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中学高一历史晚练八
12.25
一、单选题(75分,共25题,每小题3分)
1.《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B.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C.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D.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
2.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 )。
A.二者的认识背离历史事实
B.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
C.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
D.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研究结论
3.《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这体现了隋文帝( )。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4.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宋代统治者的抹黑
C.武则天人生际遇凄惨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6.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融合
B.天人合一的意境
C.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8.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0.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11.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赈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12.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13.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1842年)上奏论道:与其消耗大量军饷调集大军与英军作战,不如一次性向英国赔款,后者不过是白银几千万两,而前者很可能就是无底洞,最终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条约》的赔款要求,而放弃了与英军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这段史料直接表明( )
A.《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选择
B.《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虽败犹胜
C.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已意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丧失
D.地方官员蒙混皇帝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14.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
战争费用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鸦片战争
1
960万两
约4
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
600万两
约4
000万两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C.战争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15.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人物
评语
郭士立(19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
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
梁启超(维新派人物)
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
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
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A.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
B.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
C.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
D.对历史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
16.1860年11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 )
A.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
B.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
C.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
D.与农民的关系在日趋紧张
17.1876年,英国人巴尔福说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
只要这些官员怀有私心,只对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兴趣,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这可以用来说明洋务企业( )
A.对西方产品过度依赖
B.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C.受到欧美列强的控制
D.管理体制尚存在弊端
18.表1
轮船招商局改组(1874年)前后上海至各口岸单位吨重运费统计表
至日本
至汉口
至宁波
至天津
改组前
4两
4两
2.5元
6钱
改组后
1.5两或2两
2两
1元或0.5元
3钱或4钱
对表1中运费变化的推论最准确的是( )
A.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
B.各口岸的近代化程度存在差异
C.中日之间经济联系尤为密切
D.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19.《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
B.报刊报道失实导致中国战败
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
D.中国的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20.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战,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21.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创办学会的热潮。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的各类学会就有70余个,有政治性学会,也有各种专门学会,如算学会、测量会、不缠足会、农学会、法律学会等。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众结社权利得到清廷认可
B.维新变法运动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C.近代中国救国思潮的复杂性
D.维新进步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22.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
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23.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提倡类似日本和德国的集权制君主立宪;戊戌变法以后,他提倡类似英国的虚位君主立宪。这表明康有为( )
A.否定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B.对立宪模式的选择有所改变
C.维新变法的思想并不成熟
D.对君主立宪的理解逐步加深
24.《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5.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
B.蕴含着民主革命的思想
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
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2、材料解析题(25分)
26.(25分)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11分)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4分)定远中学高一历史晚练八
12.25
一、单选题(75分,共25题,每小题3分)
1.(2019·浙江余姚中学选考)《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B.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C.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D.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意在说明三国中魏的户数和人口最多,而在中国古代,人口的多少是经济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准。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超过蜀和吴),因此,材料中的史实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故选C项。
2.(2019·山东济宁兖州区高二月考)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 )。
A.二者的认识背离历史事实
B.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
C.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
D.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研究结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D项正确。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A项“背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
3.(2019·陕西宝鸡高三模拟)《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这体现了隋文帝( )。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可知,隋文帝利用儒学维护统一,利用法家治世,乐善好施增加民众好感,糅合儒法等多家思想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只体现了一种思想,不全面,排除。
4.(2019·贵州都匀一中高二期末)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宋代统治者的抹黑
C.武则天人生际遇凄惨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儒学走向复兴,传统伦理纲常思想强化,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涉及妇女地位的变化,故排除;B项,题干中武则天形象变化在于传统纲常思想的盛行,而非统治者的抹黑,故排除;C项,武则天人生际遇凄惨是对题干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无法体现,故排除。
5.(2019·福建泉州高二月考)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意义,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不正确。
6.(2019·重庆九龙坡区高二质检)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融合
B.天人合一的意境
C.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答案:A
解析:《送子天王图》是中国古代画家以中国绘画技法和佛教内容相结合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故选A项;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在该画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该画的画风并不属于神秘和浪漫,没有体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故排除C、D两项。
7.(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中武则天对三省六部制的调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实际上中书、门下二省的权力被分割;B项不是武则天的主观目的,是客观影响。
8.(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题干表格中藩镇的数量一共是41个,不上供的藩镇数量是7个,比例较小,因此无法说明当时藩镇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题干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藩镇之间的相互战争,排除B项;唐代后期的藩镇拥有地方财政、军政大权,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排除C项;唐朝后期面临农民起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冲击,社会动荡,根据表格可知,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藩镇分别有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的功能,这说明藩镇对唐朝后期政局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
9.(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做出南北方的比较,故D项错误。
10.(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抵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到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
11.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赈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答案:D
12.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答案:D
13.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1842年)上奏论道:与其消耗大量军饷调集大军与英军作战,不如一次性向英国赔款,后者不过是白银几千万两,而前者很可能就是无底洞,最终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条约》的赔款要求,而放弃了与英军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这段史料直接表明( )
A.《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选择
B.《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虽败犹胜
C.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已意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丧失
D.地方官员蒙混皇帝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A
14.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
战争费用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鸦片战争
1
960万两
约4
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
600万两
约4
000万两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C.战争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答案:D
15.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人物
评语
郭士立(19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
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
梁启超(维新派人物)
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
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
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A.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
B.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
C.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
D.对历史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
答案:C
16.1860年11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 )
A.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
B.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
C.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
D.与农民的关系在日趋紧张
答案:B
17.1876年,英国人巴尔福说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
只要这些官员怀有私心,只对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兴趣,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这可以用来说明洋务企业( )
A.对西方产品过度依赖
B.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C.受到欧美列强的控制
D.管理体制尚存在弊端
答案:D
18.表1
轮船招商局改组(1874年)前后上海至各口岸单位吨重运费统计表
至日本
至汉口
至宁波
至天津
改组前
4两
4两
2.5元
6钱
改组后
1.5两或2两
2两
1元或0.5元
3钱或4钱
对表1中运费变化的推论最准确的是( )
A.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
B.各口岸的近代化程度存在差异
C.中日之间经济联系尤为密切
D.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答案:D
19.《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
B.报刊报道失实导致中国战败
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
D.中国的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答案:C
20.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战,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答案:D
21.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创办学会的热潮。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的各类学会就有70余个,有政治性学会,也有各种专门学会,如算学会、测量会、不缠足会、农学会、法律学会等。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众结社权利得到清廷认可
B.维新变法运动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C.近代中国救国思潮的复杂性
D.维新进步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答案:D
22.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
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答案:A
23.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提倡类似日本和德国的集权制君主立宪;戊戌变法以后,他提倡类似英国的虚位君主立宪。这表明康有为( )
A.否定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B.对立宪模式的选择有所改变
C.维新变法的思想并不成熟
D.对君主立宪的理解逐步加深
答案:B
24.《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答案:C
25.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
B.蕴含着民主革命的思想
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
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答案:C
2、材料解析题(25分)
26.(25分)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11分)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4分)
26.(1)主要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9分)
主要目的: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分)
(2)思想主张: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改革,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梁启超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5分)
意义: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