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登泰山记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5 10: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泰山记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住眼睛。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读] 人之相交,不在一时一地。国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远。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高瞻远瞩,是中法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战略合作。事实上,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站在战略高度,而不应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
?诗海拾贝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①,快意②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③,五更④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⑤,今后巢居似觉宽⑥。
笑拍洪崖⑦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注】 ①天关:指南天门。②快意:高兴。③齐州烟九点:从济南千佛山北望,可看到九个山头,在苍茫的云烟中,遥望山头如点,故称齐州烟九点。④五更:天将明。⑤隘:狭。⑥巢居:住在鸟巢。此句言今后即使住在鸟巢里,似乎也感到宽敞。⑦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
【赏析】 这是一首咏泰山的七言律诗,载于《泰安县志》。此诗主要写了作者登上泰山的欢快情绪,笔墨流畅,一气呵成。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因为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胸怀宽广,站到高处,去实现一个崭新的自我。这也是“诗言志”的一种境界。
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
?主题时文
静听泰山
泰山是需要静听的。
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方得其中味。
多年以来,有个爱好一直未曾改变。一有空就喜欢走进泰山,轻轻拾起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怀。
似乎总是在找寻着什么,而究竟是在寻觅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愫,无声无息地,影响我的思绪、心态,还有视野。
泰山是一部大书。这座伴我成长了10多个年头的泰山,有着25亿年的沧桑年轮。然而,在历史岁月的枯荣交替中,他依然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没有丝毫的老态。他身上的神秘、宏阔、包容、温和的气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激励着我,赋予我力量、信念和勇气,让我感受到充盈、欣喜和宁静。
泰山是神奇的,他的神奇在于变幻多姿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
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夏季的泰城人喜欢早早吃完晚饭,携家带口来到黑龙潭下乘凉,我也不例外。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佩环。山内空气清凉,万籁俱寂,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斑驳地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
清风阵阵入怀,溪水淙淙入心。此情此景,又让人想到“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寒流”后,寄情山水,放逐山林,如游仙一般肆意挥洒诗情。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来到泰山,泰山雄伟迤逦的美景让惯于浪迹天涯、游走江湖的诗仙“身在云水间,沉醉不知还”。登上南天门,他发出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由衷赞叹。泰山给了他灵魂的慰藉,使他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苦闷中解脱出来,绽放出难得的“开心颜”。在此期间,李白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山南侧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举杯邀月,啸傲泉石,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今天看来,他们表达的无非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一种理想浪漫的生存方式。
双脚无数次起起落落,踏响一个又一个石阶,重叠在前人的脚印上。静听泰山,不能走得太过急促,就这样走走停停,可近可远,让思绪和内心追赶上脚步。累了,倚一棵老松树歇上一程。闭上眼,便是又一个乾坤。听着鸟儿时缓时紧、清越婉转的调子,仿佛看到了这些小精灵们顾盼流转的顽皮。阵阵松风排闼而来,带着一股久违的辽远而空灵的气息,触动着生命中那根早已不再敏感的心弦。一种张力在体内涌动、伸展。也许,这就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融合才会产生的奇妙共鸣吧?
我们常常忙碌得晕头转向,到头来却忘记了忙碌的初衷,在来路上迷途。不如慢下来静一静,放空内心,路才能走得更远。走着走着,有些迷惑的事也许就明朗了,有些郁闷的情绪就透彻了;走着走着,也许就到了南天门,或许还能看到日出、云海,收获意外的惊喜。
迈上最后一级台阶,回望来路,看那曲折盘旋的漫长台阶,真的感慨自己,竟然就是这么一步步走了上来。
泰山极顶,群山匍匐,天地苍茫,蓝天触手可及。此时此刻,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在亘古未老的山川云气之上,你能感受到宇宙的应和,从而让整个生命从“小我”的狭小中抽离出来,将视野投向广袤的天际,倾听到来自时光深处的回响。
雄霸天下、登封泰山的秦始皇,站在极顶,南望“少昊之墟”,向东远眺伯翳封国,缅怀先祖;
长袖善舞、衣袂飘飘的武则天,身着盛装华服,与唐高宗李治一同前来封天禅地,喻天地同治,泰山见证了这位女皇隐喻的心志;
笛声中,身形羸弱、手捻长须的诗人杜甫,在云中高声吟诵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一个个变幻交错的影像如白驹过隙,次第飞过泰山历史的天空,只留下或淡或浓的点点印记。
有人说,泰山是“文化山”“政治山”“宗教山”,对我来说,它更是一座“心灵之山”。他雄伟挺拔的外表之形,与他包容厚重、呼吸宇宙的内里之魂,需要作为个体的人亲自去感悟和找寻。如此,泰山的精神给养才会汩汩如流水,给你注入鲜活的力量和勇气。
有一位朋友,自号“山里人”,对泰山痴迷多年,初衷不改,一有空就到山里转。他拍摄了许多泰山的照片,每张都展示出泰山别样风姿;写了许多零散的文章,每篇都视角独到,感悟深刻。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好的泰山倾听者。
泰山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的。你必须先卸下铠甲,真实面对,他才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给予你想要的。
跨千山,涉万水。我们找寻的,无非是那些能够照亮内心的东西。
说到底,登山,也不过是心的旅行罢了。而旅行又不过是为了在山水间找寻一份莫名的相知,一份似曾相识的默契与感动。
静听泰山,就是倾听那个最本真的世界和自己。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姚鼐(nài)(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作品】
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评价】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二、背景链接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相关知识
1.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因三人都是桐城人,所以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2.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四、文化常识
1.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戊申晦,五鼓
戊申,以干支来纪日,这一天又是月末,故称“晦”(古时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五鼓,也就是五更天。古时夜击鼓报更,故以“鼓”为更的代称。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g)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g)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二、积累名句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的?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答:                                    
                                    
