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实用性阅
读与交流
学习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先进事迹,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会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
写人要关
注事例和细节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典出] 《国语·周语下》
[释义] 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原文] 同引用
[解读] 人总是有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动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惰性如好逸恶劳、“拖延症”等,如果能被严格的纪律约束,就能大体上克服。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监督,那么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护持一颗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对青年领导干部来说尤为切要。
?诗海拾贝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赏析】 这是李纲被罢相后在流放地鄂州写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从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诗的后两句转而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诗人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品格,其实是借牛写自己的胸怀。诗人疲惫不堪,却念念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病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主题时文
劳动者最美 奋斗者最幸福
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为快递小哥深情点赞。春节前夕考察调研北京市时,他特意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平凡孕育着伟大。”快递小哥成“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对快递小哥的礼赞,折射出社会对劳动和奋斗的崇尚。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离劳动创造而奢望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旁门左道等捷径来致富,到头来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五彩斑斓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生活靠奋斗来获得。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快递员是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新职业之一,快递小哥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奔走在大街小巷,穿梭于车水马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其实就是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赞许和推崇,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快递小哥是普通劳动者的剪影。对快递小哥的青睐,透视出人们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欣赏。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从“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环卫工人时传祥、“公交车有终点,服务没有终点”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到“人民楷模”称号获得者朱彦夫、李保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助力整个国家创造出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发展奇迹。普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中缺不了、少不得、离不开的群体。这些年,大学保安奋发图强考上名牌大学,快递小哥脱颖而出夺得诗词大会冠军,中国技工刻苦钻研勇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类似新闻不绝于耳,让人们见证了普通劳动者的大美。
对快递小哥的厚爱,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有社会学家说过,一个社会对待基层群体的态度就是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同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个人都享有人格尊严,对每个职业都应该报以平等相待的目光。想当年,刘少奇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普通劳动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赞誉和社会尊重。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伟大的追梦者。心怀梦想的人,都值得大家肃然起敬。有梦想的人多了,国家就有力量,社会就会进步,梦想就能照亮祖国的天空。全社会都崇尚劳动、崇尚奋斗,汇聚起来的逐梦力量就将奔腾不息,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更加铿锵有力。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沈英甲(1948年生),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曾多年担任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作品】
《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
二、背景链接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着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北京百货大楼前矗立着一位普通售货员的塑像,那就是张秉贵(1918~1987)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学习他那“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张秉贵被誉为“燕京第九景”,这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张秉贵售货艺术的美誉。
3.《“探界者”钟扬》
钟扬(1964~2017),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17年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三、文化常识
通讯是报刊宣传使用的基本体裁之一,它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1)按内容分,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专访、巡礼、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札记等。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但两者区别较大。题材上,消息选材范围广,通讯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内容上,消息通常只进行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则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语言上,消息简洁明了,通讯生动形象;时效性上,同一题材的内容往往先发消息,后发通讯。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首届(jiè)
(2)蔸(dōu)
(3)阐明(chǎn)
(4)蕴藏(yùn)
(5)淤泥(yū)
(6)雄蕊(ruǐ)
(7)籼稻(xiān)
(8)贬斥(biǎn)
(9)签署(shǔ)
(10)瞩目(zhǔ)
(11)颁发(bān)
(12)亲昵(nì)
(13)衣兜(dōu)
(14)和蔼(ǎi)
(15)吃腻(nì)
(16)柠檬糖(ménɡ)
(17)烫手山芋(yù)
(18)奇葩(pā)
(二)多音字
(1)模
(2)泥
(3)难
(4)奇
(5)称
(6)核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7)
(8)
(9)
三、积累词语
1.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2.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3.刻骨铭心:比喻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4.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5.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6.雷厉风行: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7.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文中四部分内容的核心词分别是什么?
答:
[明确] 实践 创新 实事求是 引领“绿色革命”
2.是什么因素促使袁隆平踏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
答:
[明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促使袁隆平下定决心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引发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构想。
3.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作为一篇通讯,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答:
[明确] ①正标题:引用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突出主人公的卓越贡献,表现了作者的真挚赞叹。②副标题:点明报道的中心人物。
2.请简述“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这一问题。作者这样设问的作用是什么?
