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 劳动专题研讨
【任务活动】
1.在本单元几篇文章中挖掘以下话题的素材:
话题一: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三: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四: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积累关于“劳动”的素材
(1)名言素材
①只有通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只有通过思想,劳动才能变得愉快。两者是不能分割的。
——罗斯金
②至于我,生来就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的功绩,唯一的慰藉,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蜂巢里,能够看到我自己的一滴蜜。
——克雷洛夫
③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
④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一个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现强有力的身躯。
——卢梭
⑤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
——邓颖超
⑥真理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人们前进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阶梯,真理都是从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
——高尔基
⑦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邓小平
⑧一个农夫、一个水匠、一个兵士,是同一群众的一模一样的碎片、同一圆圈的部分、把子不同的同一工具。劳动在他们就像一个谜,找谜底一直找到咽气那一天。他们一辈子干伤心的额外罚工,报酬常常是弄到一条小板凳,坐在一间草屋门口。
——巴尔扎克
⑨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彩。
——苏霍姆林斯基
⑩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2)事例素材
①郭明义,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先后任职的7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业绩。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累计献工15
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他发起成立了希望工程爱心联队等7个郭明义爱心团队,被亲切地誉为
“爱心使者”“当代雷锋”。
②罗阳,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国总工会追授罗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③时传祥,山东德州齐河人。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当了淘粪工。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现属东城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当年一位迫于无奈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遗弃在茅房里后在美国定居的小姐,正委托律师寻找孩子。而那个女婴当时被时传祥救了性命,送到福利院并被起名为石解放,现已长大成人,时传祥勤劳朴实的精神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立志为人民服务一辈子。那位小姐因此将百万财产投入了北京的环保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作为老一代英模人物所提倡的这种职业道德,“时传祥精神”犹如璀璨的星座,光照后世,永载史册,为全国各行各业所尊重和奉行。
④王进喜,甘肃玉门人。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⑤李素丽,女,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负责人。曾任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后,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1992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售票员”称号;1994年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⑥赵敏,女,1974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江苏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验员。2004年放弃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苏北黄海滩涂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一心扑在实验室这样一个有毒有害高危工作环境中。为了工作,她让年仅8岁的儿子寄住学校,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天加班加点不叫苦,三顿吃在实验室,经常工作两三个通宵,翻阅大量资料,完成了无数次实验。她把a管理模式和实际工作融合,总结出“安全维护检验法”,使1—氨基葸醌的分析时间由35分钟缩短为15分钟,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二,每年为企业赢得利润达20万元。她攻关解决的废酸环保一项,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200多万元。由于她的出色工作,公司产品的检测检验能力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测试手段已与国际水平同步。公司的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优级标准,多年来产品销售一直保持“零退货”的记录。2010年4月,赵敏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⑦张丽莉,女,1984年1月19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2012年5月8日的一次交通事故中,她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经全力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荣誉也接踵而来: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面对这些,张丽莉看得很淡,她说:“不要把我当作英雄,我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希望自己赶快好起来,回到讲台,继续为孩子们上课。”
【任务检验】
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一场主题为“劳动最光荣”的演讲比赛,号召全校学生积极践行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请你为此撰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演讲稿可结合课文内容,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结构清晰,语言有感染力;800字左右。
演讲评分表
评分标准
具体要求
分值
得分
主题
思想深刻,主题正确鲜明,针对性强。
20
结构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层层推进。
15
语言
文字简练流畅,通俗易懂,
富有文采。
15
材料
丰富充分,典型新颖,与观点一致。
10
对象
注意演讲者的身份、听众及场合。
10
表达
语速语调恰当,节奏张弛有度,符合思想感情。
10
感染力
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观众共鸣。
10
肢体语言
动作、表情能准确、直观、灵活地表达演讲内容和思想感情。
5
脱稿
表现熟练程度。
5
总分
[参考例文]
用劳动创造幸福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用劳动创造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人说学习太忙了,劳动占时间。有人说科技进步了,劳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或者说劳动很苦很累,让别人去做好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是不尊重劳动的表现,在此,我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
同学们,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小时候我们从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了解到劳动的不易。王维在《宿郑州》中云:“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细雨蒙蒙中,老农归来,村童放牧。老农播下种子,种下希望。姚鼐的《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布谷和白鹭都在来回奔忙,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从古诗词中,我们看到,劳动的画面是充满生机的,是美的。
确实,就像有些同学说的,劳动很累,为什么不花钱让别人做呢?在地里耕种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工地的工人,浇灌钢筋混凝土,打桩砌墙,无论风吹还是雨淋,也是日日无休;马路上的环卫工人,在三伏天热浪袭来时,在寒冬落满皑皑白雪的马路上都有他们的身影……劳动很累,但是有一些岗位总需要有人坚守,总需要有人付出,每个人都选择安逸,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如何推动国家的进步?
