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辙专题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辙专题练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2 20: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辙专题练
民政策
苏辙
臣闻三代之盛时,天下之人,莫不务自修洁,以求为君子。至于战国,王道衰息,秦人驱其民,而纳之于耕耘战斗之中,其患无所不至。夫周秦之间,其相去不数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独喜于战攻,虽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何也?
夫天下之人,不能心知礼义之美,而亦不能奋不自顾以陷于死伤之地。其所以能至于此者,其上之人实使之然也。然闾巷之民,劫而从之,则可以与之侥幸于一时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远。而周秦之风俗,皆累世而不变,此不可不察其术也。盖周之制,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壮勇,能斩捕甲首者,得以自复其役,上者优之以爵禄,而下者皆得役属其乡里。天下之人,知其利所在,则皆争为之,而尚安和其他?然周以之兴,而秦以之亡,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无以异于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势所以奔走天下,万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论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一辈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然天子所以求之者惟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惟此。是以若此不可却也。
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于一日之试,天下尚谁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试之可耻而不为者?《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臣以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开之以利而作其怠,则天下必有应者。今间岁而一收天下之才,奇人善士,固宜有起而入于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天子之意,而以其所为求之者,止于其目之所见。是以尽力于科举,而不知自反于仁义。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使天下之人,时获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
(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莫不务自修洁 修洁:品德高尚纯洁
B. 劫而从之 劫:胁迫
C. 上者优之以爵禄 优:赞颂
D. 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 尤:归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 室西连于中闺
B. 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吾之所欲者牧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周秦相距不远,但两个朝代的民风不同,因为二者驱民的目的不同;但是驱民的手段是相同的,都采用了利益驱动机制。
B. 作者以如果希望牧人竭尽全力去砍柴割草,并按柴草多少来制定赏罚标准,那么牧人就不去放牧了这一形象事例说理。
C. 作者提及的恢复古代孝悌之科的观点虽然也未必可行,但作为策论,本文结构严谨,具有迂回曲折、虚实相映的艺术特点。
D. 本文反思了宋代的科学制度,认为取士的途径和目的不相符,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士 大 夫 为 声 病 剽 略 之 文 而 治 苟 且 记 问 之 学 曳 裾 束 带 俯 仰 周 旋 而 皆 有 意 于 天 子 爵 禄 天 子 之 所 求 于 天 下 者 岂 在 是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
(2)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
【答案】14. C 15. C 16. D
17. 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天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
18. (1)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
(2)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优”,结合“以爵禄”“之”分析,“赞颂”错误。应该译为优待。句意:上等的会得到优厚的爵位和利禄。故选C。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于”,介词,在;介词,与、跟。B项,“为”,连词,为了;介词,被。C项,“乃”,竟然,却。D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故选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错误。原文说“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说明作者希望恢复古代实行的孝悌之科,从而让孝悌忠信者能被推举,而不是“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故选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为声病剽略之文”“治苟且记问之学”之间是并列关系,结合连词“而”分析,“而”前面应该断开;“曳裾束带”“俯仰周旋”是并列关系,之间需要断开;“天子”作为后面句子主语,故前面需要断开,结合句意断句即可。句意:读书人写一些讲求声病格律、陈旧因袭的诗文,学一些敷衍塞责、死记硬背的学问,拖着长襟,束着腰带,俯仰鞠躬,周旋揖让,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皇上的官爵利禄。皇上希望让天下人们做到的难道就是这些吗?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使”,动词,让;“为”,介词,替、给;“之”,代词,他;“牧”,放养;“其”,代词,他的;“责”,要求,责令;“以”,介词,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状语后置句);“则”,连词,那么;“因”,介词,按照;“而”,连词,表承接;“制”,制定;“其”,代词,指牧人;“利害”,奖赏惩罚(形容词作动词)。(2)“之”,助词,的;“所以”,用来……的方法;“于”,介词,向;“所以求利于上者”(状语后置句);“果”,究竟、到底;“安”,哪里、什么;“果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臣下听说,在夏、商、周三代鼎盛的时候,天下的人们,没有谁不注重自身品德的高尚纯洁,力求使自己成为君子的。到了战国时代,仁义之道逐渐衰落消亡,秦代统治者驱赶他的百姓,把他们纳入到耕种和战争中,那灾祸无所不在。从周代到秦代,相隔不过百数十年。周代百姓都有乐于向善的心,而秦代百姓只喜欢战斗攻击,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什么原因呢?