答:
[明确] (1)①客观原因: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这一责任。②主观原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
(2)作用:①内容上,肯定了袁隆平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具有过渡作用;③表达效果上,这句话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3.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袁隆平“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答:
[明确] ①美国科学家早就提出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面对别人“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勇敢地向“无优势论”挑战。②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他写成了《水稻雄性的不孕性》一文,证明自己的杂交水稻的理论假设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4.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答:
[明确] ①前一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相提并论,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②他所做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5.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答:
[明确]
事 件
品 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颁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⑥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不渝地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从这篇人物通讯来看,写人物通讯选取报道对象时有什么要求?
[我的理解]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概括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内涵。
答:
[明确] 一团火,爱心之火,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一团火,匠心之火,专注品质,铸就经典;
一团火,忠心之火,牢记使命,恪尽职守;
一团火,星星之火,始于京华,光耀神州。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张秉贵回忆在德昌厚当伙计时的遭遇有何作用?
答:
[明确] (1)在内容上,写出了张秉贵在旧社会饱受欺凌的现实,和新中国主人翁的地位进行鲜明对比。(2)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张秉贵的转变——更加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2.赏析下面的句子。
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答:
[明确] 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把身体部位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张秉贵业务熟练、精湛的特点,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1)先给哭闹的孩子一块糖,周围的顾客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
(2)张秉贵累得满头大汗时,顾客会让他先擦汗,甚至让他先休息一会儿。
(3)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了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本文已被《人民日报》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我的理解] ①选材典型。张秉贵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售货员,宣传他的“一团火”精神,可以鼓舞广大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②弘扬时代正能量。张秉贵那富有感染力的服务精神像“一团火”一样,他时时刻刻为顾客着想,满腔热忱为顾客服务,千方百计为顾客送温暖。
“探界者”钟扬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探界者”?
答:
[明确] 钟扬在青藏高原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钟大胆”
1.“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这一段话有何作用?
答:
[明确] (1)在内容上,写出了钟扬在采集种子、科普两方面的成就。(2)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对钟扬科普工作方面的叙述。
2.钟扬在科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明确] (1)热情帮助自博馆引荐专家。(2)以多重身份和上海科技馆合作。(3)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4)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5)鼓励学生创建科普社团,进行科普宣传。
3.结合全文分析钟扬取得卓越科学成就、受世人推崇的原因。
答:
[明确] (1)充足的知识储备。(2)淡泊名利,不在乎生活享受。(3)热爱采集种子事业,并且注重实践。(4)热心科普事业。(5)敢于担当,热爱教育事业。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我的理解] ①衣着描写。“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写出了钟扬朴实的科学家形象。②语言描写。“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表现了他对采集种子事业的执着。③侧面描写。文中通过多人的回忆,侧面突显了钟扬“中国的脊梁”形象。
1.袁隆平、张秉贵、钟扬,虽然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
答案:(1)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2)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3)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4)主动探索,勇于实践;(5)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2.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
答案:(1)文章结构: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②《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2)刻画人物:①《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概述事迹。③《喜看稻菽千重浪》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扬》多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物的心理描写。
概括材料的相同点
概括材料的相同点,既可以指筛选整合几则文本材料的中心内容,也可以指筛选整合某则材料的中心事件或传递的主要信息。
此类题答题之道“三步走”:
第一步,审准题干,找出信息筛选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已经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
第二步,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
第三步,整合
调整组合所筛选的信息,把筛选出的有用的材料按题干要求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在整合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1.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文本的中心内容而言,文中陈述的有价值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概括时各则材料要有机结合。
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这种逐层地、由多层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
3.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课内挖掘】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对张秉贵的推崇之情。如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面对孩子的哭闹,张秉贵先拿出一块糖给孩子止住他的哭闹,称好糖后,又拿出几块用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将其“一团火”的服务精神表现了出来。
【技巧指导】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特征。细节描写要善于抓住事物、人物的特征,发挥区别性思维,求小同而存大异,“小题大做”,小处见大,写出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闪光点来。如《背影》,文章抓住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同时,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既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也使情感更加强烈。
2.用语精工。细节描写还要善于用语言勾勒描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曾例举“五分钱硬币在地上滚着”不如“五分钱硬币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着”来得好。
3.要能深刻地揭示主题。不能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要看所写的细节对中心主题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处,然后才确定是否采用细节描写。
总之,细节描写应该做到真实、新颖、典型,符合表达需要。要做到熟练运用细节描写,需要经常阅读优秀作品,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总结写作经验,勤奋练笔等。
【针对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答:
[参考示例] 公交车到站了,一位农民工上了825路公交车。这位农民工年龄在40岁左右,衣上沾有尘土和涂料。在他面前就有个空位,但他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等车辆行驶后,见没有人去坐,他才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并且只坐了一半身子。
然而,农民工如此小心的行动,却没能躲过身边一位穿着时髦、60岁左右的老太太的指责。老太太看到农民工后皱起了眉头,只见她先将身体向车窗外倾斜,做呕吐状,然后突然对农民工说道:“你身上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
开始,农民工听闻后并未作答。可老太太却继续说:“你应该自己走路回家!”这话引起了农民工的不满,他小声回应说:“你没权利要求我这么做。”老太太见状,立即提高音量称:“你这样影响市容!”两人此后便吵了起来。
这时,一位10岁左右、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向这位老太太说道:“如果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我们城市里的一切,你这么瞧不起他们,他们以后不来建设城市了怎么办?”
