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专题练
诗历题辞
[明末清初]黄宗羲
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如粤韩孟郁上柱、闽林茂之古度、黄明立居中、吴林若抚云凤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横身苦趣,淋漓纸上,不可谓不逼真耳。
(选自《黄宗羲诗文选译》,有删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时颇领崖略 崖略:大概
B.间括韵语 间:间或
C.不当拘以家数 拘:拘泥
D.横身苦趣 横:横竖,反正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授以作诗之法 以大中丞抚吴者
B.故于风雅 将靖罪于君
C.则时有会心 则耻师焉
D.盛唐之诗岂其不佳 日与其徒上高山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所作的题辞,文章简述了自己写诗的经历,并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主张。
B.作者批评了“诗必盛唐” 的主张,认为写诗要有真情实感,不应该矫揉造作,评诗不应该以“家数”去衡量优劣。
C.作者认为应该多读书,拥有王、孟、李、杜那样的学识,这样作诗自然会更加精进,所以他赞赏自己的一位朋友所写的诗歌像杜诗。
D.文章叙议结合,叙述自己的作诗经历,内容朴实,情感真挚;谈论为诗之道,见解独到,说理透辟,发人深思。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
(2)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
【答案】14.D 15.C 16.C
17.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
18.(1)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获得,大概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巧然而自然会工巧。
(2)只是借助玩味的工夫来求得相似,大概没有不虚假的。
【解析】
14.D项,有误。“横”,置。故选D。
15.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把;第二个“以”,介词,凭借……的身份;B项,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向;C项,两个“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却;D项,第一个“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第二个“其”,代词,自己的;故选C。
16.C项,“所以他赞赏自己的一位朋友所写的诗歌像杜诗”错。作者认为朋友的诗像杜诗,但并非赞赏,而是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血肉情感是“伪诗”。故选C。
17.“余不学诗”,“余”主语,“学”谓语,“诗”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故自成一句,“诗”后面断开;“然积数十年之久”,“数十年之久”是“积”的补语,后面断开;“乃尽行汰去”,“乃”,于是,断句的标志,前面断开;“存其十之一二”,“其十之一二”是“存”的宾语,后面断开;“师友既尽”,“师友”主语,“既尽”谓语,本句自成一句,前后断开;“孰定吾文”,“孰”,疑问代词,断句标志,前面断开,“吾文”是“定”的宾语,后面断开。
18.第一句得分点:“然后”,这样以后;“致”,获得;“盖”,大概;“工”,工巧。第二句得分点:“徒”,只是,白白的;“咀嚼”,玩味;“伪”,虚假。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在南中学习,当时的诗人如广东韩孟郁名上柱的、福建林茂之名古度的、黄明立名居中的、吴地林若抚名云凤的,都曾把作诗方法传授给我。怎样是汉魏,怎样是盛唐,如在抑扬顿挫声调之间,模仿得不像,无法驾驭学力,剪裁议论,就会流为中晚唐诗,为宋元诗了。我当时颇能领略大概,妄相唱和。年龄稍大后,经历了变故,每每看自己以前的诗作,觉得修饰词藻雕琢章句上,不是没有一两分和古人相合的,但总的讲,味同嚼蜡,一点没有味道。明知长久学下去,必定没有长进,所以对于作诗一事,就心绪淡漠了。其中在驴背上船篷下,在小旅店里,酒醒梦回,在不能读书的地方,有时搜括诗句,来消磨长夜,破除寂寥,却时时有所领会。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获得,大概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巧然而会工巧。假若想靠学来求工巧,那必定做不到。读经史百家,虽然看不到一首诗而诗就在其中。如果只在大名家的诗里,模拟章法提炼字句,却不通晓经史百家,终免不了狭僻固陋的毛病。
诗道很广,一人的性情,天下的治乱,都藏纳在其中。古往今来志士学人的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独到之处,不必出于一途。如今上下几千年中却一定要用唐诗来划一,在唐代几百年中又一定要用盛唐来划一。盛唐的诗不是不好,但是盛唐诗中或平或奇、或浓或淡,也未尝归于划一,那又将跟从哪一种呢?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假若没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的学识只是借助玩味的工夫来求得相似,大概没有不虚假的。有一位朋友把他所写的给我看,我说:“是杜诗。”朋友谦逊地辞谢说不敢当。我又说:“有杜诗,但不知您的诗在哪里?”朋友听了,茫然若失。其实这正是所谓“伪”啊!
