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赤
壁
赋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
主旨讲话《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
[典出]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释义] 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
[原文]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解读] 《论语·卫灵公》中有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与此相对,《抱朴子》中有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意思是志趣相同的人,不会因距离的遥远而感到疏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首先引用这句古语,并加以阐释——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五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诗海拾贝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赏析】 这首词上片开头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下片开头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追怀赤壁之战的遗迹。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结尾处,词人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发时代感伤。
?主题时文
与你为邻
那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一种意境,一恍然见到的灯火阑珊处的身影。似乎是醉酒李白眯着惺忪的双眼大吼“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又好像白乐天笔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般袅娜多情;或者又是易安的那丝丝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薄凉。
偶尔会坐在书房,捧上一阕词,让鼻翼间充斥着茉莉花的芳香。半闭着目,就仿佛完全沉醉。那似真似幻的梦境里有的是《饮水词》中纳兰容若对妻子的缠绵悱恻,又有着《漱玉词》里李清照的那份凄凄惨惨戚戚,曾几何时也看到了曹雪芹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啊。我不禁梦得痴了,在梦中跌宕起伏,体验人生如南柯一梦。看那些诗人们,流着眼泪笑、皱着眉头忘,最后终究只留下了这几行墨迹蔓延,直至我们的心底。
我梦到了,梦到李白在我的梦境中撒泼,在牡丹簇拥的亭台楼榭里,他命力士脱鞋,贵妃捧砚,却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佳句;在柳条微抚的春风中,他双眼垂泪,无语凝噎,叹息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在皎皎的明月下,他高举酒杯,对影空自怜,只得哀伤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便是爱着他这份率性大方,那一袭白衣,或大气,或清雅;那一樽清酒,也被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到了淋漓。我便在梦境里,看透了他的红尘梦,不过是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令我心中泛起了一丝狂放后的凄凉。
我梦到了,梦到苏东坡在我梦境里的那略一皱眉。是初来黄州时,满目的荒芜也敌不过心底的荒凉的那点儿心酸,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凄凉;是东坡心傲时犯下的“乌台诗案”,其实错的并不是那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的荒唐,而是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无奈;又或许,那皱眉是对亡妻的思念,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尽了心中的悲切。我看到的他,是“永不背叛感觉”的性情中人,又何尝不是横绝百年的男子,天资卓绝的才人,最后,不也是释然了,不然,如何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超旷。他的一生,是一只荆棘鸟,最后用最痛来换取所有的最美好。
我还梦到了,梦到了易安居士的一颦一笑,是她“惊起一滩鸥鹭”的无措,也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无奈与荒凉;我也梦到了,梦到那千古情皇李后主的那一声轻叹,那句“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的香艳,又或许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那份落寞。
我在梦境中,体会着人生苦短,看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她们“女为悦己者容”,看他们冷暖自知,看他们……
是梦境与我为邻。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三、文化常识
1.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要求押韵,但可以隔几句相押。体式有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汉代赋称为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形式成篇,韵散夹杂,喜用生字、僻字。六朝赋称为骈赋,又称骈文,篇幅较短,讲究对偶和用典。唐宋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诗体赋称律赋,格式要求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全文不能超过400字。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该文体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意,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故称文赋。
2.壬戌之秋
“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方式进行纪年的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为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3.七月既望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最后一天)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4.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称。“斗”是北斗星,“牛”是指牵牛星。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壬戌(rén)(xū)
(2)窈窕(yǎo)(tiǎo)
(3)万顷(qǐnɡ)
(4)冯虚(pínɡ)
(5)扣舷(xián)
(6)桂棹(zhào)
(7)兰桨(jiǎnɡ)
(8)溯流光(sù)
(9)幽壑(hè)
(10)潜蛟(qián)
(11)嫠妇(lí)
(12)愀然(qiǎo)
(13)相缪(liáo)
(14)舳舻(zhú)(lú)
(15)酾酒(shī)
(16)横槊(shuò)
(17)江渚(zhǔ)
(18)麋鹿(mí)
(19)匏樽(páo)
(20)蜉蝣(fú)(yóu)
(21)沧海一粟(sù)
(22)须臾(yú)
(23)一瞬(shùn)
(24)肴核(yáo)
二、积累名句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本文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将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
[明确]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_________
(2)举酒属客
________________
(3)歌窈窕之章
________________
(4)白露横江
________________
(5)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______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____________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泛:漂浮。(2)属:通“嘱”,劝请。(3)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4)白露:古今异义词,白茫茫的水汽。(5)茫然:旷远的样子。(6)冯:同“凭”,乘。(7)独立:古今异义词,单独地站立;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译文: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译文: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明确] (1)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状语后置句)
(2)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澜不兴。
(3)吟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
(4)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停留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状语后置句)
环节二 分析文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组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明确] 选D。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作者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4.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彩喜悲交融。
[明确] 选D。D项,“本段的感彩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扣舷而歌之
________________
(2)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__
(3)望美人兮天一方
________________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歌:名词用作动词,唱。(2)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3)美人: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4)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明确] (1)客人中有位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定语后置句)
(2)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像思慕,像抽泣又像倾诉,余音悠长婉转,像丝一般绵延不绝。
(3)使潜藏在深谷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伤心哭泣。
环节二 分析文意
7.下列句子中属于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明确] 选C。A、B两项属于正面表现,D项是作者所唱歌的歌词。
8.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明确] 选A。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三、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________________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__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________
(4)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__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
(6)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
(7)哀吾生之须臾
________________
(8)课内:①托遗响于悲风
________________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________________
链接:①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__
②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__
③长于臣(《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2)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3)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4)下、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东进。(5)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6)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7)哀:形容词用作动词,哀叹。(8)课内:①响:动词用作名词,声音;于:介词,在。②介词,被。③介词,从。链接:①介词,对。②介词,到。③介词,比。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何为其然也?
