大环境问题。除了气候的异常之外(如连续几年干旱),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为原因。近40年来,非洲人口不断增加,人口对土地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为了增产粮食,人们扩大耕地,破坏森林和牧场;为了获得更多的肉类,牧场载畜量不断增加,由于过度放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与讨论,我们知道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该如何解决本区严重的粮食问题,使非洲摆脱贫穷?(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6页的活动题。)
【生】回答略。
【师】为什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
【师】根据上面的学习和结论框图得知,产生恶性循环的源头是人口的过快增长,所以要从源头遏制这种情况,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列为第一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项。
【师】两项措施分别是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为什么?
【生】根据人口、粮食、环境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这两项措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摆脱贫穷的根本途径。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地理位置
2.地形
3.重要地理事物
4.黑种人为主
二、快速发展的经济
1.经济状况
2.解决途径
3.经济现状
三、人口、粮食与环境
1.人口:增长快
2.粮食:生产落后,产量低
3.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