天下的人们,既不能从内心懂得礼义的美好,也不能奋不顾身而使自己陷入到死伤的境地。会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那上面的统治者使他们这样的。但是对于那些普通百姓,如果是胁迫着让他们听从,就只能和他们侥幸地获得一时的成功,却不可能指望他们长久这样。周代秦代的风俗都延续几代人而保持不变,这样,就不能不考察他们各自所采取的办法了。周代的制度,让天下的那些孝悌忠信、在乡里闻名并且传达到诸侯王国的士人,都能够做官。而秦代的法律,让那些勇武壮健、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的,都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上等的会得到优厚的爵位和利禄,下等的也都能役使他们的乡邻。天下的人们知道了利益所在,就会争先恐后地做,哪里还会顾上其他的呢?然而,周代凭它得以兴盛,秦代靠它却灭亡了,天下人就都归咎于秦国的无能,但却不明白秦国驱使老百姓的办法,实际上与周朝驱使老百姓的办法也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这样说呢?用来驱使天下百姓的最方便的办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是谈论他们驱使天下的办法,又能怎么样呢?
现今国家的祸患,实质上在于老百姓愚昧无知却又没有教化,然而臣下认为,这个责任不在于老百姓,而是皇上驱使老百姓的办法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古代的圣人希望得到的东西就去追求它,用一种情势追求,从而使它自己到来。所以,百姓就争着去做帝王希望做的事,以便让帝王称心如意。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让牧人追求利益而顺从他的要求,这样主人就可以不用太劳累而得到他想得到的。如果本来想要的是牛羊的肥壮,却让牧人竭尽全力却干砍柴割草的事,并且按照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的轻重,那么牧人是会去放牧呢,还是会去砍柴?去砍柴,那牛羊就不可能养肥;去放牧,那就得到不奖赏。因此,那些人都会去砍柴而不去放牧。我所希望的是得到牧人,但结果得到的却是椎夫,这不值得奇怪。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读书人写一些讲求声病格律、陈旧因袭的诗文,学一些敷衍塞责、死记硬背的学问,拖着长襟,束着腰带,俯仰鞠躬,周旋揖让,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皇上的官爵利禄。皇上希望让天下人们做到的难道就是这些吗!皇上用来达到目的的办法只有这一种,人们用来获得利益的途径也只有这一种,因此像这样的做法也就不可避免了。
唉!想要得到天下那些孝悌忠信的人,却通过一天时间的考试去寻找,那天下的人谁会知道孝悌忠信的可喜而值得追求,一天时间的考试的可耻而放弃呢?《诗经》上说:“你说好话,人们就用好话来回答你;你施恩德于人,人们就会努力工作来报答你。”臣下认为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应该满足人们想要的来求得自己想要的。用利禄来引导人们从而使人们振作懈怠的精神,那么天下就一定有响应的人。现在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试,来收取天下的人才, 那些才能出众,道德高尚的人固然会有出来考试而被录取的。但是,天下的人不能深刻领会皇上的意思,反倒认为国家要得到的,仅是他们所看到的。因此,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科举考试上,而不知道应该回到仁义道德上。臣下希望能够恢复古代实行的孝悌之科,让各州县的孝悌忠信者能够和如今的进士一同被推举而得到同样的重用。让天下的人获得做人孝悌忠信的好处,并且明确知道皇上的意图所在。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B.其弊果安在哉?果:到底
C.寸攘尺取?攘:通“壤” ,土壤?D.诛灭略尽?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