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顾炎武专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顾炎武专题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2 21: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顾炎武专题练
与友人论学书
【明】顾炎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貢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 “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瓣,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春之有也。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美日从事于圣要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 长:年长
B.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 祧:超越
C.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愚:愚昧
D.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起:启发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问道于盲 而耻学于师
B.笃实无若子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着重指出“为学之道”的两种对立态度,批评宋明理学与“心学”,主张不尚空谈,着眼实际,大力推崇古代圣贤谆谆教人的博学笃行。
B.文章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列举大量古圣先贤如孔子、子贡尧舜颜、子夏等为学的态度,强调博学多识、经世致用的实学。
C.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处处用今之“君子”与古之圣贤相对比,驳斥当时士人高谈心性而不切实用的坏风气,揭露其高谈心性的荒谬。
D.本文有破有立,先破后立。最后作者提出了开启一代学风的学术思想纲领____“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 而 不 先 言 耻 则 为 无 本 之 人 非 好 古 而 多 闻 则 为 空 虚 之 学 以 死 束 之 人 而 讲 空 虚 之 学 吾 见 其 日 从 事 于 圣 人 而 去 之 弥 远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4分)
(2)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4分)
14.C(愚:“我”的谦称)
15.A(A项,都解释为“向”。B项,及,比得上/假如。C项,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16.B(文章第二段没有举尧舜的例子)
17.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共6处,断对一处得0.5分,断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8.(1)(4分)圣人用来做学问的方法,是多么的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啊!(关键点:所以、何其、循各1分,句意1分)
(2)(4分)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关键点:耻、而、被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近来我来往于南方北国,很承朋友们因年长而以师相待,这其实有点像向瞎子问道,实不敢当。我独自以为,百年以来的学者常常说心说性,却茫茫然不得其真谛。
性命与仁,夫子是很少谈到的,人性与自然规律,子贡没有听说过。人性与命运的道理出自《易传》,未曾多次与人谈起。他在与士人的答问中,只是说“修行自己能达到知耻”;他对作学问,也只是说“喜欢古代的诗书礼乐,勤奋去追究。”他与门内弟子说话中,举凡尧舜相传的所谓“人心惟危【人心是不安定的,即有欲望】,道心惟微【充满乂理的思想是玄妙的】,惟精惟一【惟有精神专一】,允执厥中【允,公正;执,掌握;厥,其;中,不偏不倚。意思是:公正地把握那不偏不倚的标准】。”一切不谈,而只是说:“公正地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天下就会穷困,上天赐予的福份就结束了,”鸣呼!圣人用来做学问的方法,是多么的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啊!所以说:从初级学起而可以通晓高深的学问。”颜回已接近圣贤的水平了,还说:“教我各种知识,以使我学问渊博。”孔子告示鲁哀公时说,明辨善恶的功夫,首先要拥有博深的学问。从曾参以下,修养、诚实没有如子夏的,可子夏说起仁来,还是说:“博大精深的学问,坚定的志向,切实的发问和接近实际的思考。”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求学的宾客、弟子数十或数百人,“像区别草木一样,分门别类”,且全部给他们讲心讲性。舍弃“多学多记”去寻求知与行都有能统一于一种原理【能全部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天下的穷困放在一边不管却一天到头讲危微精一之说,这必使其知识比孔子高明,而且他们的门人弟子都比子贡还圣贤,这真是把孔子的儒学弃在一边而直接得二帝真传啊!我不敢相信他们。
人性、天命、命运等,是孔子很少说到的,可是却是现在的君子常常挂在嘴边;出处、去就、辞受、取与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谈及,可今夭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忠诚和清正还未达到仁,而不知道不忠诚不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还说“不嫉妒、不贪求”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人的作为,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和子弟臣友交往以及出进来往、辞官授官,取物受物,都是包含有耻和无耻的事。“知耻比人活着更重要。”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也要反身自省诚实是否。”呜呼!士人不先谈耻,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那么是空虛的学问,依无根本的人而讲空虛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做离圣人越来越远的事。即使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以求得启发和帮助。
裴村记?
顾炎武?
呜呼!自治道愈下,而国无强宗。无强宗是以无立国,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而卒至于亡。然则宗法之存,非所以扶人纪而张国势者乎!?
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登陇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
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而河中为唐近畿地,其地重而族厚。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年,冠裳不绝;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众。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呜呼!此治道之所以日趋于下,而一旦有变,人主无可仗之大臣,国人无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窜以求苟免。是非其必至之势也与?是以唐之天子贵士族而厚门荫。盖知封建之不可复,而寓其意于士大夫,以自卫于一旦苍黄之际,固非后之人主所能知也。?