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的劳动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幸福就只是生活安逸吗?幸福就只是在觥筹交错之间满足口腹之欲吗?不是的,辛苦劳动过后,为别人创造幸福,会为自己带来更长久的幸福感。抗震救灾的志愿军战士,昼夜不停,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安全的屏障。他们的劳动是有意义的,用自己的劳动换得了他人的幸福,自己也会有更深刻的幸福感。
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说,我只是一个在校的学生,还不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境界,还没办法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创造幸福。同学们,可以的,我建议大家从身边做起。在学校,我们做好卫生,给大家一个温馨干净的学习环境;在家里,我们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热爱劳动,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好生活的小事,也能给身边的人,给自己带来幸福感!
同学们,我再次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如我们的校名“复兴中学”,要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景,也需要用劳动来创造。就像诗歌《劳动者》里所说,“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以劳动的方式,同这个世界真情对话”。让我们用劳动同这个世界真情对话!劳动是他人,也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希望大家用劳动创造幸福!
谢谢大家!
任务二 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
【技巧指导】
(一)内涵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人物通讯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
一条是“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一条是“思想线”,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
反映事物的本质意义。
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
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局限,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类型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在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人物通讯的写作
1.选择“新闻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①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②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③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④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⑤可以反映一种道理或事实的人物。
2.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②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③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④借他人之口刻画人;
⑤借景写人。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通讯呢?
1.要有现实针对性
写作对象的选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体现时代精神,二是对人们有激励和鼓舞作用。也就是说,选择的采写对象如果与当下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或相差甚远,则不能让广大受众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收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的社会效果。
2.事迹可信度要高
长期以来,“为社会树立榜样”是人物通讯写作的“经典性”法则,然而,它很容易导致新闻人物的真实性产生偏差,使报道的可信度下降,从而弱化甚至消解所期望的报道效果。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往往在于:先验地以某种绝对化、纯粹化、理想化的标准,预制一种理想榜样模式,然后用这种模式来“套”现实中的人物,相当程度上以简单化的宣传价值取代审美价值,从而给人物通讯的写作带来失真的弊端。
3.故事情节要生动感人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把它引用到新闻报道上也十分妥帖:这里的“言”可以指新闻报道的文体;“情”就是新闻人物的情感或作者诉诸文本而传达出来的情感;“人”就是受众。通讯往往特别强调事件对受众的人性化、个人化的情感诱惑力。
4.报道中的人情味要浓
为了吸引、取悦广大受众,记者开发出许多讲故事的方法、技巧和策略,这些方法能使报道生动、吸引人。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新闻记者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述故事。记者通过寻找与事件有关的人,使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5.要有典型的事例
先进人物的事迹总是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只要作者真实地走近人们所熟悉、喜欢的先进人物,或实地采访,或查阅收集资料,那么,人物通讯报道就一定能写成功。
6.“评”出深意,情理相生
人物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但是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不仅要叙述巧妙,还应有恰到好处的评、议和恰如其分的抒情。这可以使人物、事件增添光彩,可以生动有力地揭示和深化原有材料的意义,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般来说,精辟的议论源于作者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和坚定的正义信念,抒情则来自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热爱。要想把人物通讯写得饱满,使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必须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融人物形象、情愫、哲理于一炉,汇真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才能达到教育群众、感染群众的预期效果。
【任务检验】
1.观看新闻,选择一个新闻人物,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人物通讯。
[参考例文]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
