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折线统计图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高段
年级
五
教材
北京出版社教育部2013年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观念要求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网络名词“大数据”(
big
data,
mega
data),或称巨量资料,其核心在于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价值。
教学背景分析
纵向梳理:统计与可能性的学习贯穿于小学的各个学段。在第一学段中,主要是感受分类和分类标准的关系,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信息。但在第二学段中要求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预测结果是折线统计图重要的作用之一。
横向梳理:在旧京版教材中,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分别在四、五年级进行教学的,而改版后的教材将《折线统计图》的知识都安排在了五年级下学期。我想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折线统计图进行系统、全面地认识。
学生情况: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有了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经验。并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所以,本节课应重在让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进而观察折线统计图,找到其特点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重在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预测,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1、认识折线统计图,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合理的预测。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合理的预测。教学难点: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合理的预测。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1、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对于高铁你有哪些了解?2、老师收集并整理各国高铁总里程数据,怎么统计这些数据?出示用统计表或者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观察,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3、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你观察到什么数学信息?【设计意图】由此引发孩子们想了解各个景点数量的统计愿望。接下来结合统计表,以及对旧知条形统计图的回顾与对比,感悟各自的特点。4、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直观。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就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5、出示2013-2018中国高铁总里程数据,如果想了解高铁总里程的变化情况,可以怎么表示?出示折线统计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折线统计图”【设计意图】鼓励孩子们通过动手比画,找出高铁总里程数量的变化表示出来,为引出折线统计图作好铺垫。最后,通过运用课件演示,由旧知条形统计图的“条形”变成“点”,再用线段把各点连接起来,形象生动地演示了总里程数量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的形成过程。(二)、比较异同,构建新知。1、你们想知道关于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2、能帮助你们解开这么多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疑问,咱们先来仔细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点?3、两种统计图在表示数量时,有什么不同?条形统计图的数量是用什么来表示的?折线统计图的数量又是用什么来表示的?生: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板书:点)4、你们能选一个年份的点说说它表示的数量吗?师(追问):从折线统计图上还能一眼就看出哪一年最多,哪一年最少吗?【设计意图】发现相同点时,通过“标题、横轴、纵轴”相同,使孩子们明确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准备步骤;通过“都能表示数量多少”这一相同点,引发认知冲突,探究不同之处,使孩子们明确折线统计图中每个“点”所表示的具体数量。5、折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刚才同学们对折线产生了好奇和疑问。的确,折线统计图既然点已经能表示数量多少,为什么还要连成线呢?点和点之间的线段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示什么?你们知道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6、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多少还可以通过折线的高低起伏看出数量间的增减变化。【设计意图】通过“由点到线”的设疑,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力求从“线的走向不同”表示“数量增加或减少”,从“线的长度倾斜度不同”表示“增减变化的幅度”两方面发现交流。由此丰富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理解,实现对数据的分析预测。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是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来观察的。接下来从整体上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预测2019年高铁里程数吗?(三)、拓展延伸,合理应用。1、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出示两个统计表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进行统计?说说你的理由。师小结:看来,有的数据需要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有的数据是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好。关键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和我们的需要来选择。我们要注重看数量的多少,选条形统计图。注重看数量的变化,选折线统计图。【设计意图】鼓励孩子们向生活中延展,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使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由此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和比较,明确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更合适。(四)、亲自绘制,分析预测。1、看了这么多的折线统计图,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想自己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呢?出示四组同学提前收集统计表。2、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交流时注重找点的方法。3、学生自己根据统计表画折线统计图,组织分析预测。预测时,既要考虑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也要根据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学得才更有价值。【设计意图】先由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中来,让孩子们明确画折线图的步骤,要注意画法的重点指导,体现有扶有放的学习过程。在交流展示环节,请孩子们当小老师的形式,对绘制作品进行点评,规范孩子们的绘制细节。最后在预测分析数据时,注意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价值。(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量规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PAGE
4《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准备:统计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同学们见过机器人吗?老师有一个机器人的视频大家有兴趣看一看吗?(播放机器人比赛视频)
2、课件介绍机器人大赛: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人。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2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查询了2006—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制作了统计图,大家请看。
3、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教师:指出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归纳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通过自学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8分钟)
1、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4分钟)
(1)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2)比较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点。条形统计图用什么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什么表示数量?哪个统计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用长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能更明显、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引导归纳并板书: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
表示数量
反映增减变化)
2、分析折线统计图中的增减变化情况。
(1)教师:怎样在折线统计图中找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2)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向上、向下倾斜代表什么?
