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静女 涉江采芙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鹊桥仙(纤云弄巧)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静女 涉江采芙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鹊桥仙(纤云弄巧)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5 10: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静女 涉江采芙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鹊桥仙(纤云弄巧)
[诵读指导篇]
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学习实践中,可注意以下方面:
一、把握诵读技巧、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语速、重音及语气。
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理解诗意是诵读的基础,而诵读又是理解诗意的方法之一。首先要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诗词的大意。当深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就意味着学生已开始逐渐进入诗词的意境,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深入作品背景,赏析作品韵味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诗歌诵读篇]
静 女
【诗韵诵读】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静女/其,贻我/彤。彤管/有,说怿/女。
自牧/归,洵美/且。匪女之/为美,美人/之。
2.白话诗歌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文本研读】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领读课文】
1.阅读《静女》,回答问题。
这是一首优美的__________(内容)诗,以第______人称的口吻描写了______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________的感情。
[明确] 爱情 一 与恋人约会 男青年对心爱姑娘热烈而纯朴的爱恋
2.活动总结
静女
【精读课文】
1.你认为哪些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为什么?可以体现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                                    
                                    
                                    
[明确]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个细节最具有生活情趣。“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
答:                                    
                                    
                                    
[明确] 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赞美礼物,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涉江采芙蓉
【诗韵诵读】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本诗采用“二三”节拍断句,但在朗读时可适当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时间。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
2.白话诗歌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他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文本研读】
[创作背景]
求宦失意,怀乡思亲
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领读课文】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答:                                    
                                    
                                    
[明确] 方式是涉江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活动总结
【精读课文】
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                                    
                                    
                                    
[明确] (1)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男子涉水去采摘美丽的荷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散发着芳香的兰花香草。(2)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                                    
                                    
                                    
[明确] (1)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2)作用:“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但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3.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答:                                    
                                    
[明确] 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家,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漂泊他乡,孤寂无奈,有羁旅之苦。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诗韵诵读】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感情基调:凄凉哀伤。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往事/知/多。小楼/昨夜/又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雕栏玉砌/应犹,只是/朱颜/。问君/能有/几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2.白话诗歌
季节的更替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文本研读】
[作者简介]
千古词帝——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后主。于961年至975年在位,国破降宋。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现存词三十八首,存诗十六首。
[创作背景]
亡国囚徒的悲歌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虞美人》这首词。
【领读课文】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答:                                    
                                    
                                    
[明确] “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有如花宫女朝歌夜弦相伴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的好。
2.活动总结
【精读课文】
1.“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词人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威严以及随心所欲的自由感等。
“又东风”中的“又”是说词人降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2.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答:                                    
                                    
                                    
[明确]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可作为“词眼”,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享尊荣到忍辱蒙羞)。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愁”?以前所学的诗句中有哪些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答: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犹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延无尽。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
鹊桥仙(纤云弄巧)
【诗韵诵读】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全词共10句,上、下阕各5句,属于咏七夕的节序词;作者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这首词上、下阕平仄格律相同,每阕第一、二句要求对仗,两阕共押四仄韵。词中“度、数、路、暮”四仄韵字,均归“u”韵。各层的停顿、节奏、押韵如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
2.白话诗歌
纤薄的云彩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出分别的愁苦。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天河。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时光如梦影般缥缈虚幻,鹊桥上怎忍心把归路回看。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
【文本研读】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认为,此词是秦观为寄情长沙艺娼而作,写于湘南郴州,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七夕。绍圣三年(1096)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关于长沙艺娼,洪迈《夷坚志补》卷二有较详细的叙述:“艺娼者,长沙人也,不知其姓氏。家世娼籍,善讴,尤喜秦少游乐府,得一篇,辄手笔口咏不置。”秦观南迁,取道长沙,访潭土风俗,邂逅了这位艺妓。秦观观其姿容既美,出语真诚,遂亮明身份,艺妓又惊又喜,殷勤款待少游,遍歌淮海乐府。秦观与她缱绻数日,临别之际,艺妓表达了侍奉左右的心愿。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秦观答应她,将来北归重逢,便是于飞之日。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浅,相聚又谈何容易。绍圣四年(1097)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借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的藤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艺妓的故事,“湖南人至今传之,以为奇事”。
【领读课文】
1.阅读《鹊桥仙》,回答问题。
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则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佳期相会的盛况 依依惜别之情
2.活动总结
【精读课文】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明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牛郎、织女相逢时那种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渲染气氛(流星仿佛对他们相会表示关心,为他们传递着离别的幽恨)。
2.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答:                                    
                                    