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向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那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最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群众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忙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忙洗净。
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
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期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
【技巧指导】
(一)内涵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三)形式
1.以中央和上级指示为内容写评论。这种评论能起到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是报纸上很常见的评论样式。而写这类评论,一要吃透精神,二要上下结合。
2.配合中心任务和重大决策写的指导性评论。这要求作者要明确任务,讲清道理。
3.针对一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想或者是模糊观点来写的评论。写这种评论,则需抓准问题,透彻说理。
4.为突出新闻、通讯的思想性而发的评论。也就是在对问题做了事实的回答之后,再给予理论的、思想的回答。这要求作者写作时,一要结合紧密,二要画龙点睛。
5.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评论。
6.有关节日、纪念日以及重大活动的新闻评论。
7.对敌进行论战的批驳式的评论。
8.对某个问题进行理论阐述的评论。写这类评论,射箭要对靶,道理要讲透。
(四)角度
1.新角度切入,引起对老问题的关注。一些旧话题,可以从新的角度切入,引起舆论对老问题的关注,补偿人们的“审丑”疲劳。如“农民工说到被领导接见”。
2.小角度切入,让大问题有贴近性。为了让读者对宏大问题有贴近感,让人感觉话题的每个方面都跟自己密切相关,拉近读者与话题的距离,在写作时,可以寻找一个较小的、生活中非常普遍、让读者很容易理解的角度切入。例如:从家庭收入到金融危机。
3.见人之未见——在细节中寻找新的角度。要写好评论,除了要有知识储备外,还要求对细节进行关注,抓住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评论就成功了一大半。要抓住细节,必须细读新闻,关注细节,找出差异化的角度,并从差异化的角度中提升出差异化的视点。细节往往被人忽视,而细节中往往隐藏着最有意味的冲突。例如:加分腐败。
4.寻找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一个新闻事件,往往有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对新闻进行解读,有时是一个颇让人为难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记者需要寻找最有意义、最能体现新闻价值、最符合社会的“问题意识”的角度。从最有新闻价值的角度去切入,不是被新闻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寻找评论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共鸣。
记者发掘出的新闻价值,往往不能加入过多的评论,这个发掘新闻价值、将新闻价值充分表达出来的任务,需要评论员去完成。例如:更多的王振耀,更常态的官民转换。
(五)写法
1.标题。要起一个引人注意的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既可以表明论题的对象和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评论的观点和主旨,总的要求是生动活泼、言简意赅,使标题成为引人耳目的招牌。
2.开头。可以将富有悬念的内容放在评论的开头部分。写这部分内容,应该始终以如何吸引受众为着眼点,总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众兴趣、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观点或问题放在最前面。具体方法有:
(1)开门见山,提出议题。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把评论的话题和大致内容呈现给受众,使受众在阅读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这种方式,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首先把评论者的观点或结论告诉受众,使受众顺着评论者的观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去寻求翔实的论据。
(3)简述新闻,引出论题。可以用最新的新闻事件为由头,简要叙述该事件的经过或特点,引出下文。要注意的是,新闻事件只是由头,其作用是方便引出论题、展开论述,而事件本身并不是整篇评论的主体内容。
(4)交代背景,说明动因。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部分交代与评论话题相关的背景情况,能够从新闻事件的背后揭示出评论本身的现实意义。
(5)竖起“靶子”,各个击破。在批驳性新闻评论中,其开头可以先描述一种现象或摆出要驳论的对象,暂且不点破天机,但可以为本论部分的系统论证做好准备。
(6)引据经典,营造氛围。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部分,恰当采取引用的手法。通过引据经典,提高评论写作的文雅之气,使受众在特有的氛围中感受评论的思想内容,理解评论者所要阐明的观点。
3.主体。评论的主体就是本论部分,它起着承上启下、组织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因此给评论主体构建一个好的结构,有利于增强评论的效果。
新闻评论主体常用的结构有三类:
(1)并列式。就是先提出总论点,再从不同的方面论证总论点的一种结构方式。这里的“不同方面”是由若干个分论点来体现的,不同的分论点统率各个部分的内容,彼此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2)递进式。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它要求对论题逐层分析、层层及里,层次之间环环相扣、逐步深化,使论述变得透彻而深刻。
(3)对比式。就是主体部分的事实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相互对照的,通过对比的手法,可以有力地证实某一论点的正确或谬误。
评论的主体安排,还可以采用“正正反反、起起伏伏”的曲折结构,这样可以让读者在疑问、迂回和悬念中去感受评论主体的内容,既让论证的过程变得充分,又合理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结尾。要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闻评论的结尾是对全文的自然结束,要简明精辟、自然流畅。新闻评论写作,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必须根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写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常用的结尾有以下几类:
(1)总结式。就是对上文的评论内容加以总结,以加深受众对全篇评论的总体形象。例如一篇题为“在磨砺中成长”的评论这样结尾:“教育部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学生向洪战辉学习。洪战辉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他身上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其中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应该成为青年特别是青年学子重点学习的必修课。”这个结尾就是针对前面的详细述评所做的概括式总结,这一总结无疑起到了强化主题观点的作用。
