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03 21: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43330011785600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你认为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 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 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 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2.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白色
B. 难溶于水
C. 可燃性
D. 易撕碎
3.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放出大量的热
B. 发出黄色的火焰
C.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火焰分成三层
4.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A. 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 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D. 取用粉末状固体——镊子
5.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假设
B. 实验
C. 观察
D. 做出结论
6.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所含气体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 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 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7.下列物质的应用,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蜡烛照明
B. 用米酿成酒
C. 蒸发海水可以得到食盐
D. 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
8.在甲、乙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 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9.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 逻辑推理
B. 大气探测
C. 化学实验
D. 精确运算
10.某同学在观察镁条燃烧时记录了如下现象:①发出耀眼的强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镁条变短 ④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请帮助他选出能作为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B.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 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
D. 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13.下列行为中,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A. 进入实验室就可以随便做实验
B. 把实验剩余的药品带出实验室
C. 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指定的废液缸
D. 实验结束时,未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
14.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用鲜牛奶和乳酸菌制酸牛奶
B. 用糯米等原料制甜酒酿
C. 用彩纸折幸运星
D. 用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
15.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溶解性
B. 腐蚀性
C. 助燃性
D. 可燃性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石蜡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
17.将下列各仪器的名称写在其用途相应的位置
(1)研磨块状固体的器皿是______ (2)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3)实验室常用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 (4)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镁条的仪器是______
18.化学实验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在横线上填写以下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
(2)用量筒量取20mL水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 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电熨斗通电放出的热量,是电能转化为热能问题,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属于电能向光能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问题,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纸的颜色、溶解性、易撕碎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答案】C
【解析】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但这不属于现象的描述。故答案应选C。
4.【答案】D
【解析】少量试剂的反应一般用试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给较多量液体加热通常用烧杯;故A、B、C的实验项目选择的仪器都是正确的。粉末状的药品的取用可以用药匙或者用纸槽,而镊子的用途是夹取大的块状或者颗粒状的固体的,不能取用粉末。故答案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的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故选B。
6.【答案】A
【解析】呼吸作用发生时人体会吸收一定量的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代谢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所以空气中的氧气多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用蜡烛照明,是利用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反应发出的光; B.用米酿成酒,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 C.蒸发海水可以得到食盐是利用了海水蒸发,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答案正确; D.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选C。
8.【答案】D
【解析】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
9.【答案】C
【解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方法很多,如计算、探测、推理、假设等,但是基本手段还是实验。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0.【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说明生成了新物质。
11.【答案】B
【解析】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很明显是设计实验,故选B。
12.【答案】C
【解析】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项A说法正确;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B说法正确;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说法错误;蜡烛受热熔化,只是蜡烛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说法正确。
13.【答案】C
【解析】A.实验开始前,认真听老师讲解,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避免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故错误;B.实验过程中,剩余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带出实验室是错误的;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老师指定的废液缸,是正确的;D.实验结束时,要整理好仪器再离开实验室,而未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的做法是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故答案应选C。
14.【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物质的变化情况。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属于物理变化;若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A.用鲜牛奶和乳酸菌制酸牛奶 、 B.用糯米等原料制甜酒酿、D.用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这些变化均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属于化学变化;C.用彩纸折幸运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5.【答案】A
【解析】B.腐蚀性、 C.助燃性、 D.可燃性均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关键是要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16.【答案】(1)小 (2)a (3)水 二氧化碳
【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因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可以看到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水,而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7.【答案】(1)研钵 (2)药匙 (3)酒精灯 (4)坩埚钳
【解析】(1)研磨块状固体的器皿是研钵;(2)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药匙;
(3)实验室常用来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4)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18.【答案】(1)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 (2)偏大 (3)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解析】(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2)用量筒量取20mL水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偏大。(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19.【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