                                    
                                    
[明确] 岂,表示反诘语气。诗意为:只要两人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爱情的真谛,并不在朝暮厮守,只要心心相印,真爱不会因时间、空间阻隔而消亡。这画龙点睛之句,熔抒情、议论于一炉,乃讴歌坚贞爱情之绝唱,读来荡气回肠。秦观的独特爱情观,令人耳目一新。
[美文拓展篇]
我爱静女
晓 荷
静女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有了《诗经》那美丽的文字,我爱上了静女。
世上女子千千万,美丽婉约、智慧贤淑、活泼娇蛮、腼腆羞涩、高雅端庄,真是千娇百媚。她们在现代生活里忙碌穿梭,用服饰、用发型、用知识展示自己的美,也用节奏敲打着生命的音符。而静女静静地坐在《诗经》里,约会着心爱的人儿。静女其姝,是一份娴雅、一份美丽。我相信她的眼神里已是熠熠生辉,光辉里一定有如冷月般的安宁和淡定。尽管从韶华坐到暮年,可她浓密的皱纹里流淌的仍是古典的气息。
我从少女时代就走进了《诗经》。我读《诗经》,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那些睡在《诗经》里的女子成为我最美好的梦想,成了我年少的偶像,虽然我们只是在梦里见面,可她们已经让我插上了华美的翅膀,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听她们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迷茫于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痴情后的决绝,是那个年代的女子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我不知道是什么能让她们有如此开阔的境界。那时没有任何载体给她们开启心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轻的她如桑叶未落,柔嫩茂盛,可桑叶到了秋天是会黄会落的,一切都如自然景象,花开花落。就在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中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安抚着不朽的宿命。
我反反复复吟诵着这些或凄美或快乐的句子,让自己纤细的身体穿上柔缦的轻纱,把如缎的秀发盘成高耸的云髻,缓缓地来到小溪旁,搽了胭脂的脸蛋在水波中羞羞答答,忽然心中的少年在水中对着我盈盈地笑,他解开了我的云髻,长发落入水中遮住了我娇羞的脸。在我的启蒙时代,静女就以这种姿势、这种韵致定格在我的心中。
静女其娈,是柔韧,是婉约。女子柔,如水;韧,如丝。因了她的柔,她的泪让你疼;因了她的柔,她的血让你痛。为了她的韧,你千回百转;为了她的韧,你回头也找不到她的岸。
我爱静女,是其柔美,是其忠贞。
在这野蛮女友盛行的年代,我更思念静女。当钻石在情人节的夜里闪着它如鬼魅般的迷人光芒时,我更想念静女从野外采来的嫩茅草,沉迷于它鲜美的颜色和勃勃的生机。
这一生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做一名男子,让静女约我在城角见面,而她又躲着不见我,急得我搔首踟蹰,转身却被她用茅草编的戒指套住了我的心。
绝代才人薄命君王——走近李煜
走近李煜,一缕馨香扑面;走近李煜,一丝悲情入怀;走近李煜,一段历史惊目。走近李煜,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作为古代诗词文化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有太多的美,太多的情愁,太多的怅恨,太多的辛酸……从继位,到亡国,被囚,一直到死去。李煜的一生都一直在别人的掌控之中,而由他自己掌握的,只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最初被李煜的词吸引,是源于他那首名贯古今的《虞美人》。初读李煜的词: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玉砌雕栏,一江春水……犹如春风盈袖,一缕馨香,有太多的美,太多的情。当细细品味他的内涵时,又有一丝哀愁在我的心中蔓延开来。于是,我开始阅读所能找到的一切李煜的词。《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破阵子》中“垂泪对宫娥”……每一句都叩击着我的心灵,是一种美,一种悲情,别样哀愁。然而当我一步步走近李煜的时候,我越发开始感到一页历史的辛酸,也越发开始为李煜的不幸感到不平。
历史上,亡国之君自是很多,但像李煜那样毫不反抗的却仅此一人。崇祯帝尚且以死谢宗,而李煜呢?他竟遣散群臣,坐在龙椅上等着赵匡胤,又在宋朝的统治下苟活数年,使后人唾骂他的软弱。但,真的是如此吗?从历史上看:首先,李煜的继位本就是无奈之事。在南唐末期,社会风起云涌,朝廷摇摇欲坠,作为南唐国君的唯一子嗣,他必须登基。亡国自是历史的使然,历史的定局。身为文人,李煜并不喜欢权力,也难怪他纵然文采翩翩,却怎么都不愿批阅官文。李煜只不过是一个放浪文人,他所向往的只是那种填词吟月的生活。他也未必不想以死明志,保存气节。可在赵匡胤的深院高墙中生死已不由己。面对着故国明月,玉砌雕栏,更多的是一江春水般的情愁。当宋王朝的一杯毒酒了却了卿命,也就了却了一段惊目的历史;则更是人世的辛酸,历史的沧桑;一个放浪文人,一个亡国之君的人生落幕。
当然,这仅只是我作为一位李煜词的爱好者的一点儿拙见,仅只是我走近李煜的一些肤浅看法。毕竟李煜,对也罢,错也罢,并不是某个人就可以决定的。
历史不会重演。走近李煜,我看到的是一个放浪文人的才华;走近李煜,我看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情愁;走近李煜,我看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沧桑落幕。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像《虞美人》中所吟唱的那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让李煜的文华、情愁、无奈、沧桑都随着历史的长河一直流下去,任人体味评说吧。
宋词里的缤纷情事
梅玉荣
我从小喜欢宋词。透过那些柔美凄切的词句,曾在心中勾画出一幅幅朦胧而美丽的爱情蓝图,也曾为之陶醉,为之情牵,为之浮想联翩。至今,仍沉迷于那些美妙的意境,烦躁之余,或夜静时分,随意翻开一本《宋词鉴赏词典》,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永远青葱的关于爱情的句子,便在眼前跳跃、闪烁,一朵一朵,如陌上花开,鲜美缤纷,芳香四溢。
宋词那么美,令人心醉。宋词里的爱情很少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精彩片段,给人们留下更多空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读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谁不在心中构筑一个生死相依的爱情庄园?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谁不设身处地想象着词人伤情断肠的情景?读到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妨设想,落花纷飞、细雨飘洒的意境中,那独立而伤感的人,不就是一段失落的爱情吗?而最适合执红牙板来吟唱的柳永的词,缠绵深情,温柔婉约,道出多少闺怨秘事,诉说着怎样的动人爱情?其千古绝唱《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他“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才气凝聚而绽放的诗花,《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他历经情路坎坷、蘸着生活血泪凝成的爱情真谛。
