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4:3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阅读
与写作
生命的诗意: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了解古代诗词的特征,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
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尝试写文学短评。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学写文
学短评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 《墨子·修身》
[释义] 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原文]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解读] 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等于零。现实中,有些人只有半瓶水的储量,却喜欢到处显摆,有些人一有成绩,便急于争功邀赏,相比那些实干者,品格高下,公道自在人心。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
?诗海拾贝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道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和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忧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让读者身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激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主题时文
为救护车“45度让路”彰显生命至上
最近,成都一条“45度让路法”的短视频在网上刷屏,被众多网友点赞。之所以叫“45度让路法”,是指在拥堵的道路上,前方车辆分别向左右45度角转向,给救护车让出“生命通道”。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要求,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占路堵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其中有拒不让行乃至故意阻挡的情况,也有堵车严重想让没法让的情形。“45度让路法”的刷屏,反映出人们对于让行特种车辆规定的积极响应,也表明了公众对“让行方法”的知识普及需求。平心而论,给特种车辆让行未必就需要让车辆转向45度,合理让行更需要根据当时具体车况、路况灵活调整。何况很多道路上不仅有小车,还有大货车、大巴车,车身长短不一,有的车主驾驶技术也欠些火候,这样做可能导致在让路过程中发生剐蹭。“45度让路法”提供了某种指引:车辆可能没法大幅挪动,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微调让出空间,也是有可能的。而交警方面的释疑——45度让行导致压到实线不会扣分,也补齐了此次让行知识普及的“管理者话语”,打消了人们的疑虑。“45度让路法”未必是给特种车辆让行的唯一的正确方式,其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传播和讨论,进一步增强了主动让行特种车辆的社会共识,也让许多人“解锁”了更多让行技巧。而在这类共识强化后,还有哪些让行办法,是否还有更完善、更科学也更好操作的“让行大法”,便会有更自然而充分的延展讨论空间。
“正能量”不是什么学术或技术概念,而是发端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善心、爱心、同理心,受心的驱使,许多人自发做出善行义举,汇聚成强大动能……就本例而言,驾校没有教过“45度让路法”,许多驾驶员此前也未必看过、更没用过这“招”,但面对运送病人的救护车遭遇大塞车,想到危重病人亟待治疗、病人家属心急如焚,在想方设法“让出一条缝”的心理驱使下,或许先有个别司机“发明”了“45度让路”,更多驾驶员“照办”,众人合力,硬生生“挤出”一条生命通道。这是“急中生智”,也是“高手在民间”,更是人性大爱、将心比心的微观映射。数以万计的网友在这条视频下点赞留言,说明善举具有强大感染力,会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老话讲“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是在说“小善”汇聚就是“大善”的道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个体大病众筹相助,到一方遇难八方支援,每一个积极的例子,都是人性美好的表露,更令人性大爱不断发扬。不可否认,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令人愤慨叹息。但理性告诉人们,不能因为灰暗,就不相信光明。相反,恰恰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着手,通过积极行动,让正气传扬,使浩气永存。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简历】
曹操(155~220),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作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
【评价】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档案(二)
【简历】
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亡,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41岁时,他辞官归田,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作品】
《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评价】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背景链接
1.《短歌行》
《短歌行》作于曹操败于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2.《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一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二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政治清明。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儿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途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自参与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喜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这一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
三、文化常识
1.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因此出现了大批名作。
2.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子衿(jīn)
(2)呦呦(yōu)
(3)鼓瑟(sè)
(4)掇(duō)
(5)吹笙(shēnɡ)
(6)越陌(mò)
(7)度阡(qiān)
(8)吐哺(bǔ)
(9)契阔(qì)
(10)谈讌(yàn)
(11)羁鸟(jī)
(12)守拙(zhuō)
(13)暧暧(ài)
(14)狗吠(fèi)
二、积累名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忧”,
诗人为何而忧?
答:                                    
[明确] 人生短暂、贤才难求、功业未成。
eq
\a\vs4\al()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诗歌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__
(2)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
(3)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_
(4)何时可掇________________
(5)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
(6)契阔谈讌________________
(7)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
(8)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
(9)天下归心________________
(10)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当:对着。(2)何以:是“以何”,用什么。(3)但:只。(4)掇:拾取,摘取。(5)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6)契阔:久别重逢;讌:同“宴”,宴会。(7)枉:枉驾;用:以;存:问候,探望。(8)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9)归:使动用法,使……归。(10)厌:满足。
环节二 分析文意
2.前十六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并分析这两个字在表达技巧上的作用。
答:                                    
                                    