(2)点睛式。就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有人说,新闻评论就是画龙点睛的文章。它的“睛”有时并不在“脸”上,而在“尾巴”上。而这种点睛之笔,有时候是在结尾处直接点明观点,有时候是对主体内容的再次突出与深化。
(3)展望式。就是在结尾时针对前面的思想内容和观点,做承前启后的预测、展望或号召。
【任务检验】
2.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文章呈现的事实,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评论?找准一个角度,并为他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人物评论。
[参考例文]
袁隆平的梦想因简单而伟大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袁隆平却依然奔走在田野中,做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他的动力来自他的梦想。袁隆平曾说过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
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诚然,这两个梦想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能实现,对于解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是重大的突破,但他的梦想又有别于一些科学家的梦想。他所从事的水稻育种,整天与泥土打交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那些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梦想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虑,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分忧的心。在他的梦想里,科学就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因为心中有梦,所以奋斗不息。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年逾古稀的袁隆平依然坚持下田,向着高产目标不懈冲刺。几十年来,正是一次次勇攀高峰的进取,一项项农业科技的突破,不断带来丰收的希望,为中国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干书写传奇,奋斗者永远不老!
任务三 推荐新闻
【任务活动】
阅读资料链接,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四个方面,制定一份优秀新闻作品评价标准。要求语言凝练,每条不超过30个字。
评价标准
标准细则
新闻价值
报道角度
结构层次
语言表达
资料链接:
1.什么是新闻价值?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等心理的满足,而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1833年9月3日美国大众化报纸《太阳报》创刊,推动了面向全社会的“便士报”的迅速发展。在报业竞争中,各报社老板和主编为扩大报纸发行量,十分重视对新闻事实的选择。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要求记者采访“与众不同的、
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动人心魄的、独一无二的、奇妙的、幽默的、别出心裁的”新闻,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就是有价值的新闻。20世纪初,美国、日本的一些新闻学者,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1903年出版的美国新闻学专著《实用新闻学》提出“新闻必是以动社会全体之兴趣者,当注意新闻价值”。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新闻学著作对新闻价值已有较完整的论述。
在中国新闻界,
新闻价值这一概念由徐宝璜、邵飘萍分别从美国、日本引进。1918年,他们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上各自讲述了新闻价值问题。从30年代起,这一概念在中国新闻界得到普遍应用。1957年,新闻价值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而遭到批判。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新闻界重新讨论新闻价值问题,并确认按新闻价值来选择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
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有下列要素:
①时新性(或称时间性、新鲜性)——报道及时,内容新鲜。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价值越大;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
②重要性——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
③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为受众所关心,新闻价值就大。
④显著性——新闻报道对象(包括人物、团体、地点等)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⑤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
⑥真实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程度也决定了新闻价值。
2.什么是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由于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不均匀,因而只有选择好角度,才能够迅速、顺利地入手,准确鲜明地表现事实的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角度的选取在于追求新闻价值。选好新闻角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尽可能使某件事发挥出对社会的最大影响。
选择新闻角度,一般从以下几点入手:(1)接触事实的角度;(2)观察事实的角度;(3)分析事实的角度;(4)截选事实的角度。角度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事实本身的特点,同时也与记者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意图有关。选择新闻角度,要处理好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不能因追求新闻价值而造成失实。
新闻角度的分类:
①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从不同方面予以报道。例如,受众定位角度(接近性原则);媒介定位角度。
②取材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
③写作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报道。例如,以小见大;以旧见新;虚中觅实;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全局高度。
3.什么是新闻结构?