最令人心醉的爱情却最让人心酸,如陆游与唐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从小青梅竹马,后结为伴侣,两人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强迫二人离婚。陆游迫于母命,无奈与唐婉忍痛分离,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样便有了陆唐沈园相遇,以《钗头凤》相唱和以表情衷的千古传说。陆游的“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惆怅追忆,唐婉的“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凄苦表白,令人如何不动容?曾有人用心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我认为没必要,一曲深情的宋词对唱,把陆唐之恋的悲剧结局演绎到极致,把一段泣血爱情勾勒到极致,给后世留下无尽回味,已经足够。
一代女中词杰李清照的爱情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从情窦初开时“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浅浅娇羞,到夫妻恩爱时“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深度牵挂,再到丈夫去世后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愁惨凄凉,人生的三个阶段,滋味尽尝,也正因此,造就了李清照词作的不同风格与内涵,成就了她不俗的名气。她最让人传诵的应该是《一剪梅》,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李清照思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外出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以后自己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恰是妙极,我们可以想象,她的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因思念而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爱情本来就是开在尘世间最美的花朵,总会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当她在宋词中以各种姿态绽放,更是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千年之后,仍然婉转有深意,九曲回肠,让人牵念。
课时作业·任务落实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课内检测(40分)
(一)文意理解(12分)
1.下列对《静女》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解析:选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运用了象征手法而非借代手法。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含有爱情将更有进展的象征意义。
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写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主人公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送给心上人。
B.三、四两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全部忧思之由来。
C.第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选D。是“准确而又明白晓畅地表达了出来”,而非含蓄表达。
3.下面关于《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词人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词人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词人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解析:选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而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词人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不是“表达了词人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4.下面对《鹊桥仙》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B.“两情若是久长时”二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C.本词的内容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D.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解析:选D。这首词没有叙事的表达方式。
(二)名句默写(28分)
1.《静女》
(1)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楼会面,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男子赞美女子送的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女子送给男子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2.《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分隔两地的无奈。
答案:(1)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2)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4)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3.《虞美人》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鹊桥仙》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却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在《鹊桥仙》里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佳期相会,不忍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3)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二、课外拓展(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①。
攀条折其荣②,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 ①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花。滋,繁盛。②荣: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繁,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最后两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解析:选D。并无“责备”之意,应是“自我安慰”。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分)
答:                                    
                                    