                                    
                                    
                                    
[明确] (1)作者从京师动身。
(2)由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3)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________________
(2)当其南北分者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2)当:在,正。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作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                                    
                                    
[明确]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判断句)
环节二 分析文意
3.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峻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 选B。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乘风雪
________________
(2)至于泰安
________________
(3)越长城之限
________________
(4)是月丁未
________________
(5)余始循以入
________________
(6)及既上
________________
(7)苍山负雪
________________
(8)明烛天南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乘:冒着。(2)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3)限:界限,这里指城墙。(4)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5)循:顺着。(6)上:登上山顶。(7)负:背负。(8)烛:名词作动词,照。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余始循以入。
译文: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译文: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译文:                                    
                                    
[明确] (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省略句)
(2)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判断句)
(3)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者”是“崖”的定语)
环节二 分析文意
6.列出作者叙述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答:                                    
                                    
[明确]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让人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7.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明确] 选A。梳理段意,很容易得出答案。
三、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戊申晦
________________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________________
(3)绛皓驳色
________________
(4)极天云一线异色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2)稍见:逐渐看见。(3)绛:大红;皓:白。(4)极:尽。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译文: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译文: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                                    
                                    
[明确] (1)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博戏用的掷具似的东西,那是山。(定语后置句,“数十立者”是“白若樗蒱”的定语;判断句)
(2)天边的一缕云彩形成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3)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环节二 分析文意
10.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答:                                    
                                    
[明确] 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
四、诵读第4、5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梳理基础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僻不当道者
________________
(2)多平方,少圜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僻:偏僻。(2)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
12.翻译下面句子。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译文:                                    
[明确]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环节二 分析文意
13.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从行文看,最后两段是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凸显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不显啰唆。
14.下列六句话分成四组,全是表现泰山冬季特有景色的一组是(  
)
①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③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④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明确] 选B。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泰山冬季特有景色”作答即可。
15.下列各景观中属于人文景观的一项是(  
)
①或曰,此东海也 ②岱祠 ③石刻 ④樗蒱 ⑤碧霞元君祠 ⑥皇帝行宫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明确] 选B。东海、樗蒱非人文景观。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1.从作者对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写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或人生感悟?
[我的理解] (1)写作启示:
①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细节,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②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③写景要注意表现手法多样化。如正面侧面结合,动静虚实结合等。④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
(2)人生感悟: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②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③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④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阅读下面语段,比较两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秋末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濛如縠,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云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清·孔贞瑄)
[我的理解] (1)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不同点: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孔文对景观成因做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中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异曲同工
  
文言文翻译——关键实词译到位
【考点对接】
一、审题要审出主要“得分点”——关键实词
1.从词性上看,动词、形容词、名词是关键实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为“得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异义的词语(如“妻子”)是关键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等)是关键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语境等推断的实词是关键实词。
二、四类实词译到位
1.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
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翻译时要拆分开来翻译。
2.多义词——语境推断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意思相近,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理解为“治理”,何时理解为“治理得好、天下太平”,需要根据语境推断。
3.活用词——语法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代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译为“用……”“在……”“像……”的形式。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4.疑难词——多方推断
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可以依据语境推断法、对称推断法、邻字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及联想推断法和平时的积累进行推断。“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一句中的“尚”,其意虽陌生,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娶妻”;“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中的“龃龉”,依据字形能推断出其意为“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或者直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该词的词义,也能推断出。
【考题印证】
(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                                    
                                    