一个青年人也加入论战的队伍中来,对老太太数落道:“这位农民工大哥只坐一半身子,就是想与您保持一段距离,怕把您的衣服弄脏,这是替您着想呀。他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理应得到尊重,伤了他们也就伤了城市的心!”
这时坐在车后面的一个中年人站起了身,走向这位农民工,说:“兄弟,来我这儿坐!”
车里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课内挖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本文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杂交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他志向高远,持之以恒,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 奉献 持之以恒 创新 坚韧不拔
【运用范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古至今,我们都提倡做事要持之以恒。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漫长枯燥且困难重重,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如何能够披荆斩棘,熬过枯燥漫长的岁月?虽然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时也曾失败了许多次,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最终取得了成功。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榜样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只有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才具备克服未来生活中重重挑战的条件,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高山流水
梁相斌
柔丽的清水,裹挟着温和的春风,环绕着苍白的巨石,在峭拔的山谷中汩汩流去。置身于这至刚至柔的境界,最易神思遐想。
我爱华山之险奇,慕其雄伟,所以经常上华山。但我在几个月的忙忙碌碌后,顺着进山路拾级而上,往往不为登山,只为偷点儿清静,享受华山另一种情意:温柔。奇雄中的温柔更令人陶醉。因此,很少爬到山顶。
青山翠谷中的悬崖绝壁上,那倾天而挂的瀑布,犹如华山见到知音,向我倾泻纯真的情感。苍松古柏点缀的峡谷,曲直雅幽,那潺潺流水,情意绵长。
夕阳西下,绚丽的霞光抚摸着崇山峻岭,余晖中的溪水,遇碎石吞而食之,从容不迫;遇巨石,不为所阻,环其身而汇,又平静地流向远方。在陡峭的峡谷中,蹦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本来,山谷无路,但它们千百年奔流,淌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槽渠。眦目难视它们如何凿石,但千年后回首,那河槽却真实地留下了它们劈山开道的奋斗历程,一切都在不经意间。
常有人形容事物坚如磐石,而华山小溪克而过之,正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细细观察,恍然若悟,原来它们始终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任凭风起云涌、时序更迭,矢志不移地从高山流向天涯海角。
我曾在长江、黄河上泊行,曾与金沙江、怒江相晤,曾在漓江、大运河上履足,但我却独钟于华山小溪。华山小溪天生丽质,情意绵长。清风中,水的轻柔更使华山巍峨雄壮。华山大多数小溪藏于深涧,草石掩蔽。常人只赏其壮,而无视山中之水。近前方知高山流水,更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忽略很多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位疆场豪杰在激战后的战场上,沐浴夕阳,痴望家乡,那威赫的形象掩盖了英雄的儿女情长,而英雄的思恋情结怎不动人心弦?