答案:(1)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的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美?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开篇即借景抒情,委婉地道出抑郁于心的离愁别恨。
B.“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
C.“拂了一身还满”的“拂”字,可见主人公有克制思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
D.“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主人公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解析:选A。A.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直接道出抑郁于心的离愁别恨。
4.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化用了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属于评析型题目,可以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评析。杜诗和李词都将恨比作春草,不同的是杜诗展现的是静态,李词展现的是动态,作答时只要能抓住这点不同来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词基调低沉悲怆,流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是一首婉转凄苦的哀歌。
B.上片采用插叙的方式,先写梦醒再插入梦境。从五更梦回写起,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C.“梦里”好像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欢,忘记自己身为俘虏,梦醒以后却倍加痛苦。
D.词中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害怕“凭栏”见到自己的“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解析:选B。B项,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
6.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三句实写雨夜寒冷难眠,后两句虚写梦里贪欢。以梦的短,写现实的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与凄凉。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7~8题。(9分)
过 岭①
苏 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 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毵(sān)毵: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中。
B.颈联用典。“濯足”一词用的是《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C.尾联第一句笔调活泼,意为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的样子。
D.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宏、激情澎湃的特点。
解析:选D。D项,“气势恢宏、激情澎湃的特点”理解有误。这首诗写的是“空涧”“翠岚”“花雨”之景,体现不出“恢宏”的气势;表达的是遇赦后的轻松和喜悦之情,没有“澎湃”的激情。
8.本诗是如何表现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遇赦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中,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写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等景象,尽显他置身自然的愉悦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9分)
减字木兰花
秦 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注]。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 篆香:盘香,因其形状回环如篆,故称。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词通篇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先着力写外形,再着重写内心。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怨愤凄楚之情。
B.“断尽金炉小篆香”一句中“断尽”二字,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情状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的意思是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的意思是独居高楼,已是凄凉,而这种孤凄的处境与心情,竟连询问同情的人都没有,就更觉得难堪了。“人”为泛指,也包括所思念的远人。
解析:选A。A项,应是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
10.“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与温庭筠《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的意蕴相似。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做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情感上,二者表现的都是思妇登楼远眺,盼望思念之人归来,却迟迟未归的失望之情;表现手法上,都是以景衬情,将情感融入所写景物中。“飞鸿”和“千帆”都是能令人高兴的事物,但是却都让人深深失望。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