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反对党八股(节选)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 《管子·牧民》
[释义] 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原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解读] 在中国古代的政权体系中,天下从来不是一家一姓所永久拥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断当权者是否“有德”的标准,即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先秦时代,管仲已经意识到,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应民心的政策。在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民心”在想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困难、什么需求,这是要深入基层调研、走访才能知道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诗海拾贝
长
歌
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做比喻,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诗歌借物言理,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主题时文
学习是托起梦想、成就梦想的“奠基石”
学习上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最根本的落后。未来社会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学习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
当前,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历史征程中,不论是攻坚克难还是深水跋涉,全党都必须向学习要定力、要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最大限度释放学习红利,要坚持“四以”指向。
以学固本。本固党强,本固邦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固的本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真正做到以学固本,就应牢牢抓住科学理论武装不动摇、不懈怠,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以学立德。人以学而立,立以德为先。以学立德,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学增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学增智,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努力吸收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切实提升知识总量、知识质量,不断提高认识新情况、解决新矛盾、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以学兴业。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指导实践。以学兴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围绕实现中国梦开展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增强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见第1课《沁园春·长沙》)
二、背景链接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这篇文章以及《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是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是我们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改进“文风”的问题。它深刻地论述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阐明了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意义,并具体指出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及其危害性,最后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的要求,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毛泽东发表这篇文章后的第三天,即1942年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宣布党八股的死刑”的文章。本文节选的是《反对党八股》中9~18
节。
三、文化常识
八
股
文
八股文,也称“八比”,原为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应试文体。它要求应考人读一定的书,学一定的注疏(主要是朱熹的注),按规定规格写文章,连字数都有限制,考生只能按照题目的字数敷衍成文。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构成,其中四股各要求有两股文字相对偶。这种八股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僵化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蹩脚(bié)
(2)庸俗(yōng)
(3)檄文(xí)
(4)窒息(zhì)
(5)残酷(kù)
(6)可憎(zēng)
(7)滥用(làn)
(8)抽屉(ti)
(9)子丑寅卯(mǎo)
(二)多音字
(1)瘪
(2)量
(3)露
(4)薄
二、辨识字形
(1)
(2)
(3)
三、积累词语
1.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文中讽刺那些不看对象盲目地写文章的同志。
2.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章写了一大篇,但和主题毫不相关。是一种不好的文风。
3.莫名其妙:指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解释不出道理来。
4.接洽:跟人商量彼此有关的事务,以求得协议。
5.明晰:清楚;不模糊。
6.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
7.雅观:装束、举动等外观文雅好看。
8.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态,借以引人注意或以此吓人、骗人。
四、辨析词义
精粹 精练
课本原句
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巧辨巧析
“精练”侧重于“少”,指文章或讲话没有多余词句;而“精粹”侧重于“好”,纯而不杂。“精粹”还可作名词,相当于“精华”。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党八股有哪些罪状?请一一列举出来。
答:
[明确] 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
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动机不纯
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目的不明
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缺少文采
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形式主义
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责任心不足
危害后果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课文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明确] (1)课文第二段先提出本段论点:“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接着分析批判“空话”的两种表现形态:第一是长而空。长而空的后果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其产生原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然后以斯大林的演说为范例,一褒一贬,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第二是短而空。先承上启下,辩证地指出短而空也不好,因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紧接着用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最后得出结论: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2)这段内容主要运用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但在论述具体问题时,又运用了以下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
引用论证: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比论证:斯大林的演说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
比喻论证:长而空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请概括文章论述党八股第二条罪状的论证过程。
答:
[明确] 这段主要讲的是写作态度问题,分4层论述。
第1层,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第2层,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被驳。
第3层,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层用列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
第4层,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小结上文。
选择题中的论证题
[考点解读] 高考对论证过程的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时需要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不同的论据材料有何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怎样,论证结构如何,等等。具体命题角度及解题技巧如下:
1.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就是命题者在命置选项时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角度命题,并且以上有关论证方法的关键词会在选项中出现。
解题指导:一是在选项中把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标注出来;二是熟练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三是“据题依文”比对,看选项中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
2.论据作用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具体运用论据的过程中,因为论证层次的不同,具体论据的作用也不同,这就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一些考生只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但不会根据具体的论证层次来具体区分不同论据的作用。
解题指导: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在文本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依据,进而判断出其作用。
3.概括论证内容
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概括论证内容这就要求选项涉及某个段落或整篇文本内容时,考生要会概括,这一角度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T2—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解题指导:根据选项中关键词出现的位置确定选项区域后,每一句都采用抽取语句主干法,进而合并相同语句意思,概括出相关区域的文意。
4.论证立场
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
解题指导:在选项中抓住关键,找到原文比对点,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选项所在区域的每一句所处的角度及所蕴含的观点态度。
5.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
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
解题指导:考生需要掌握文本句与句之间的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关系;同时,还要掌握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然后与选项关键内容进行比对判断。
3.在论述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时,作者以“对牛弹琴”作比,讥讽的是什么?