译文: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译文: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
(4)而今安在哉?
译文:
[明确] (1)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宾语前置句)
(2)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判断句)
(3)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被动句、判断句)
(4)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称为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常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
环节二 分析文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明确] 选D。②是写曹操的英雄表现,不是“客悲”原因,正是因为曹操的表现,所以才发出了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悲叹;④是描写主客的行为,不是悲的原因;③⑤“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吾生须臾,长江无穷”相对比,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说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1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明确] 选A。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
四、诵读第4、5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________________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
(4)杯盘狼籍
________________
(5)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盈:满。虚:缺。(2)曾:简直、竟然。(3)适:舒适,引申为享有。(4)狼籍:凌乱。(5)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发白、变亮。
形容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1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明确] (1)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宾语前置句)
(2)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判断句)
环节二 分析文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明确] 选A。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②是作者认为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但没有消减或增长,是不变的。
16.对这两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明确] 选B。B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因何而悲呢?最后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的?
[我的理解] (1)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唯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之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2)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问题。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使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异曲同工
理解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考点对接】
《赤壁赋》一课,出现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有被动句,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有宾语前置句,如“而今安在哉”;还有定语后置句,如“客有吹洞箫者”。这些句式正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高考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隐含在实词、虚词和翻译题目的考查中。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和不同用法,迅速准确解答题目。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判断句的形式
例 句
“……者……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句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字句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无标志句
臣本布衣(《出师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被动句的形式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为+动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所”“为所”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三、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四种形式:
省略句的形式
例 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四、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句的形式
例 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五、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唯利是图(成语)
六、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
例 句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马之千里者(《马说》)
续 表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
例 句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内容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七、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状语后置句的形式
例 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八、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奚若”等。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出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人、事、物)”。如: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8.……之谓也 (1)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2)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的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如: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呢”。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文:观赏景物时所发出的感叹,该不会没有差异吧?
15.无乃……乎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无乃……与”“不乃……乎”等。如: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庸……乎 译为“哪……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7.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注]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 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下列选项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老人枕书石上卧
B.茂先坐与论说
C.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D.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解析:选C。C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都是省略句,A项省略了“于”,应为“有老人枕书(于)石上卧”;B项省略了“之”,应为“茂先坐与(之)论说”;D项省略了“吾”,应为“(吾)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译文: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乃”,于是。“饷”,作动词,译为“给……吃”。“非……”,表否定的判断。(2)“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识。“小”,结合语境,译为浅陋。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参考译文:
西晋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县从事官时,到洞山一地游览。沿着溪水往深处走,看到有一老者枕着书躺在石头上,张茂先坐下来与他谈论交流。(茂先)看到老人所枕的书都是由蝌蚪文写成的,没有谁能辨认出来,茂先对此感到奇怪。老人问茂先说:“先生读了多少书?”茂先说:“我未曾读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书,至于二十年前的书,我张华已经都读完了。”老人微微一笑,挽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有一门洞开可以进去,道路很宽,到了一间精致的房舍前,房舍内有万卷藏书。张茂先问老人:“这里藏着什么书?”老人说:“世上的史书。”又到了一间房舍,藏书更加丰富。张茂先又问:“这里藏着什么书?”老人说:“是各国的地理志。”后来,到了一间密室,门户锁钥甚是牢固,有两只黑狗把守着,门上有篆书署名,叫“琅嬛福地”。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着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又指着两只黑狗说:“这两条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恭敬地引茂先进入,茂先见室内所藏之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各个国家的事,大多没有听说过,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都在其中。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茂先在此停留了两三天,准备离开,对老人说:“他日会携带粮食再来拜访,纵览群书。”老人笑着不回答,送茂先出去。刚一出去,石门忽然自己关上了。茂先回头看时,只见杂草藤萝,绕石生长,石上苔藓也已经合上,已无缝隙。张茂先痴痴伫立凝望,对着石门拜了两拜后离去。
