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绿色蝈蝈
初一备课组
教材分析
《 绿色烟烟》 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帼姻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 昆虫记》 以及烟帼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 .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 .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学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突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绿色蛔帼》 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 .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孩提时代,唱歌的知了、鸣叫的蟋蟀、织网的蜘蛛、运食的蚂蚁,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 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 昆虫记》 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 绿色帼烟》 便是其中一篇。
二、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
法布尔(1823 ~1915 ) ,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物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47 年,来到阿雅克修中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他人生选择的两位学者,他从此打定主意,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昆虫。著作有《 昆虫记》 。人们曾称他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 .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解词:
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寒窜: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悬殊:相差很远。
酷爱:非常爱好。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2 .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 l )去粗取精;( 2 )扫描跳跃阅读;(3 )思维集中;
( 4 )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像《 绿色烟烟》 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
多媒体展示:
内容:
( 1 )形态特征。
( 2 )习性― 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
( 3 )种类及分布等。
特点:一般一段有一个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词。
思考:绿色蛔蛔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蛔烟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烟烟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 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第8 、9 、10 三段是对姻烟食性的补充说明。第n 段是写烟姻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 .合作研讨:
( l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蛔蛔的呢?
( 2 )作者是如何知道烟蛔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 3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4 )研读课文第9 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帼帼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蛔烟属 ( A .食肉B .食草C .杂食)性昆虫。
( 5 ) “烟烟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蝗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烟姻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 6 )《 辞海》 中有关烟蛔的条目是这样的:烟烟,昆虫。鑫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教师点拨:
( 1 )课文第1 段并没有写烟烟,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 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 烟姻。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 2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蛔烟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烟蛔食物之谜― 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烟帼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 3 )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 4 )课文第9 段文字说明了烟烟的食性。C
( 5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烟烟同类相食,拿蝗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烟帼的习性。
( 6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 1 )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 2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烟帼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 3 )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 4 )通过比较来写烟姻。比如在写蛔烟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孟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蛙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烟烟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4.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师: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 “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1 .不断变换对蛔烟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 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人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人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食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 .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 1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2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 3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 4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 5 )嗦囊装满后,它用缘尖抓抓脚底,用沽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烟烟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1 )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烟烟,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 2 )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 3 )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孟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 4 ) “它用咏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五、课堂小结
写作手法:
( 1 )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 2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 3 )通过比较来写帼蛔,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介绍动物特征:从外形特征、叫声、食物习性等方面人手。
如何抓住特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怎样介绍特征:对比(突出特征)、拟人(生动形象)
教师总结: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
六、作业设计
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有自己的收获。45 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