以“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作比,所主张的又是什么?
答:
[明确] “对牛弹琴”讥讽的是写文章不看对象的人。“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所主张的是写文章、做演说要看对象、看听众。
4.课文论述党八股第六条罪状的内容与前后文有什么联系?
答:
[明确] 这段内容主要讲写作态度和造成后果的问题,在整篇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负责任”是产生上述五条罪状的根源。“到处害人”则是它的必然结果,具体内容就是第七条罪状“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和第八条罪状“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5.《反对党八股(节选)》中所列的八条罪状是互不相关的还是互有联系的?是如何排列这八条罪状的?
答:
[明确] 文中所列举的党八股的八条罪状是互有联系的,文章在揭露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时,每一条都以两句八字来概括它的内容,显得整齐醒目。从它的排列来看,是从一般现象到严重危害,内容依次相连,层层深入,而又共同围绕一个中心:必须抛弃党八股,革命事业才能向前推进。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1.本文破立之间过渡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请赏析。
[我的理解] 本文在破和立之间用了过渡的词或句,衔接紧密。文章内容也前后照应。如第二段,指出长而空的文章使群众见而摇头之后,用“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一句过渡到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接着语气一转,用“但是”一词自然地过渡到当前“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反掉那些为害最烈的长而空的文章,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掉;最后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来同前面所指的罪状相呼应。这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具有结构严密、环环相扣的特点,在其他许多段落里也有体现。
2.本文不但说理严谨、周密,而且语言也生动活泼,请摘录相关语句,具体说明生动活泼这一特点。
[我的理解] (1)“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要由内容来决定”“要从实际出发”之类的说法更通俗、更生动
。
(2)“对牛弹琴”“得胜回朝”,前者排除了原意讽刺牛的无知这一面,强调“不看对象乱弹一顿”的可笑,后者改变了赞扬打了胜仗,回朝报功的原意,用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而自鸣得意的人,都可以说切中肯綮而又风趣生动。
(3)以“懒婆娘的裹脚”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令人掩鼻;以“洗脸、照镜子”比喻写文章、做演说要有责任心,新颖别致,令人会心而笑。
破立的论证方法
【课内挖掘】
《反对党八股(节选)》运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是按照摆情况、论危害、挖根子、提改正方法的思路进行的,也就是说从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破中有立。以批判“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这一罪状为例:先批判写长而空的文章不好,后提出正面主张,要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再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之后,接着又提出“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的主张。当谈到我们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时,又强调了“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这种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全面深刻,说理透彻。
【技巧指导】
破和立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破就是驳论,立就是立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的途径有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这两种论证方式在议论文中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相互联系、交错使用的。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以充分申述正面论点。采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才更有力量,才能论述得更彻底。
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文本所立论点的对立面