新闻结构是新闻作品谋篇布局的整体设计。主要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运用较普遍的类型有:(1)按事实轻重安排的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2)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的金字塔结构,又称积累兴趣结构。它采用事实性导语,一段比一段具体,事件的结果要到最后一段才写出来。(3)并列式结构,将同等重要的事实平行排列,又称双塔式结构。(4)延缓兴趣结构,导语中不交代具体事实,引导读者非读完全篇不可。(5)时间顺序结构,又称编年史结构。它有一个归纳性导语,全部材料按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有清晰、概括的描述,总体上形成一个既完整又生动的过程。(6)提要式结构,又称一二三四结构,是一种把倒金字塔结构和并列式结构结合起来的写作形式,适用于综述性新闻。
新闻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新闻结构,灵活多样地表述新闻内容。
金字塔式
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事件的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尾就是消息的结尾。
倒金字塔式
又称“逆转倒金字塔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菱形式
这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因新闻的主要内容比较复杂,导语中容纳不下,也不能概括表达,适于在主体中分段叙述。
车辐式
以一个中心事件或事物为纲,其他事实像车辐一样辐射出去。宜于报道比较散的事件。
并列式
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适合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多见于公报式新闻。
4.什么是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指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是新闻写作的规范化语言。新闻语言区别于文学、评论等语言,更与政治、法律、经济等专业语言不同,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一种语言。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简洁、准确、通俗。简洁,即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以适应新闻报道篇幅短小、时效性强的特点。准确,即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程度、分寸上把握得当,不夸大,亦不缩小。通俗,即明白如话,使“从大学校长到文化程度很低、智力有限的一切读者都容易理解”(美国著名记者道格拉斯·伍德·米勒语)。
新闻语言,随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产生,随长期的新闻实践而发展,从中反映了多种语言的痕迹。
新闻语言的构成,简括地说,它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经融合多种语言成分而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质朴无华而有丰富的表现力,它与新闻的广泛传播相适应,为现代社会所通用。有一种看法认为,新闻语言是枯燥、乏味的语言,这是把新闻语言与一些报道中出现的语言使用上的毛病混为一谈了。
新闻语言主要是由事务语言孕育发展而成。自古以来,处理国家事务或重要的个人集团事务所使用的语言,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实践,具有精练、准确、严谨的优点。尤其是处理国家事务的语言(或称政务语言),政策性极强,爱憎观念明显,有些行文本身就是指令,稍有疏漏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词语略加改动,大事即被化小,坏事就变成好事。如清朝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屡吃败仗,其幕僚起草的奏文写“屡战屡败”,被改成“屡败屡战”,文意就截然不同了。可见文件的书写,历来注重遣词达意准确、严谨,并力求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将事务语言的这种精华部分引进新闻语言之中,对于准确无误地表达新闻事实是极为重要的。
为什么说新闻语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撷取适用的成分呢?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也被称为“语言艺术”。文学语言无疑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表述事实的新闻语言,不仅应要求精练、准确,而且要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表露感情,这就需要从文学语言宝库里适当撷取富有感情的成分,以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至于新闻语言同时吸收评论语言成分,是由于评论语言富于哲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将此引进和丰富新闻语言,就更便于分析繁复纷纭的社会现象,解剖问题的实质,指明前进的方向,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增强报道效果。
为什么新闻语言要从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呢?语言来自人类社会,来自群众,又为群众所掌握、应用。群众中蕴藏着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矿藏。群众语言是新闻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坚持到群众中去,学习群众语言,采集群众语言,从而使新闻语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作为独立的、有自己体系的新闻语言,是集各种语言之长,以通用书面词语为基础构成的语言,并经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日趋丰富和充实。广大受众日积月累地接受新闻语言,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语言。新闻语言事实上在群众中起着语言教师的作用,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认清这一事实,看到新闻语言的重要作用,我们就能更好地正确把握新闻语言,不断丰富新闻语言,促进新闻语言的通用性和规范化。
【任务检验】
学校要举办一届“好新闻评选大赛”,请你在网上搜索并阅读以下新闻作品,并从中挑选出一篇最佳新闻作品,依据优秀新闻作品评价标准,小组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向全校同学推介好新闻,最终挑选出的最佳新闻作品,将与推荐书一起,共同刊登在校园报的头条。
附1:《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民生实事 莫沉迷于“数字突破”》《“见字如面”23年》《别了,“不列颠尼亚”》。
附2:
优秀新闻作品推荐书
作品标题
新闻类型
作品内容简介
推荐理由
推荐人
[参考示例]
优秀新闻作品推荐书
作品标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类型
非零度写作
作品内容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得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推荐理由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直接表明“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再看导语,第1~3段是本篇导语。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地方。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看主体,第4~15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第4~5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数量、环境、历史等概况。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第6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第8~15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最后看结语。“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二、精彩的细节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三、精警的语言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如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总之,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巨大的张力。