我没有很好学诗,但是积几十年之久也有近千首诗,于是尽量淘汰,留存十分之一二。老师朋友都已去世,谁能裁定我的文字?只是按年代先后读下去,置身苦趣之处,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不可以说不逼真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①,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彝尊②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②朱彝尊: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被:覆盖
B.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狱:坐牢
C.明亡,益自韬晦。????????????????????????????韬晦:收敛锋芒,隐蔽行迹
D.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克:成功
6.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在明亚亡后在政治上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这一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敦促就道,再辞以免??????????????②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③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④荐辟皆以死拒
⑤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⑥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终于为父昭雪。
B.王夫之拒绝与张献忠合作,自伤肢体,救出被扣为人质的父亲。参加明王政府,为国事弹劾王化澄,几乎被杀。明亡后,避居衡阳之石船山。
C.顾炎武参加过鲁王军队,事情不利后对于国事心灰意冷,转而经商,最终累致千金。
D.黄宗羲虽然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清修明史,他仍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被采纳;顾炎武认为做学问的前提是做人,清廷征他修明史,他誓死不从。
?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3分)
译文:??????????????????????????????????????????????????????????????????
(2)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4分)
译文:?????????????????????????????????????????????????????????????????????
(3)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3分)
译文:??????????????????????????????????????????????????????????????????
答案:
5.B(官司)
6.B???????
7.C(“心灰意冷”不对)
8.(10分)
(1)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3分,关键字词“书”、 “示众”、“去”。每句1分)
(2)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4分,关键字词“辟”、 “交口”、“行”。每句1分)
(3)顾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3分,每句1分,关键字“自负”、“遂”)
评分建议:在整体把握句意,语句通顺的基础上评分。
【参考译文】: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明朝灭亡后,清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他上路就任,推辞两次才得以避免。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皇上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朕不交给他任务,如果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黄宗羲虽然不肯来,而史局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求意见,请黄宗羲审订改正而后定稿。曾经说到《宋史》另外列有《道学传》,是元朝者的鄙陋所致,《明史》不应该按照《宋史》的旧例这样做。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攻陷衡州,王夫之避居南岳,张献忠抓住他父亲作为人质。王夫之自己举刀遍刺肢体,被人抬去交换父亲。对方见他伤重,放了他,和父亲一起回家。明王驻扎桂林,任命他担任行人一职。当时国势危急,大臣们仍然水火不容。夫之多次弹劾王化澄,化澄想杀他。明朝灭亡,更加收敛锋芒,隐蔽行迹。回到衡阳石船山,学者称他船山先生。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有人让王夫之上劝进表,王夫之说:“亡国遗臣,剩下的只有一死罢了,现在怎么会写给此不祥之人呢!”于是逃人深山,作了祓楔赋来表明心志。吴三桂被平定,上级官员闻听此事,心中称许,嘱咐郡守赏赐王夫之粟帛。召见他,王夫之以患病推辞。当时,海内大儒,首推容城、馀姚、昆山。然而这些人通过隐居声望日盛,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只有王夫之避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最终得以完发而死。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他看到明末变故很多,所以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南明的鲁王授他为兵部司务,事情没有成功,他的母亲便绝食而死,死前告诫顾炎武不要到异姓的清朝做事。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他在山东的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在山西的雁门北面放牧,积累了千两白银。顾炎武走遍了边关要塞,四次到明孝陵拜谒,六次拜谒明思陵,才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他认为“华阴控扼潼关和渭河的路口,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听到天下的事。一旦有警报,就能进山把守险要的地方,不过只有十里路那样的距离;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潼关的关门,也有居高临下其势不可阻挡的便利”。因此在这里定居。他曾经和友人谈论学问:读书人如果不首先说是非荣辱,就是没有根基的人;不是好古多闻,就是空洞的学问。没有根基的人去讲空洞的学问,我看他每天声称从事圣人的事业,而离开圣人的言行更远了。”康熙十七年,朝廷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纂《明史》,大臣们争相举荐他,他誓死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