以立论为主的破立结合的议论文要用适当的篇幅驳斥错误观点,驳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既要是错误的,又要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如“论冒尖”这个题目,如果确立“要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做新时代的先锋”这样的论点,就可驳“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最先”“中游保险,上游冒险”之类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观点都是所确立的论点的对立面。如果不能理解驳论部分与文中所立论点的关系,单从形式上考虑,为驳而驳,驳斥的论点虽然是错误的,但不是文中所立论点的对立面,那就弄巧成拙,使得文章破立脱节,结构松散,论证无力。
2.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
文中立、驳两部分内容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钉子精神赞》一文先立后破,在充分论证了“我们在学习上也应提倡钉子的挤和钻的精神”这一论点后,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然而”过渡,很自然地转入批驳“我有时间,不用挤”“我有那个样子,不用钻”。立的是“挤”和“钻”,破的是“不用挤”和“不用钻”,破与立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如《细节的魅力》一文: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破)这自然没错,但不要忘记,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立)
【针对训练】
请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阐释你对“开卷有益”的认识。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之奋斗》、可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也可称为“卷”,可这些“卷”读了都会对读者有益吗?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有的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喟:“这种‘卷’开不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课内挖掘】
《反对党八股(节选)》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稿,在文中毛泽东生动地揭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同时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适用话题] 求实 务实 贵在坚持 文化传承
【运用范例】
当下八股文之流行,不只是政府发言。君不见,报上千篇一律的新闻一篇又一篇,同样的广告用语翻版了一条又一条,电视剧里的格格、太监换了一个又一个:千人一腔,万语一辞,第一次出现时还能给人以新鲜感受,但第二次、第三次、第一百次出现时,简直就令人无法忍受了。
这种八股文的最大炮制者是传媒,尤其是电视,“我选择,我喜欢”“我运动,我健康”“我……”这些满是垃圾的广告毁了明星,也毁了一个品牌。想一想,假如耐克鞋只会把乔丹请出来,面无表情地说一句“I
love
it,I
choose
it”,恐怕一半乔丹迷要吐血。比广告更惨不忍睹的是电视剧。一部《还珠格格》已经令人产生视觉疲劳了,现在打开电视机,可好,碰见古装片必称格格,清朝皇室简直堪为人口膨胀的表率。而且,不论是康熙、雍正、乾隆、唐太宗、唐玄宗,一律摆出同一副脸孔,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微服下乡和自由恋爱。这样糟践历史,我们不愧是“21世纪新一代”。
除了这些,流行文化中还有许多类型的八股文:空洞无物、大同小异的歌曲(从歌词到曲调);空洞无物、大同小异的散文、小说(典型的是网络文学);空洞无物、大同小异的名人传记(所谓殊途同归是也);等等。这些“八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实在为害不浅。我不妨按毛主席的方式一数:
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第二条罪状:撒娇作痴,借以媚人。
第三条罪状:大包大揽,乱抓对象。一心想迎合所有人的趣味,自己就失去了趣味,也降低了别人的趣味。
第四条罪状:语言无聊,像个文盲。语言通俗到低级,无一字需要费脑筋。文字本当是精心的创作,但现在已是同一模式的信息轰炸了。
第五条罪状:乱七八糟,如大杂烩。人物身份、语言都是如此,没有角色定位。
第六条罪状:不负责任,到处害人。害的不仅仅是观众,也是群体文化,包括历史文化。但愿我们的孩子们不要以为康乾盛世就是格格加太监。
第七条罪状:流毒民族,妨害发展——我主要指文化发展。
第八条罪状:传播出去,有辱形象——听说《还珠格格》最近在韩国热播,我听了浑身发抖。
以上便是我反对“今八股”的檄文。
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险峰
——读梁衡《毛泽东怎样写文章》
中国人民爱戴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文章写得好,也是有口皆碑。不过,真正将他作为一个“文章家”而且是一位旷世少见的“文章大家”,专门研究他的文章风格、文章作法、文章成就,正如梁衡先生所言,过去的确“还研究不够,这笔财富有待挖掘”。正因如此,假如有人对此做一专门、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深挖这一蕴藏无穷的富矿,而且做这种研究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名满海内外的文章大家,也就是说,由一位人们公认的“文章大家”来写毛泽东这样一位特殊意义上的“文章大家”,我们怎能抑制住热切期待,不想尽早读到他的这种研究成果?