[明确] “忧思”。作用:它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招募人才埋下了伏笔。
3.本诗多次运用典故,各有什么用意?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明确]
诗 句
用 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表现技巧之用典
[考点解读] 1.含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典故蕴含的意义和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4)反用典故。有的作者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2.作用: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既使诗歌典雅风趣、含蓄有致,又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来说有如下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①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②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作者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①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系,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简洁精练,丰富内涵。
我们知道,古诗词的内容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解题指津] 
答题模式:确定所用典故——明确典故类型——揣摩用意——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组织答案。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两首诗歌的主旨有何异同?
[我的理解] (1)同: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
(2)异:《短歌行》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任用人才、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龟虽寿》则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迈。
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我的理解]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腾蛇”“老骥”等作比。
(2)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异曲同工
也是“对”的意思。几何:多少。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感叹人生短暂之意。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
这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代指有学识的人。悠悠,长远的样子,
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
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厌,满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吐哺,
归园田居(其一)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题目中的“归”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请用诗中原句回答:①诗人为何而归?②归往何处?③归后如何?
答:                                    
                                    
[明确]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诵读诗歌《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以下各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_____
(2)守拙归园田________________
(3)方宅十余亩________________
(4)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
(5)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
(6)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适:适应。(2)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归:返回、回到。(3)方:四周围绕。(4)荫:遮蔽。(5)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6)依依:古今异义词。古义: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今义:留恋,不忍离开。
环节二 分析文意
2.“尘网”“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 (1)“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此比喻,表示作者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极大厌恶。“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想要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2)作者运用这些比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另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展现田园景色?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田园景色?请具体分析。
答:                                    
                                    
[明确] (1)田亩、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白描和动静结合。白描:“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从近处写住宅的环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动静结合:“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表现技巧之白描
[考点解读]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避免秾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运用白描的好处:
1.用于描摹景物的特征,能以极简省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
2.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赅。
3.用于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解题指津] 
答题模式:根据诗句和白描内涵确定手法——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明确其效果。 
4.请赏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                                    
                                    
[明确] 最后两句诗运用比喻手法,既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表达了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阅读陶渊明的《乞食》,思考后面的问题。
乞 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②。
衔戢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 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②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③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嚼子。马勒衔于口,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1.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困厄之时,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写自己叩门乞食的窘态的?
[我的理解] 此诗写“乞食”之事,一个“驱”字写出了饥饿的威胁,说明本能的需求有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二字则将诗人茫然求食、不知所之的情景写得宛然可见。“拙言辞”则写出了他的窘困之态,面对开门相迎的主人却口讷辞拙,不知如何开口。“驱”“竟”“拙”三字将诗人乞食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2.陶渊明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请说说你的看法。
[我的理解] ①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痛苦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
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决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诗人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更体现出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
异曲同工
污浊的官场犹如罗网。三十年:陶渊明自东晋孝武帝太元
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辞
1.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请分成两组,每组一篇分别讨论,然后形成书面答案:                                    
                                    
                                    
答案:(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量,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2.先秦时代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到了汉代,五言诗逐渐发展兴盛起来。请对比阅读《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并简要分析一下,与四言诗相比,五言诗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集体讨论,逐步形成答案:                                    
                                    
