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专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反观网红建筑,则不难发现,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其走红原因可以很简单,或是体现了某一时刻、某一角度的美感,或是展现了一种特殊的风情,或是形成了某种奇特的效果,这些都可能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
对照地标形成的过程和原因,网红建筑照片反映的是瞬时、片面、局部的信息,其真实性存疑。网红建筑的形成不一定来自于人们的真实体验,不需要时间积淀,甚至可以与当地市民无关,推动其成为网红的流量,完全可能来自不同地域。如此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能简单地把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画等号。网红建筑确有其价值与意义,但由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过于简单,照片可能变成“照骗”,打卡可能成为廉价的炫耀。同时,网红的另一特征往往是转瞬即逝,在网上迅速走红后,可能很快就被人淡忘。在建设成本巨大的建筑领域,这些问题值得警醒。
人类社会自进入现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国际建筑领域曾围绕这些议题进行过讨论。有人认为,现代建筑的大量涌现破坏了城市整体性,大规模建设也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文化传统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城市个性被削弱,城市辨识度下降。正因如此,城市地标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课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呈现为对网红效应的盲目追求。城市建设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议题,其解决方案也不可能简而化之。许多城市都曾举办过评选城市新地标的活动,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此。
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时期建筑方针,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为城市建筑设计进一步指明方向。针对超高层地标建筑建设,《通知》列出明确规范,以遏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摩天楼”之风。应该认识到,地标不仅具有视觉标志性,更是体现城市精神的标志。成功的地标建筑,应是广大市民情感认同、集体意志的体现。值得欣慰的是,在近些年的建设中,很多城市筑起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地标:北京的大兴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广州“小蛮腰”增添了珠江的绰约风姿,深圳市民中心以“大鹏展翅”的形象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拓创新精神。
网红建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值得各界关注和研究。从网红建筑到城市地标,差的不仅仅是时间的积淀。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断涌现、迭代,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城市建设问题,规划者、建设者、设计师都需要沉潜下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为增添建筑之美贡献智慧。
(摘自方晓风《城市地标:不应对网红效应盲目追求》,《人民日报》2020年07月19日)
材料二:
作为设计师,在与地方政府交流或参与城市建设项目时,经常听到这样的愿景——希望把新项目打造成新的城市地标,同时成为网红打卡地。建设者有这样的愿望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却无形中将网红打卡地与城市地标之间画上了等号,仿佛能够网红起来,也可以成为新地标。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值得探究。
城市地标,是城市的名片。想到巴黎,人们就会想到巴黎圣母院;想到埃及,人们就会想到金字塔,想到法老文明;想到敦煌,人们就会想到莫高窟,想到飞天壁画;想到上海,人们就会想到上海滩,想到东方明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已经将城市地标和特定的城市特征画上了等号。西湖等于杭州,故宫和天安门等于北京,中山陵等于南京……城市地标和城市,相互成就,相互成为名片。
城市地标要成功地和城市划上等号,光有知名度还不够。当前社会生活中,我们能够熟知的城市地标,大都有一段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者是美好的,或者是悲伤的,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现代的,而无一例外,城市地标,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地标要想成功地代表城市,既要有与城市气质相符的独特特点,又要有能够为城市带来记忆的文化底蕴。
盲目地将网红打卡地和城市地标等同,这是对城市地标的误解。网红打卡地,是新时代互联网传播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地。这种地方的产生,往往具有偶然性,网友对这种地方的记忆很难长久,往往一个地方刚刚兴起,又会快速地被人们遗忘。若是将网红打卡地等同于城市地标,就会对城市地标产生误解。当城市地标变为了对网红打卡地的追逐和建设,那么,一座城市,很难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地标,只会在追逐中逐渐失去自我。
打造城市地标,要基于城市特色,注重发挥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地标,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要与城市一脉相承;城市地标不等于千篇一律,城市地标应该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独特表达,具有不可复制性;与此同时,城市地标,在精不在多,在厚重不在于流行。底蕴,源于底气,也源于文化和历史的积累。唯有静下心来,摒弃跟风心理,仔细研究城市特质,富裕城市地标独特的文化底蕴,城市地标,才能逐渐成为城市的代言人。
(摘自元起《打造城市地标文化底蕴必不可少》,“珠海文明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一张建筑照片或一段建筑视频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都会成就一个“网红建筑”。
B. 网红建筑是靠流量来推动的,不一定来自真实体验,不需要时间沉淀,甚至与市民无关。
C. “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大量涌现使城市文化得不到充分尊重,国家已出台文件遏制。
D. 将网红打卡地与城市地标等同,就误解了城市地标,这样一座城就不会出现城市地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很多城市也筑起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地标,它们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开拓创新精神。
B.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人们往往将地标与城市等同,如看到巴黎圣母院就想到巴黎。
C. 网红打卡地是新时代互联网传播下的一种新的旅游地,具有偶然性,人们对此地的记忆很难长久。
D. 如果城市地标变为了网红打卡地的追逐和建设,那么这个城市就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地标。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地标范畴的一项是( )
A. 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
B. 巴黎埃菲尔铁塔
C. 南京河西万达广场
D. 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与外滩的建筑群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城市地标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案】1. B 2. A 3. C
4. 城市地标是一种具有与城市气质相符的独特特点的,有城市人文精神的独特表达的,不可复制性的,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
5. ①首先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②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城市地标需要独特的文化底蕴。③最后指出打造城市地标的注意点。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2016年?02月?26日?0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B“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我们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C?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们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寻得精神的慰藉,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D?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是,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B?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C?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C?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本身或“网红”粉丝群体。
D?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1)D、“他们只能用网络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说法过于肯定,原文第二段表述为“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故选D.
(2)B、对“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的原因分析错误,就原文第二段看原因是“网红”粉丝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大多数无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故选B.
(3)C、“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与“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两个分句从原文看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