几日来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夜以继日阅读的《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正是这样一本书。其作者是我十分喜爱敬重、多年来一直跟踪阅读的著名文章大家梁衡先生。梁先生是新时期以来屈指可数的几位成就极高、读者最众的散文大家之一。他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把栏杆拍遍》《晋祠》《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名篇早已载入当代散文艺术史册;其数十篇经典美文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他也是一位对于文章作法有专门而独到研究的文章学家,有关文章、讲座、书籍受到人们追捧。现在,由他这样一位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对于文章如何才能写得好有高度理论自觉和系统科学概括的文章大家,来写毛泽东这样一位文章大家,他会给我们展现怎样的风景?
“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梁衡眼里,毛泽东的文章是中华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险峰”。他以一位散文大家的识者眼光,调动其积淀深厚的全部学养,运用其力透纸背的凌云健笔,为我们展现了毛泽东这座文章群山中巍峨险峰的无限风光。
该书是作者以研究文章大家毛泽东为主题的文章结集,共收入作者有关文章40余篇。全书共分三章:一、文章大家毛泽东;二、文章之外的毛泽东;三、学习毛泽东,写出好文章。
作者首先以其特有的宏大视野与历史纵深感,将毛泽东的文章放在中华文章的整体文脉中予以定位,给予崇高评价:“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文章不绝。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连绵不绝。毛泽东算得一个。”“在文章写作方面,毛泽东是一个高峰,一个历史长河绕不开的高峰。”
为凸显毛泽东文章的风格特点,作者进一步将毛泽东的文章定位为政治家文章:“古今文章家有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作者对政治家文章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章经典中,政治家文章不只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具有极高的成就。毛泽东则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文章中的第一人。他指出:“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须、凤之尾。”在政治家文章中,“毛文是一个经典,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毛文堪称空前绝后,他之前没有,他之后也不可能有”。
作者总结毛文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首在磅礴凌厉的气势。第二个特点是知识渊博、用典丰富。第三个特点是充满辛辣的讽刺和轻松的幽默。第四个特点是通俗与典雅完美地结合。”
作者又将毛泽东文章分为“讲话文章”“公文文章”“新闻文章”“政论文章”四大类,详细分析毛泽东各类文章的风格与成就,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文章类型的丰富、色彩的斑斓。
毛泽东文章中数量最多、最具范本意义的是政论文。梁衡认为,政论文就是“政治加文学”。“以文论政,是用文学翻译政治。”“中国古代散文一直是以政论文为主的,有许多最优秀的篇章恰恰出自政论题材和政治家之手。”“政论文是中国文章史的脊梁,从贾谊到梁启超,代代相续,玉树常青。”作者指出,作为典型的政治家文章,毛的政论文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有强烈的战斗性,不离政纲,旗帜鲜明,指向明确,绝无呻吟之作。二是思想深刻,犀利尖锐,有理有据,绝无空话、套话。三是学识丰富,用典贴切,极富中国特色、中国气魄。四是有自己个性的语言,虽然是在说政治,但并不枯燥,既典雅又通俗,既庄重又幽默,既古典又现代。“毛泽东骨子里有文人的一面,有追求文章审美的情怀。毛是把政论当文学来做的……他是假文学之手来行政治之责,在工作之时不自觉地创作政治美文。”
“政治美文要能写出美感,能将政治理念表达为美好的可欣赏的东西,这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跨界的综合艺术。文人或单纯的政治家都干不了。毛是既占有好料又能做出好菜的大厨,是空前绝后的散文大家。”
作为一位文章学家,梁衡曾提出“三层五诀”的系统文章作法理论,即文章之美有三个层次:描述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文章的构成有五大要素:形、事、情、理、典。他常用他总结概括的这套“文章作法”对古今中外经典文章进行评价,加以选择,指出这些文章美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本书中,作者也用此“文章五诀”来研究毛泽东的文章成就,最后得出结论:“‘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最好的典范。”这样的分析评价,有如一位出色的导游,不只对他的介绍对象烂熟于心,而且通过其十分生动清晰具体入微的语言表达,将读者引入毛泽东文章的无边胜境而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佳作赏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梁衡《毛泽东怎样写文章》的读后感。文章介绍了本书的内容,多处引用了书中对毛泽东文章的评价。结构严谨,语言精练。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本文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点出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以及梁衡的研究方向:文章风格、文章作法、文章成就。
2.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文章从对毛泽东文章的评价、文章风格特点、文章的分类、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等方面加以论述。因此,写读后感类文章需要将文本读透。
3.学线索
文本在行文过程中总是围绕题目“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险峰”。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研究、分析、推荐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这就是对于改进文风的热切愿望,而这也恰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作者所说:“党的十八大专门就党风、文风的整顿提出‘八条’意见,习近平指出‘长、空、假’是当前文风的主要毛病。”作者将文风问题提到关乎党风、政风及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文风是党风、政风的表现,但它一旦形成就会顽固地影响党风、政风。所以政治改革必先改文风。”“现在我们要民族复兴,先要复兴好的文风,好风凭借力,再用这好风去推动社会改革。”收入该书的《怎样学习毛泽东的文风》一文专门探讨了学习毛泽东文风对于当前改革文风的借鉴意义。实际上,他的整本书,都是在为广大干部怎样写出好文章推荐一个极好的范本,也为整个社会努力改变当下不健康文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教材。
4.学结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此文在结尾处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写此文的目的是倡导“健康的文风”,卒章显志。
