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的学习精神。
教学 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 难点 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故事导入:朝三暮四的故事。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
我国古代有位老人非常喜欢养猴子,老人每天喂猴子栗子,上午4颗下午4颗。有一天老人对猴子说,从今天起,上午给你们3颗栗子,下午4颗栗子。猴子们一听气的上蹦下跳。老人又说,那上午4颗,下午3颗怎么样?猴子们听了非常开心。老人的邻居听了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知道邻居在笑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朝三暮四=朝四暮三”。 学生听故事,思考邻居发笑的原因并回答:3+4=4+3 从故事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 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情境引入。
师:春天到了,李叔叔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骑车出游的计划。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问:你们能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板书:40+56=96(千米))
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板书:56+40=96(千米))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
(板书:40+56=56+40)
(2)仔细观察,概括规律。
问:以上式子,结合3+4=4+3,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枚举数例,构建模型
师:你还能列举出其它这样的式子吗?
问:这样的式子写不完怎么办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式子全表示出来?自己动手试试吧。
师生归纳: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生自由说: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生答: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说出:结果相等。
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
学生自由列举。
学生尝试用符号、图形等表示加法交换律。 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入交换律。
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发现规律。
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再次呈现情境图,提取信息: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
问: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2.教师引导总结,概括定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怎样用字母表示? 学生列式:
(88+104)+96
88+(104+96)
小组合作研究,各小组反馈交流。
学生齐读定律。
(a+b)+c= a+(b+c) 结合对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推导出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内容。
三、
巩固 练习
四、 课堂 小结 1.对口令。
师:83+17= 生:等于17+83
2.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56+44=( )+( )
a+( )= b+( )
35+( )=75+( )
36+( )=64+( )
f+( )=89+( )
甲数+( )=丁数 +( )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列式子,学生集体口答。
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知识。 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运用练习给学生提供比较两种运算定律区别的机会,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
板书 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 a + b ) + c = a + ( b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