秦始皇下令焚书,咸阳火烧得正盛。这里(琅嬛福地)藏着所有的书,并没有落下一字。书籍记载上溯到书契前,结绳记事时期也有记载。向前看伏羲那时代的事情,已是其后的事情了。海外有诸多国家,九州就如同一个黑痣。读过的书有三十车,只是天下书籍的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如同石彭与鸭子上的细毛,我的见识就像小儿一般。想再次进入琅嬛福地问一下老者,已找不到来时路,不能到达。回头再看石壁,只有杂草灌木。懊悔啊,一出琅嬛福地,只可念想,再也不能企及了。已经在这里住了约十年了,琅嬛福地或许会再次开启。
【课内挖掘】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让人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会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重,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适用话题] 坚强 乐观 豁达
【运用范例】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样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读懂苏轼
黎文雄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抱负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佳作赏析】
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条理井然的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由国画《赤壁赋》引出读懂苏轼的欲望,入题快捷。本文先抓住特点描述读者熟悉的画面,并设置一个问句“他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入题,快捷巧妙。
2.学结构
本文运用排比构思成文。四、五、六三段都提炼中心句“读苏轼,……”,放置段首,这属于相同句式构成的段落的排比,这种结构思路的好处是内容明了,层次清晰。
3.学引用
第四段旁征博引,彰显文采。这段文字引用苏轼的词文达六处之多,这些文字一方面用苏轼自己的话印证苏轼的豪迈气概,印证有力;另一方面,使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能够熏陶读者,巧妙激发读者兴致。
4.学排比
第五段的排比句用苏轼的诗句阐释苏轼的多情。所引词句有三个角度:对亲朋的祝福之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三个角度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
5.学递进
第六段在前两段阐释苏轼豪放胸襟、多情善感的基础上,用“更”字递进到苏轼的爱国情怀。“拙于谋身,锐于报国”是苏轼确立的思想、抱负,尽管其历程坎坷曲折,充满了惊涛骇浪,但他的报国初志始终没有泯灭。读懂苏轼的爱国情结,才算是可能读懂了他,至此,一个豁达、深情、爱国的伟大词人屹立在读者面前。
6.学结尾
结尾段照应开头,再用描写的文字结束全文,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课时作业·任务落实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36分)
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抱明月而长终
C.而卒莫消长也
D.纵一苇之所如
解析:选A。“冯”通“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C.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托遗响于悲风
解析:选D。D项,①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②介词,引出对象,给。A、B、C三项的“于”都是介词“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白露横江
B.挟飞仙以遨游
C.凌万顷之茫然
D.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选B。A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B项,古今义均为“漫游,游历”。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D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或美好理想的意思。今义:美貌的女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东望武昌 ⑧顺流而东也 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解析:选B。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喝酒”;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跳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5.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解析:选A。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解析:选C。“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7.名句默写(10分)
(1)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把下面①~⑥六个句子重新排序填在文中横线处,使之与上文一起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我到南京后,才吃到水芹,香气浓郁,比旱芹口感更好些。__
________________
①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到过蕲州,发现彼地芹菜味美。
②苏东坡被贬杭州时还发明过“东坡肉”。
③他在仕途上是个倒霉的人,但奇怪的是,放逐江湖的政治灾难却把他造就成了美食家。
④于是,他就把老家的菜改良成了“蕲芹春鸠脍”,即今“东坡春鸠脍”是也。
⑤也有称水芹为楚芹者,因其过去多产于楚地,其中又以蕲州最为有名。
⑥而他老家有道菜“春鸠脍”,其做法是用雪下芹菜的嫩芽,配以斑鸠肉丝炒熟。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六句话中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比如“于是”“也”“而”等。
答案:⑤①⑥④②③
9.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3分)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
答案: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10.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个字。(3分)
答:
答案:白茫茫的水汽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月光映照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
11.广播稿既要求通俗化、口语化,又要求语意连贯。请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广播稿。(5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研究极广,学术成就极高,著述颇丰,尤以豪放词独开一派。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答:
答案:苏轼出生于1037年,逝世于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眉州现属于四川省。苏轼曾经担任杭州通判,后来因为所作的诗歌有讽刺朝廷的意思,被贬到黄州。苏轼的研究很广泛,学术成就也很高,著作丰富,特别是他写的豪放词开创了一个流派。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二、阅读提升(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解析:选A。“今者薄暮”表时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状如”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赤壁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二篇。
B.望:农历每月十五。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
C.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D.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解析:选B。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是在“既望”,即农历十六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赤壁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
解析:选D。“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5分)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5分)
译文:
答案:(1)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16.《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内容、写景、境界方面有何区别?(5分)
答:
答案:(1)《赤壁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2)《赤壁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赤壁赋》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3)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赤壁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拉长声音嘹亮地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们船上飞过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