课时作业·任务落实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3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________,为这________的章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怎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和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的后话;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离经叛道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的________……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________,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惊鸿一瞥 栉风沐雨
B.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刮目相看
筚路蓝缕
C.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D.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惊鸿一瞥
筚路蓝缕
解析:选C。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成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励精图治:形容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此处根据前文“每一个人”和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可知,此处应该用“奋发图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惊心动魄:表示使人震惊的意思。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章节”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所以应该用成语“波澜壮阔”。惊鸿一瞥:指美女或所仰慕的女子摄人心魄的目光。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此处根据语境是世界不再用老眼光去看中国人的想象力,所以用成语“刮目相看”。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根据语境应该是经过40年的在外面奔波劳碌,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所以应该用成语“栉风沐雨”。故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就不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B.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就不会离职创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C.中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搅动全球市场,原因是当年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
D.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是中国科技企业能搅动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解析:选B。要联系画线句前的句子“若不是……”及画线句后面的句子“如果……就……”,可知画线句要与前句“若不是……”文意畅通,句式正确,据此再来看,即可选出B项。其他三项与前句不搭配,文意不畅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其实也是在纪念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奋斗的成功者
B.正因为它为一代又一代的成功者提供了最好的时代土壤
C.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生
D.正因为它改变了成功者的命运轨迹
解析:选
C。解答此类试题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相近、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根据前文“无数人命运轨迹”可知,这里说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单独指成功者,“改革开放”经历了几代人,再根据“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可知,下一句应该是进一步解释的句子,只有C项符合以上两点,故选C。
4.下面是某高校图书馆关于禁止占座的通告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5分)
读者离开阅览座位超过30分钟,不带走随身物品的就是占座;真是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可以自行挪开占座物品或要求占座的同学空出被占用的座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时不时清理占座物品;被清理的占座物品要是丢了或损坏后果自负。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①“就是”表述太肯定,根据语境不能确定是“占座”,所以应把“就是”改为“视为”;②“确实”表判断,此处是判断语境,比“真是”更符合语境;③“时不时”过于口语化,此处根据语境是没有固定时间的意思,所以用“不定时”;④“要是”过于口语化,此处是假设的语境,所以用表假设的词“如果”;⑤“丢了”是口语,此处应该用书面语“丢失”。
答案:①“就是”改为“视为”;②“真是”改为“确实”;③“时不时”改为“不定时”;④“要是”改为“如果”;⑤“丢了”改为“丢失”。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5分)
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常常巧妙得体地运用于他的文章、讲话之中,那些生动而深刻的典故、警言、诗词使文章、讲话感染力剧增,效果斐然。毛泽东有个特点,他读了书,受到启发,认准了理,就会去干。他1920年参加革命,是因为反复读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信仰。在井冈山时期,他把《孙子兵法》《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读懂了,在用于反围剿等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他十分推崇诸葛亮和曹操,从中学习文韬武略。毛泽东写《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剖析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六大战例,把“后发制人”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入木三分。在延安写《新民主主义论》时,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十几遍,再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挥笔纵论,层层剖解。为了迎接同蒋介石的决战,他研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接着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一章一节地阅读讨论,从中汲取营养、智慧。他还读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古为今用,他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为八项注意)就是从曾文正公的“爱民歌”中得到的启发。
答:
答案:毛泽东成功的奥秘在于善学善用书。
6.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做出两种恰当的反驳。(5分)
示例:(问题语段)榜样常能给人以激励。有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反驳:①一个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有了优秀的领导人物,目标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②你认为有了优秀领导就一定能带领一个平庸的团队达成目标吗?