推荐人
×××
任务四 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描写人物,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另外,写人还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
与选取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很多人在写作文时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描写的能力。这些缺失细节描写的文章读来生涩呆板,丝毫不见任何感染力。所以作文中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实在是一个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特征、某一局部、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作家李准说过:“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担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犹如点睛之笔,运用得好,往往能收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赋予作品以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列夫·托尔斯泰曾以“艺术起于至微”来揭示艺术的真谛。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血肉丰满的作品,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就有力地刻画了胡屠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待他清醒后,在回家的路上,“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里“低着头”的细节描写,不但表现了胡屠户心灵的卑劣,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范进的敬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影响着封建社会的所有人。一路上替女婿扯了几十回衣服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胡屠户善于讨好、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也与前面胡屠户奚落、鄙视范进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这个封建市侩小人的丑恶灵魂。
文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文章末尾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细节描写。当范进把六两多银子递给胡屠户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胡屠户非常贪财,但又不能不推让一下,他贪婪而又虚伪,显得非常可笑。这些细节描写明显地体现了他的内心活动,屠户见财心喜,“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他假意推让,又怕弄假成真,生怕已经到手的银子又失去了,所以他推让时仍攥着拳头,而且动作那么不爽快,是慢吞吞地“舒过来”,可见他口是心非。一听范进真心相送,他就再不客气,动作又是那么快,“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些细节描写,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的丑态跃然纸上,将其性格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客观地描绘出雪下得很大,又传神地勾勒出林冲处境的危险,还为下文草棚被压塌、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偷听陆谦等人谈话从而明白事情的真相、最终杀死仇敌等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于是金圣叹才有“一个‘紧’字,境界全出”之酷评。
(三)突出文章的中心
例如《故乡》一文中,作者对闰土、杨二嫂、水生三人的细节描写,就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筛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经变得“又粗又笨”;更可怕的是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杨二嫂: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豆腐店的生意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儿东西。
水生:正是一个20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宏儿找他玩,他“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闰土却恭敬地叫“我”“老爷”)。
从闰土“脸”“手”的变化、“老爷”的称呼、“求神拜佛”的行动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中,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遭到封建社会扼杀这一中心。
从杨二嫂年轻时人称“豆腐西施”到在“我”搬家时,总想捞点儿东西的细节描写中,有力地说明了纯真人性被扭曲了这一主旨。
从水生“正是一个20年前的闰土”一句中的“20年前”这一细节中,同样有力地表现了旧中国封建社会苦难的轮回这一主题。
可见作者对三人的细节描写,在突出文章中心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然,细节描写的作用不止以上三点,还有渲染环境、使故事情节真实可靠、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等。总之,只要细节描写运用得恰到好处,一定能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认真观察
作文写得不好,究其原因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用心的观察。细致用心就是在观察事物时,不但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用脑去思考。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具体的认识。艺术大师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逼真,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低唱的油蛉,“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莲蓬一般果实的木莲,有臃肿的根的何首乌,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一样的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从声音、色彩、味道等不同的方面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泥墙根一带具有的无限的趣味。这都是作者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出细致的观察的结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能够认真观察,就一定能够写出经典的细节。
(二)准确用词
细节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实际,必须对生活中某个具体细微的情况做逼真、生动的描写,才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真实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提炼和加工,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翻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送行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依次写出了年老体胖的父亲“手”“脚”与“身体”不同部位吃力爬高的艰难,串联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的细节情景,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运用修辞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一般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情景。比喻生动形象,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闹剧一样,令人痛心悲愤。而且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也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四)对比展示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时,有多处描写孔乙己的细节。从孔乙己前后服装、动作的变化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他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他被迫害的经过。孔乙己刚出场就显得特殊:“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按照酒店老例,在柜台外面站着喝酒的是做工的短衣帮,而穿长衫的上等人应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要酒要菜地坐着喝。这个细节通过孔乙己和短衣帮服装的对比,表现了孔乙己没有忘记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对于“短衣帮”来说不是一类;但孔乙己对于“穿长衫的”来说也成了异类。