华山之溪流清亮甘甜,独坐溪间“脱俗”石,远离喧嚣,丢却烦恼,闲望行云流水,心随清风飘逸。
每次上华山,必独立溪流,静享安适,虽只片刻,却记忆永远。
【佳作赏析】
本文通过对“高山流水”的描写和思考,揭示了这样的哲理:温柔、从容、执着、快乐、含蓄等这些柔性的品格力量,与那些崇高伟大的品格力量一样,值得人们关注和赞美;这些柔性的品格力量与崇高伟大融为一体,则更具动人心弦的力量;我们应学高山流水,以温柔、从容、执着、乐观、含蓄的心态对待人生,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容不迫、踏实不懈的奋斗历程,一定会让人生旅途更加充实,更加美丽。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第一段,总领全文,写华山的“至刚至柔”令人神思遐想。
第二段,“我”常上华山,为赏其险奇雄伟,更为享受其温柔之美。本段写常上华山的两个原因,突出后者,凸显了本文的写作重心,也为下文张本。
2.学写景
第三至七段是文章的主体。写华山流水,先写瀑布,再写溪流,是为了写出华山所固有的、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柔性的美,赞美华山所具有的温柔、从容、执着、快乐、含蓄等柔性的品格力量。
3.学修辞
作者主要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华山流水的诸多特征:温柔,从容不迫,平和娴静;不畏艰险,执着向前,欢快轻盈;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不寂寞,从不烦恼;天生丽质,情意绵长,含蓄不露,清亮甘甜……
4.学映衬、类比
第三、四段写及松柏、霞光,是映衬笔法,用松柏、霞光等风物与流水相映衬,突出华山柔美的一面。
第六段,先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反衬华山溪流,突出后者的天生丽质、情意绵长。后又用类比手法,以“疆场豪杰的威赫形象”类比华山的雄壮,以“英雄的儿女情长”“思恋情结”类比华山溪水的情意绵长,生动形象地说明雄伟华山中这似乎不起眼的溪流,实际上是很动人心弦的,溪流的天生丽质、情意绵长,更衬托出华山的雄伟高大。
5.学结尾
第八段含蓄地收束全文,并照应文章开头。“记忆永远”表明从华山流水中得到的启迪令“我”受益终生。
课时作业·任务落实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钟扬的“暖”是________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________一套个性化的发展________,不让一个人掉队。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而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________这所他心目中的“世界最高学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引人注目 订制 规划 转向
B.有目共睹 订制 计划 倾向
C.引人注目 定制 计划 转向
D.有目共睹 定制 规划 倾向
解析:选D。第一空,“引人注目”指吸引人们注意。“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语境的意思是钟扬的“暖”谁都看得见,此处应选择“有目共睹”。第二空,“订制”中的“订”,有约定购买或租用(有的要预先付款)的意思。“定制”跟“定做”的意思相同。结合上文的“量身”以及下文的语境,此处应选择“定制”。第三空,“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从语境看,给学生定制的应该是长远的发展计划,所以应选“规划”。第四空,“转向”指转变方向或改变政治立场。“倾向”有偏于赞成、偏向的意思。他的招生名额偏向了“世界最高学府”,应选“倾向”。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暖”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解析:选A。本题考查引号的正确使用。引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④表示讽刺和否定(反语讽刺);⑤表示突出强调。文中“暖”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突出强调,突出无数火把排列的形状。B.“厚壁障”不是指真的有一道壁障,而是指父子之间有很深的隔阂,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直接引用,引用评论家的话。D.反语,表示讽刺和否定。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B.在复旦大学任教17年,他培养了80多位研究生。他的生物信息学课,是生科院最受欢迎的课,我的学生都选了他的课。
C.从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算起,截至4月11日,已有11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机构和单位正式挂牌亮相,迎接新身份。
D.钟扬对职务和名利总是看得很轻,考虑的更多的是社会,是国家,不仅关注的是当下,还有长远的未来。
解析:选B。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A项,结构混乱,“推动……”和“对……起到了积极作用”两种句式杂糅,可删去“起到了积极作用”或在“推动”前加“对”;C项,不合逻辑,“部门、机构和单位”概念交叉;D项,语序不当,“不仅”“关注的”调换顺序。故选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还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避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而不好的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 ②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③提高经济效益
5.右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发表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字以内。(6分)
答:
解析: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即“编写一条微博”“发表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等;其次,注意语句通顺,语意流畅;最后,注意字数要求“140字以内”。
答案:(示例1)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让中国结束了饥饿的历史。因此,他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可在我眼里,他就是我的父亲,也是世界人民的父亲。感谢先生的救命之恩,他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粮食安全,让我们有力气发展经济,从事利国利民的事业。让我们记住他吧!
(示例2)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您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您,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您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6.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入选“10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你认为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请为他们中的一位写一篇颁奖辞,不超过150字。(7分)
答:
答案:(示例1)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以一介农夫的身份,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示例2)张秉贵——他认为站好柜台要做到五点:精神饱满、思想集中、耳目灵敏、抬头售货、动作“三快”;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他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满腔热情,练就“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示例3)钟扬——超越海拔6
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二、阅读提升(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高等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高等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出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理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儿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时间去上海的中小学上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完成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
000多米,收集了4
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在我们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的写照。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选D。文中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没有对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的描述。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出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解析:选B。“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错误,这三个事例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9.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的价值观。(6分)
答:
答案:①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
②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
③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