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12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弟弟辞官不出的真实想法别人不了解,但他绝不是嫌朝庭授予的官职太小。
B.颔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不赴任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学习《易经》,鞭策弟弟奋斗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
16.有人认为,此诗尾联写得颇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15.D
16.①运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强调了自己是弟弟的知心人;②运用典故,借张敏与高惠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做梦都想和弟弟相见的感情;③苦于路途崎岖不能相见,突出了自己和弟弟的情谊之深。(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河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衡岳道中陈与义
野客元耕瘀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浚。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自己的“野客”身份,本来就是耕田的,如今得有游衡岳的机会,也是前缘;语含自我调侃之意。
B.“避兵径度”点明自己得游衡岳的原因,是为r躲避战乱;“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
C.“欲雨还休”交代出行的天气状况,“神所怜”三字写自己当时的心绪,与“吾岂忍”呼应,构成情绪的起伏。
D.尾联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年华垂老,辜负衡岳名山。“终伤老”“四十年”饱含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感慨。
16.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15.B(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错,吾岂忍"是用反问来抒发内心的忧愤感伤之情,没有对衡山的爱恨交加之情,而从尾联看,作者是喜欢衡山的)
16.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写衡岳道中所见风景。(2分)松偃蹇"水潺援"之景于世乱"村空"中见,风景美则美,然而时局动乱,干戈四起,村庄荒凉,百姓流离,这样的景象却更令人陡觉黯然神伤。(3分)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与感伤之意。(1分)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桃李漫山过眼空,也曾恼损杜陵翁。若将玉骨冰姿①比,李蔡②为人在下中。
寻驿使,寄芳容,陇头休放马蹄松。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③风。
注:①玉骨冰姿:指梅花。②李蔡:李广的族弟,人品在中下,名声远不如李广却位至三公。③西湖处士:北宋林逋,长期隐居西湖,酷爱梅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写漫山桃李盛开,但转瞬凋零,不能持久,这也曾让杜甫烦恼不已。
B.上阕后两句将桃李和梅花作对比,桃李如同李蔡,是中下之品,衬托梅花的冰清。
C.下阕前三句写词人寻找驿使,要把信件和梅花寄给相思之人,请她快马加鞭来此共赏美景。
D.这首咏梅词在写法上另辟蹊径,词人描写梅花时轻形态,重神韵,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16.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两句“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河北省五县(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责子①
[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①陶渊明另有《命子》诗,中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句。另有《与子俨等疏》一文,文中有句:“‘高山仰止,最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晋代另一位文学家左思写过《娇女诗》,诗中写小孩子顽皮活泼,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让大人恼火“当与杖”,但却是一段矜惜怜爱之情,富有生活情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写自己两鬓白发和肌肤松弛,是为了表现自已的年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B. 诗歌写自己的五个儿子皆不成器,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
C. 阿宣行将十五岁却不爱学习,雍、端十三岁还不识数,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
D. 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表示假若天意真是如此,那就暂且还是喝酒吧。
16. 杜甫认为《责子》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却予以否认,认为是戏谑的慈样。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赞同杜甫,是批评儿子不求上进。理由:①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不学无术责备意思。②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儿子的失望,暂且顺应天意,饮酒中有点消极之意。③通过《命子》和《与子俨等疏》中的句子可见,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
赞同黄庭坚,是一种戏谑的慈祥。理由:①语言风格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显出一种慈祥的神情。②诗歌写法是夸张的漫画式的写法,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批评中还有爱怜之意。③诗歌从生活中取材,富有生活情趣,叙说中采用有趣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田地。②甑:煮酒之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 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 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有些扫兴。
D. 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来反衬喜雨,诗意跌宕起伏。
16. 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答案】
15. C
16. ①比喻,将田地里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②视角变化,颔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③动静相间,既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也突出了生活趣味;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语文考试试卷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6题。(3分)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6.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过安仁》一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过安仁》一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连划船用的篙都收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过安仁》一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7~18题。(8分)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半”交代了村行的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灵活现。
C.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裙子的农家少女,诗歌充满了乡野情味。
D.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给人以味觉上的美感,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18.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B【解析】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雨都张伞”。“初春时节”错误,《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树头花落”指花瓣丛枝头纷纷飘落,由此可知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的能力。
17.C【解析】应是戴蓑笠的牧童歌唱,穿裙子的农家少女窥视行人。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8.赏析:①“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岀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②“娉娉”“点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
作用:①照应前文“春半”,为下文的“蓑”“半湿”做铺垫。(赏析一点2分,两点3分,作用2分,共5分)
本题考査赏析诗歌诗句和分析结构技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