他成了一个无依无靠、不入流、不协调的存在,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思想毒害之深。中秋过后,当孔乙己坐在蒲团上爬进酒店,孔乙己失去了以前的风采,他再也无法像先前那样站着“排出九文钱”,只能“摸出四文钱”坐在地上喝酒。他的腿已被打断了,前后对比,丁举人的残酷可想而知,在重重的恶势力之下孔乙己必将灭亡。
细节的对比描写,还可以用来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前者显示出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的性格特征,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五)运用道具
我们不会忘记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小说四次描写了军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新的军大衣显然体现出他上台不久,而这着装无疑成为他借以炫耀和恐吓人的工具。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后来,当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是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将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描写,把这条沙皇走狗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是说细节描写必须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只有真实才可信,才可能产生“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细节描写真实呢?只有靠丰厚的生活积累,正如夏衍所说:“作家头脑里积累的生活细节愈多,作家笔下表达这些生活细节愈准确,作品才能真实、生动和感人。”
(二)生动性原则
细节是否生动,直接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刻画能否可闻、可见、可感、可知,能否让人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细节的生动性有赖于对人物形象和特定情境的准确把握,对艺术手段的巧妙运用(如选用准确的动词)等。如前文列举的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翻爬月台的那段描写,就是通过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极其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
(三)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就是要从所写的人物身上选取最鲜明、最足以显出特征的细节。细节的典型性表现在它必须能揭示人物特有的性格底蕴,它反映的只能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才具有的东西。《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看到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一连三天断不了气,拿走一根后才闭眼的细节描写,生动有力地凸显了这个人物的守财奴性格。
(四)有用性原则
细节描写是为整部作品而服务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无论细节本身写得如何细腻、生动、真实,也不过是徒劳之举,是无益于作品的败笔。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在巧妙设计细节描写的同时,还要把握好运用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细节描写真正为作品增光添彩。
范文示例(一)
比较片段,领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A.缺乏细节描写的片段: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评语: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
B.有细节描写的片段: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了。“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评语:增添了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我”与母亲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浓烈,语言生动。
范文示例(二)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中的一段话: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伤心。
这段文字写的是“我”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文中使用了“紧张得要命”“很伤心”等词,但我们并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紧张和伤心,那么怎么运用细节描写使之变得具体可感呢?
修改后: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儿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评语:语言、动作、神态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语言、动作、神态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修改后的文段用了“掀”“抖”“伸”“翻”“瘫”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务检验】
你的记忆中也许有过很多张笑脸,它们也许令你回味无穷。请以“那一张笑脸”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写作指导]
这个文题内容可写熟悉的人的笑脸,也可写陌生人的笑脸。全文可只写一张笑脸,这就要写出波澜。例如,可先让事情向反面的方向发展,比如极写对一个陌生人的成见,蓄足势后再运用细节描写特写他的笑脸,顺势写对方对自己的感染。要写好“我”对那张笑脸的细腻感受、无穷回味。全文可几次写同一张笑脸。以几次大同小异的笑脸的描写作为串起内容的线索,作为抒发感情的依托。
[参考例文]
那一张笑脸
傍晚时分,夕阳西斜,余晖洒下,微风吹皱的江面泛起片片金色的光芒。
我坐在长椅上眺望江景,旁边是一对母女,母亲大概三十出头,在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也就五六岁的样子,扎着两个小辫子,听得很认真,手里攥着瓶矿泉水,时不时自己或让母亲喝几口。
江边有很多人,大多是晚饭后散步的,人群一拨一拨从身前流过。突然有一个身影在附近停了下来,我定睛一看,是个老头,六十岁左右,脸上布满皱纹,嘴呈一种干裂的灰色,背有点儿驼,衣服比较旧式,看来有些年代了,上面沾满了黄渍,鞋也裂了。再看他手里握着一个空空的麻袋,凭感觉,我意识到他是干什么的了。旁边的那位母亲也注意到了他,转身跟女儿说:“咱们把刚才喝完的矿泉水瓶给这位爷爷,好吗?”“不要,我要拿回去做花篮。”女孩说。“等一会儿妈妈再给你买。”母亲哄她说。女孩迟疑了一会儿,将矿泉水瓶扔了出去。
塑料瓶在空中划出了优美的弧线落到了地上,老头弓着瘦骨嶙峋的脊背,快速地走了过去,俯着身将塑料瓶水平放置好,伸出脚轻轻地将它踩平,麻利地捡起放进麻袋里。直起身后,他转过身,满面笑容地朝着我们这边看,顺着他目光的方向,我看到他的笑更多地对着女孩,朴实而纯净,脸上那如沟壑般的皱纹自然地向外舒展,露出或缺或黄的牙齿,如同一朵绽放的黄菊花。女孩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笑弄得不知所措,她回头看了看母亲,接着主动跑过去,又将手上还有一半水的矿泉水瓶递给了老头。这次,老头深深地道了声谢谢。他的笑就一直荡漾着,满心欢喜地将瓶子放进了麻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