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2 22: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史料,能够准确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教材梳理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通过史料总结其作品中表现出的时代精神
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辩证的评价文艺复兴运动
【课标分析】本课课标要求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通过课标的表述,确定本课的知识性目标是《神曲》,莎士比亚戏剧。需要理解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为了掌握知识性的目标,需要讲清楚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通过分析《神曲》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内容的分析,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通过材料分析较好的辅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14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内容包括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在文学和美术领域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14—16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被人称之为“文艺复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意大利文学和美术领域的成就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永远成为人类社会的不朽财富。文艺复兴运动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兴起,同时成为新航路的开辟的思想动力,这节课在本单元中承前启后,意义非凡。
【重点和难点】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评价
【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初二相比初三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提高的,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史料的概括能力需要培养,往往是能读懂大概意思,但是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达出来,这是目前很困惑的一个地方。二、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世界历史很感兴趣,因为较中国史来说不熟悉,所以想要了解,但是有些历史概念比较难懂,不明白意思,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进行历史名词的解释还是有必要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文艺作品)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些文艺作品,有雕塑,绘画和一部文学作品《哈姆雷特》,同学们在欣赏这些以书画作品的时候选择的角度有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到底应该欣赏它们的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一个问题。这些文艺作品有一个共同对的特点,它们都创作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创作者想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老师: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什么是文艺复兴?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文艺复兴运动的概念,(出示文艺复兴概念)14-17世纪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方式而发起的一场反对教会、提倡人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过渡语:那么这场运动是怎样进行兴起的呢?我们来看第一章“禁锢”。请同学们看学案的学习任务一,阅读要求,完成小1的填空。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填空部分,老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自检老师:我们回忆一下前一节课的内容,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欧洲经济出现了 新的发展,在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中出现了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因此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去尝试改变社会,但是这种尝试会一帆风顺吗?是什么在阻碍他们?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一章禁锢。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中的材料,老师出示的图片和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阻力来源于罗马教廷
老师:阻力的表现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和图片还有课本进行概括。
学生: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禁欲,相信来世,阻碍社会发展
老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天主教会天主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的天性,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控制与资产阶级的想要去尝试改造社会的主张是不一致的,这就是矛盾点。
过度语:此时的欧洲处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因此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而一场灾难的来临更让欧洲的人民痛苦不堪,这就是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在这场大瘟疫中有三分一的欧洲人因此丧命,那么他们是否因为信仰上帝,依靠教会而得到拯救呢?大瘟疫让欧洲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两则材料,概括出欧洲的思想变化。
学生:信仰上帝没有得到拯救,由信神到信人自己
老师:在大瘟疫面前,欧洲人对死亡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主张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享受现世生活。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
为中心。这种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的主张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贯穿这场运动的始终。
总结:根据前面所讲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与前一节课中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关,这种经济基础使得资产阶级具备了可以进行这场运动的可能性,教会的禁锢某种成都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过渡语:中世纪的欧洲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黑暗,这种黑暗来源于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来源于一场瘟疫对人们的打击,而在黑暗中有光正在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冉冉升起。在意大利最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那么为什么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会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呢?我们来分析几则材料。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中对应的材料题部分,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材料,圈划关键词。
总结: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较好保存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获得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拥有大量的人才。过度语:那么这场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是什么?他们想通过作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章“挣脱”。
老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66—68页内容,梳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完成表格的填写。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同位互查,找出错误,根据课件的展示改错。
老师:文艺复兴运动中有文学三杰,分别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这里面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但丁,他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作品是《神曲》,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史事来了解一下但丁及其作品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但丁作品的相关内容。
老师:恩格斯评价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期最初的一位诗人,那么他为什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他的作品中传递了怎样的思想呢?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中的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
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材料部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总结:反对禁欲,肯定爱情,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追求知识,反对愚昧,率先勇敢抨击教会腐败。但丁的作品将矛头指向腐朽的教会,向世人传递着人文主义精神。过渡语:还有一些人他们用画笔来传递思想,通过刚才阅读课本填表格,我们了解到还有艺术三杰,在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小视频了解一下一位代表人物达芬奇。
学生:观看视频
老师: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对达芬奇的一生成就有了了解,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喜欢创造,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熟悉他是因为他著名的两幅画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介绍《最后晚餐》的内容)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再像以前绘画中人物那样呆板,他注重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真实的世界,描绘现世生活,这也是像我们传递人文主义精神。(对比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直观感受人物描绘上的不同)
老师: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刻画的都是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却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作,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他们借助宗教人物来宣传人文主义精神更容易被人接受,这里也反映出他们其实不反对宗教信仰,反对的只是教会。
过渡语:15、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这些国家和地区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例如: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等,我们主要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老师:他笔下有享誉世界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那么他想通过这些作品传递怎样的思想呢?我们来看《哈姆雷特》中的一段话分析一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人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回答。
总结:莎士比亚将所有美好的词都给了“人”,肯定人的价值,歌颂伟大的任性和高贵。
老师:通过之前文艺复兴的概念,我们了解到文艺复兴运动的方式是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有人这样评价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真的只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吗?阅读材料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学生:实质: 资产 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老师:那么这场运动对整个欧洲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进入本课第三章:解放。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中学习任务三,结合课本66页内容和学案是的材料对文艺复兴运动进行评价。
学生:先独立完成,之后小组讨论分享,展示。
总结: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积极方面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思想文化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础。
结束语:今天我们欣赏的不仅是艺术品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所反映的一种时代的精神——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不仅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还鼓励冒险,勇于探索,进取挑战,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了欧洲人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思想动力······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学生:回忆本课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写在学案相应位置。完成当堂练习。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线索比较清晰,收尾呼应,将前课与下一节课都联系了起来,这样学生会比较清楚本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够将史实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找到,不足之处,课堂语言有待打磨,启发学生不够,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史料的选择偏难,学生不容易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