解析:1.“短”翻译为“说坏话、诽谤”,“擅权”翻译为“独揽权力”,“纷乱”翻译为“使……复杂混乱”。2.“数”翻译为“多次、屡次”,“稍”翻译为“逐渐、渐渐”,“削”翻译为“削减”。
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来置于自己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公)以前和李斯是同乡,又经常向李斯学习做事,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说贾谊虽年轻,却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纪才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诸生因此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孝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刚刚接受过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课内挖掘】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适用话题] 神秀壮丽 祖国山河的壮美
【运用范例】
果然,一个金黄的亮点从群霞中倏地跳跃出来,燃亮了云端,与朝霞融在一起,仿佛它就是从那霞光中衍生的,那般轮廓分明,金光熠熠,黯淡了一切事物,透彻着亘古的气概,燃人之雄心壮志。从前只是听闻泰山日出的宏丽,不想真正见到后,还是被震慑住。它耀武扬威般地踩着云霞缓缓攀登,与天齐肩,当真是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雨中登泰山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甚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比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其作品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得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儿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儿人一样。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画脚,说长道短,虚像和真像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佳作赏析】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
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是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它,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写“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学者王克煜认为,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登泰山的愿望,第二段写了决心冒雨登泰山,不但点明了题意,而且也表现了登山的兴致和知难而上的精神。这两段可看成是全文的总纲,它确定了文章的方向,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也为下文记叙冒雨登泰山做铺垫,为后文写“独得之乐”预伏了一笔。
2.学佳句
“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含意丰富:第一,古老的泰山蕴藏着丰富的文物,是一座活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博物馆,古今许多名人登过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也留下了不少诗文,仅文中提到的就有孔子、杜甫、郭璞、应劭、宋之问等。山上的庙宇牌坊,是古代建筑群,仅文中提到的就有岱宗坊、王母庙、七真祠、云步桥等。庙中还有许多雕塑、彩绘等艺术品,如七真祠中的七尊雕像。山岩上还留下了许多书法石刻,历代书法家的笔迹荟萃,如举世罕见的大型石刻《金刚经》。山上还到处留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如虬在湾、洗头盆、白云洞等。第二,作者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他了解中国的历史,知道泰山上有众多象征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迹,所以早有意体味一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但因种种原因多次过而未登,所以产生了“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想法,体现了一位爱国作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向往。这句话在文中占着不可轻视的地位,理解了它的含意,才能更好地体会本文的主旨——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3.学引用
文中有多处引用,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一段的段意——登泰山的缘由。
4.学比喻
文章多处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如“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旋的水面”,将从桥孔跃出的七股大水比喻成七幅黄锦,形象地描绘了水库壮美的景象。
5.学结尾
(1)最后两段是文章的收尾部分,这两段中作者着力书写“雨趣”,因为有了雨,大小瀑布才会更加壮观;因为有了雨,山势水势才会别有一种格调,富于变化而又和谐;因为有了雨,山峦、树木、野花才会更加清新;因为有了雨,登山才会感到更意兴盎然。在文章的收尾处,这样强调雨趣,旨在突出文章的主旨,即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2)文章以雨中登泰山始,又以阐述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读来自然、亲切,而又结构完整。
课时作业·任务落实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崖限当道者(界限)
B.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
C.越长城之限(界限)
D.僻不当道者(偏僻)
解析:选A。限:门槛。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解析:选C。自:介词,从。“以入”的“以”是连词;“以西峰”的“以”是介词。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解析:选D。“日上”的“上”是“上升”;“及既上”的“上”是“登上”。“西流”的“西”是“向西”;“西峰”的“西”是“西边”。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解析:选B。A、C、D三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解析:选A。A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
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
B.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C.淳熙丙申至日
至日:夏至日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八月十五
解析:选B。A项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C项应为:冬至;D项应为:农历九月九日。
7.名句默写(2分)
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8.某中学举行高三毕业典礼,特邀请家长、各界朋友参加。下面是该校邀请函的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亲爱的家长、各界朋友:
你好!春秋鼎盛,寒窗三载,在这凤凰花开的六月,青春的骊歌响起。毕业在即,我校高三毕业生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为了欢送他们,我校为他们准备了最神圣的欢送仪式,为此我们衷心地邀请您能莅临现场,参加毕业典礼。感谢您在学子们的漫漫人生长路上的鼎力支持,相信您的到来将会是典礼上最温暖的风景。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你”不符合谦敬要求,改为“您”;“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不能用于学生,改为“春华秋实”;“衷心”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改为“诚恳”;“莅临”用于长辈、上级到来,改为“亲临”;“鼎力支持”敬辞,多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改为“支持”。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你”改为“您”;②“春秋鼎盛”改为“春华秋实”;③“衷心”改为“诚恳”;④“莅临”改为“亲临”;⑤“鼎力支持”改为“支持”。
9.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花”字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定的。比如说,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柳暗花明又一村”,“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
请以“酒”为令,填写下面的诗句,必须是有据可考的诗词。(6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词积累的题目,要求按照诗词飞花令的要求填写空格,给出的字是“酒”,注意是含有“酒”的古诗句,同时“酒”要出现在规定的位置上。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②斗酒十千恣欢谑(举酒欲饮无管弦 添酒回灯重开宴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④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斗酒诗百篇 东篱把酒黄昏后 葡萄美酒夜光杯) ⑤水村山郭酒旗风(长安市上酒家眠 自称臣是酒中仙) ⑥夜泊秦淮近酒家(莫笑农家腊酒浑) ⑦白日放歌须纵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太和山记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注]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希夷: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B.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C.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D.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解析:选B。这段话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景物,“过坞底岔”“出龙驹寨”两个动宾短语前后要断开;“不胜……悴忧伤情”前要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庵,圆形草屋,小庙。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
B.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C.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的地方。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解析:选C。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一路线迂回绕路不方便,被轿夫们否定了。
B.徐霞客经过白云岩、仙龟岩之后,沿着石阶一直走到涧底,见到了青羊桥。山涧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其上。
C.太和山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这与华山不同,华山四周都是石壁,山脚没有什么高大奇特的树木。
D.太和山上奇景迭出,有诸多奇异的岩石,还有竹笆桥、榔梅花、青羊桥、攒天岭、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传经台、榔梅台、五针松等景物。
解析:选D。五针松属于华山景物。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4分)
译文:                                    
                                    