予尝历览山东、河北,自兵兴以来,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尽恃乎其长吏。及至河东,问贼李自成所以长驱而下三晋之故,慨而伤之。或言曰:“崇祯之末,辅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贼入西安,天子临朝而叹,建泰对言:‘臣郡当贼冲,臣请率宗人乡里出财百万,为国家守河。’上大喜。命建泰督师,亲饯之正阳门楼,举累朝所传之御器,而酌之酒,因以赐之。未出京师,平阳太原相继馅,建泰不知所为。师次真定,而贼已自居庸入矣。”?
此其人材之凡劣,固又出于王铎、张濬之下。而上之人无权以与之,无法以联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观裴氏之与唐存亡,亦略可见矣。夫不能复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其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
5.?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 畔:背叛?
B.?而河中为唐近畿地?????????????畿:门槛?
C.?而不尽恃乎其长吏?????????????恃:依靠?
D.?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 藉:借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和深刻思考,认为强大的宗族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B.?裴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村民讲礼义,人才辈出,曾经作出过特别的历史贡献。?
C.?山东、河北等州县,虽处于动荡年代,但并没有变得破败,全都依靠宗族百姓的支持。?
D.?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实,可以明白要立国治国就得重视士大夫和宗族的力量。?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
(2)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8.?氏族有哪些重要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
答案:?
5.?B????6.?C??
7.?(1)这不是三代之法还存在表现,而那些贤能的人,又率领同族这人保护家庭庇护宗族,凭什么能够像这样长久而不衰退呢??
(2)(君王)却想要大臣凭小小的宰辅虚名,担当国家安危的重任,这一定找不到好的方法。??
8.?团结族人,维护人伦,保疆固土,护持国运(势)。?
参考译文:?
唉!自从国策每况愈下,国家没有强大的宗族。没有强大的宗族就无法立国,无法立国因此就会内部溃败外部背叛,最终趋向灭亡。既然这样,那么宗法的存在,难道不是用来护持做人的纲纪准则、增强国家运势的吗??
我到闻喜县的裴村,祭拜晋公祠。寻问他的后代,尚有一二百人,有的人放下农具陪同我一起祭拜。走到官道边,读到唐时的石碑,石碑上记载着裴氏家族的先后世系。登上田陇远望,十里之内山岳坟墓相连。那些姓名、官爵可考的尚有一百多人。?
近古氏族繁盛,没有能超过唐的。河中府是唐代靠近京畿的重地。这里占据地利、望族频出。若解的柳氏、闻喜的裴氏,都先后历经几百年,人丁兴旺绵延不绝。汾阴的薛氏,依河自我保全,在石虎、符坚割据一方之时,没有一个人在朝中任职,猗氏的樊、王二人,举起义旗率领义兵抗击高欢的部众。这不是三代之法还存在的表现,而那些贤能的人,又率领同族这人保护家庭庇护宗族,凭什么能够像这样长久而不衰退呢??
唉!这正是国策之所以每况愈下的原因,而一旦发生变故,国君没有可以仰仗的大臣,人民没有可以依靠的世家大族,相继奔走逃窜,以求苟且免于灾祸,这难道不是他们必然的趋势吗?因此唐朝的君王厚待士族和族人。君王们懂得封邦建国不可能再次出现,就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士大夫,一旦事有变化能够自我保卫,这本来就是后代君王所能明白的。?
我曾经在肴山以东、黄河以北广泛游览,自从战火暴发以来,州县没有变得残破,大多靠了豪家大姓的力量,却不完全依靠国家官吏。到了黄河以东,寻问李自成军队能够长驱而下三晋的原因,悲慨而伤感。有人说:“崇桢末年的辅臣李建泰,是曲沃人。李自成军队攻入西安,皇帝临朝叹息,建泰进言说‘我的郡县可以阻挡他们的进攻,我请求率领族人乡亲捐出百万钱财,为国家守住山河。’皇帝非常高兴。命令建泰都督军队,亲自在正阳门楼设宴为他饯行,举起历朝传下的御器,斟满酒,并赐予给他。建泰还没有离开京城,平孙太原相继沦陷,建春不知干什么好。军队驻扎在真定,而李自成的军队早已打进了居庸关。”?
这个人才能平庸低劣,本来连工铎、张濬都不如。而皇上又没有授权给他,没有方法跟他相联,这并不是短时间的缘故。却想要大臣凭小小的宰辅虚名,担当国家安危的重任,这一定找不到好的方法。?
周朝官员太宰用九项政治措施联缀万民,不便其离散,五种可以效仿的方法使同宗同族百姓生活在一起。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可以明白一些大。不能恢复封邦建国的治理方法,却想借士大夫的力量来立国治国,一定要重视氏族的作用,一定要重视氏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