(问题语段)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各种文艺节目才能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反驳:①
②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考生要先分析所给的问题语段,分析其问题所在,再看例句是如何进行反驳的,然后再分析下面所给的问题语段,找出其问题所在,模仿例句进行反驳。“榜样常能给人以激励。有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这句话夸大了榜样的力量,认为有了优秀的领导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反驳者从目标实现需要多种因素以及平庸的团队即使在优秀领导的带领下也不一定能达成目标两个方面进行反驳。考生模仿这种方式来分析“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各种文艺节目才能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段话夸大了文艺节目的功效,“只有……才能”说法太绝对,考生可以仿照示例①进行改写,然后再仿照示例②进行改写。
答案: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有很多,并不一定要通过文艺节目来实现。②你认为大量低俗的文艺节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
7.下面是某医院为就诊者提供的手机App自助取号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7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的陈述对象是“手机App自助取号”流程,根据流程图从上而下的基本顺序,患者持就诊卡,下载本院官方手机App,首先绑定患者信息与支付方式,然后点击“预约取号”缴费取号,最后是持医保卡到自助机进行关联,否则本次就诊为自费。把这些信息组织在一起即可。
答案:患者须持我院就诊卡,下载本院官方手机App,首先绑定患者信息与支付方式,然后点击“预约取号”缴费取号。使用医保卡消费的患者,在取号后须持医保卡到自助机进行关联,否则本次就诊为自费。
二、阅读提升(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人文标杆与精神尺度,具有极强的覆盖性、渗透性和持久性等特质,具有感染人、征服人、熏陶人和塑造人等功效,其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能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文支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一种深挚情感和浓郁情结。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文化自信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文化主体应当尊崇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持有一种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础上,以开放胸襟、包容心态审视和对待一切外来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气、底气。二是对文化客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传承赓续,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被同化和异化。换言之,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明的文化气度,是一种健朗的文化心态,这种气度和心态,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既往成就上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也是对民族文化独特性存在意义的忠贞坚守和对民族文化发展路径的孜孜探寻。
文艺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维度,在传统文化的开掘、梳理、呈现和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创作只有对民族文化心存谦恭,秉持信心,才能由衷地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和实践认同,从而使文艺创作获得超越以往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中华民族历经5
000多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厚滋养。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只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漂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范,唯其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在波谲云诡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掌控话语权。
(摘编自刘金祥《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
8.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能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文支撑。
B.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
C.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文艺创作才能获得超越以往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
解析:选C。文章围绕文化自信和文艺创作的关系来谈。A、B、D三项未涉及文艺创作和文化自信的关系,C项说的是文化自信和文艺创作的关系。故选C。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谈文化,再谈文化自信,最后谈文艺创作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层层剥茧,逐层深入。
B.文章两次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分别论证了文化的作用和文艺创作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C.文章从文化主体和文化客体两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富有辩证性。
D.文章围绕文艺创作与文化的关系来论证,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有较强的时代性。
解析:选D。D项“围绕文艺创作与文化的关系来论证”错,论证内容理解有误,应是“围绕文艺创作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来论证”。故选D。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具有极强的覆盖性、渗透性和持久性,因此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人文标杆与精神尺度。
B.坚持文化自信,就必须坚守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存在意义并积极探寻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
C.文艺工作者只要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D.守中华文化立场,传中华文化基因,展中华文化风范,主要目的是掌控世界文化话语权。
解析:选B。A项,强加因果,“因此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人文标杆与精神尺度”错,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C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项,无中生有,“主要目的是掌控世界文化话语权”错,于文无据。故选B。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