                                    
答案:(1)五言诗由于增加了一个字,内容的含量扩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句子成分,从而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2)四言诗朗读时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显得较为单调、板滞。五言诗的朗读节奏可为“二二一”式、“二一二”式,组合方式较多,在同一首诗中也可不断变换,有灵动之美。
(3)五言诗的句子组合方式多样,可以与感情的起伏转折相应。而四言诗句式较单调、板滞,其能适应的多为庄重、舒缓的感情,不能适应多种感情表达的需要。 
白描手法
【课内挖掘】
《归园田居(其一)》一诗清新淡雅,恬静美好,韵味无穷,其中运用的白描手法,更是为全诗增添了一抹安静祥和的氛围。诗人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自己的房子周围有十多亩地,还有小屋八九间,但仅仅有这些,还不足以突出田园生活的美好,所以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表明原来房子周围还被榆树和柳树遮蔽着后檐,罗列堂前的,还有几排桃树和李树。这样让人亲切地感受到了居住环境的美好、恬淡,更深一层地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喜爱。
【技巧指导】
1.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的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进行真实的勾画。
3.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加以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
白描技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
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与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
2.要重点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3.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白描不用秾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切忌用“油滑”之调和“八股”之腔,因为根底浅薄的“油滑”与言之无物的“八股”是同白描不相容的。
【针对训练】
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关于春景的文字,15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早晨,我们几个小伙伴,拿着自己做的精致的风筝,迈着高兴的脚步,赶往长江边。一路上,春的风景美不胜收,有花,有草,有树;有鸟,有蜂,有蝶……瞧!那边粉里透红的是桃花,金光灿灿的是油菜花,还有那十里飘香的茉莉花……看,这边刚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亮亮的。这小草不正好象征了人的生命吗?远望,大片的树林,郁郁葱葱,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内挖掘】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中的这几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渴望。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唯才是举,既是他爱才的天性,更是三分天下的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任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郃;或从行伍之中提拔上来,如于禁、乐进。试想,如果曹操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会有如此多的人才追随于他?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适用话题] 爱才 胸怀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于鸟儿来说,蓝天是它的向往,山林是它的家园,飞翔是它的生命,可是《归园田居》中的这只“鸟”,早已远离了家园,失去了自由。它久在樊笼,有翅难飞,行为人役,心为俗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每天只能靠自己的强颜欢笑、摇尾乞怜来讨得主人的欢心。失去了山林,失去了蓝天,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自由,只能哀哀无告地生活在主人为它量身定做的美丽而坚固的金丝笼里。可以想见,一旦它能冲破牢笼,回归自然,那该是何等撼人心魄的兴奋和喜悦啊!其实,这只求飞不得的“羁鸟”就是误入官场、处境难堪的陶渊明。
于是,田园成了陶渊明的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性高洁,有自然和自然的美好,有自由和自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陶渊明的追求,是他追求的本真,是他淡泊名利性格的反映。
[适用话题] 本真 淡泊名利
【运用范例】
1.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心里悲恸,“念之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生发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马背上,勒缰捋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2.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他无奈地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钩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他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世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他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世……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陶渊明的寂寞
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的陶渊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他却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
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将自我放逐,陶渊明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儿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他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投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腐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清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官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感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有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的人生相比的呢?,【佳作赏析】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写作借鉴】
1.学设问
设问开篇,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作者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出引人探究的问题——陶渊明的寂寞,开篇就摆在读者面前。这样,引起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关注,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2.学白描
作者依照《归去来兮辞》的相关内容展开想象,运用白描手法写陶渊明辞官归家的情景,从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笔,刻画了一个像出笼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陶渊明。
3.学对比
将陶渊明高尚的寂寞与世俗卑劣的行径进行对比,赞美陶渊明独善其身的崇高境界,否定对陶渊明“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的偏见。通过这一对比,使陶渊明的形象更鲜明,读者的感受更强烈。
课时作业·任务落实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
对酒当歌(对着)
B.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弹奏)
C.桃李罗堂前(排列)
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D.复得返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解析:选D。D项,自然:应为田园生活或自然的本性。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解析:选A。A项,讌:通“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汝岂得自由
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解析:选C。C项,难忘:难以忘记。A项,古义: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今义:低声吟咏或迟疑不决而低声自语。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D项,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何以解忧
D.狗吠深巷中
解析:选C。C项,是宾语前置句。A、B、D三项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
5.名句默写。(6分)
(1)唐代诗人王绩《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诗人饮酒听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逝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4)《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答案:(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6)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6.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①②与前后语句连接顺畅,③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6分)
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的潇洒,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潇洒……他们的潇洒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解析:①②两处句式的结构较为简单(人物+诗句),关键在于所填人物所处的时代必须呈先后顺序,所选诗句必须体现一种“潇洒”。③处为总结句,注意总结以上分述的共同特点。
答案:①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③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
7.下面是一封学生的自荐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4分)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学院的一名后生,即将迈出校门。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颇有建树。我积极参加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
×年×月×日
答:                                    
                                    
答案:“拜读”改为“翻阅”或“浏览”;“后生”改为“学生”;“颇有建树”改为“小有成绩”;“荣誉”改为“称号”;“垂怜”改为“垂青”。
8.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写出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4分)
答:                                    
                                    
                                    
答案:标识主体为昂扬展翅高飞的和平鸽(鸟)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寓意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快速走向世界。
二、阅读提升(2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解析:选A。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诗人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10.“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答:                                    
                                    
                                    
解析:第一问,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时,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对“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第二问,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诗人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答案:第一问: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问: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以及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9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 ①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行舟”写作者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解析:选B。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表现路途艰辛,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出诗人暗淡凄凉的心境。
1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答:                                    
                                    
                                    
答案:①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②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9分)



萧 悫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映朝飞弄,凄断夜啼声[注]。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 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牧犊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的哀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解析:选C。“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14.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情感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