(3)引导分析图中的增减变化情况:向上倾斜代表参赛队伍的数量增加,向下倾斜代表参赛队伍的数量减少,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倾斜度最大,所以2007年到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从2010年到2011年的线段长度最短且倾斜度最小,所以2010年到2011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
3、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
(1)课件出示方格图,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组成:横轴与纵轴,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要求:1、小组合作绘制折线统计图。2、说一说小组内作图的步骤,做好汇报准备。
(2)学生展示汇报。
(3)引导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并板书:描点、标数据、依次连线。
4、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总体呈什么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想?请推测下一年的参赛队伍变化情况。
(三)课堂练习(5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组内订正。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并说说制图步骤。
3、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四)全课总结(2分钟)
1、小结: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如果想分析学校每个年级人数的多少,应选择哪一种统计图?
2、想了解学校近几年招生人数的增减变化,应选择哪一种统计图?
3、了解生活中的统计图,并学会从中找出信息。
(1)心电图。用途:监测病人的心跳和身体状况。
(2)气温统计图:找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析一年气温的变化趋势。
(3)降水量统计图:降水量较多和较少的月份,分析原因
(4)体温统计图:明明怎么了?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度?为什么体温降低了?假设明明住院了,你认为明明可以出院了么?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特点:表示数量
反映增减变化情况
制图步骤:1、描点
2、标数据
3、依次连线《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尝试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经历分析、判断和预测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身边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集体氛围里及不断的成功的探究中进行自我肯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统计图在实际事例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直尺、导学卡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观看抚远旅游景点图片,导入课题
师:在开始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照片,看看这是哪里,抚远是一个旅游城市,近年来来抚远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老师搜集整理了近几年来抚远旅游的人数数据,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何能快速、直观的找到哪一年人数最多,哪一年人数最少呢?可以将统计表做成条形统计图。
2、知识迁移,回顾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条形统计图,回顾一下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标题、横轴——时间年份、纵轴——旅客人次、直条——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表示数量的多少。
3、导入课题
师:老师还有另一种统计图来表示这组数据,同学们想看看吗?仔细观察注意变化。同学们认识它吗?
看到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如果让你提出相关问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不管我们学习什么知识,我们都要问问自己,这个知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他,以及这个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该如何的应用。让我们养成一个爱思考的好习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完成导学卡1上的内容,时间五分钟。
随机找同学汇报导学卡1的内容:
(1)该折线统计图横轴表示?__________,每格代表????????___________年;
纵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格代表________万人次;
师: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标题,横轴,纵轴。
(2)
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_年接待游客数最少,有________万人次;_________年接待游客数最多,有________万人次。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9”这一点表示什么意义?(2014年抚远市全年接待游客39万人次。“76”这一点表示什么意义?(2017年抚远市全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同桌说说其余各点表示的意义。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4年接待游客数量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2016年到2017年接待游客数量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师:你是怎么观察出来的。(2013年40万人次与2014年39万人次两点之间的线段向下倾斜,表示数量减少,2016年60万人次与2017年76万人次两点之间的线段向上倾斜,表示数量增加)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说一说并比划出每年的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4)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年到_______年接待游客数变化最大;________年到________年接待游客数变化最小,你是怎样看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两条线段的角度不同,所有变化不同。)在折线统计图中,线段越陡,表示数量变化越大,线段越缓,表示数量变化越小。
(5)你能预测到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会有什么变化吗?
师:我们之前都是一段一段来研究折线统计图的,从整体上看你有什么发现?(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整体上升)
师:预测18年接待游客数量可能会上升,也可能会下降,还可能不变,只是上升的可能性大一点。
师: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2、
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和其特点,同学们想不想动手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卡2上的内容,结合自己收集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说说绘制过程。
展示学生作品,汇报导学卡2的内容:
(1)
在你7-11岁期间,你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理由
(2)
你对自己12岁时的身高会做出什么样的预测、30岁时呢?为什么?
师:我们的身高18岁之前是一直上升的,18岁以后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3)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先________,再________最后再________。
(描点/标数据/连线)
学生总结绘制步骤:描点——标数据——连线
师:师生一起做练习题绘制未来五天内的平均气温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
拓展提升
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学习了两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他们有什么不同。
(条形统计图直条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张统计表,说说选择那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师生小结: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做统计,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实际需求。
只想直观的表示数据的多少,数据独立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
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要反应数据的增减变化,对数据进行预测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
2、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里可以运用到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