(2)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4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危”“间错”,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抱”“连络”“国禁”。
答案:(1)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2)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绵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
1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杏花美景、桃雨柳烟?(3分)
答:                                    
                                    
答案:结尾处对杏花美景、桃雨柳烟的再现,显示出一种对名山仙道赞美向往的美好情感。
参考译文:
从南天门宫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悬崖中间。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抬轿的人说迂回绕路不方便,不如从南岩向下走到竹笆桥,可以观赏滴水岩、仙侣岩等胜景。于是从北天门往下走,经过一条阴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侣岩都在小路左侧,悬崖向上飞突,泉水滴沥崖中,悬崖中能容下静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桥,开始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但山路没有随着山涧一路蜿蜒。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经过白云岩、仙龟岩等处,一共走了二十多里,顺着石阶一直往下到涧底,就是青羊桥。涧水就是竹笆桥水的下游,两岸山崖上草木繁茂,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在上面,不知道涧水流到什么地方。抬头仰望天空,形状如同瓮口一般。过了桥,径直登上攒天岭。走了五里,抵达五龙宫,宫殿的规模和格式与紫霄宫、南岩相仿。从宫殿背后登山,走了大约一里路,转进山坞,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龙宫殿右面,转下坞中,走两里,到凌虚岩。凌虚岩背靠重重山峦,面临极深的沟壑,正对桃源洞众山峰,满山嘉树特别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辉映,犹如图画,是希夷先生修炼的地方。前面有传经台,孤零零地俯视深壑,可以和飞升台相媲美。返回时经过五龙宫殿左面,攀登榔梅台,于是下山到达草店。
华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脚没有高大奇特的树木;一直上到峰顶,松柏大多有三人围抱那么粗;松树全是五针松,松子如莲子一般大小,间或遇到没掉落的松果,摘下来吃,鲜味、香味都特别好。太和山则是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绵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嵩山、少室山之间,从平缓的山脚到达绝顶,树木被砍伐得所剩无几,只有三棵将军树巍然耸立着。山峰、峡谷、河川、平原各种地势,季节相同而天气物象不一样。我从嵩山、少室山出来时,才看到田里麦苗青青;到了陕州,杏树刚刚开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进入潼关,大路平坦,高大的杨树立在道路两旁,梨树、李树高低不齐;等到转到泓峪,却是层层的冰冻积雪遍布山谷沟涧,真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经过坞底岔时,又看到杏花开放;从龙驹寨出去,桃红柳绿,所到之处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时节,不由触景生情。于是从草店起程,经过二十四天,在浴佛节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为老母亲祝寿。
1.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言文的学习和其他知识的掌握一样,既要学之有法,又要有建筑高楼的“钢筋水泥”做基石。课内文言文知识就是“钢筋水泥”,必须持之以恒地积累。《赤壁赋》《登泰山记》里有很多典型的文言文句式,请你和学习小组的伙伴分工合作,列举几处这两篇文章里的判断句。
答:                                    
答案:
标 志
句 子
……者,……也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者,……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也
固一世之雄也。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此东海也。
“乃、则、即、皆”表示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赤壁赋》《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两文各具特色。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赤壁赋》:直接抒情。
《登泰山记》: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