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12月)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吏。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琅邪太守赵贡行县,见宣,甚说其能。察宣廉,迁乐浪都尉丞。幽州刺史举茂材,为宛句令。大将军王凤闻其能,荐宣为长安令,治果有名,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是时,成帝初即位,宣为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繇是知名。出为临淮太守,政教大行。会陈留郡有大贼废乱,上徙宣为陈留太守,盗贼禁止,吏民敬其威信。入守左冯翊,满岁称职为真。始高陵令杨湛、栎阳令谢游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曰:“吏民条言君如牒,或议以为疑于主守盗。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即无其事,复封还记,得为君分明之。”湛自知罪臧皆应记,而宣辞语温润,无伤害意。湛即时解印绶付吏,为记谢宣,终无怨言。宣为吏赏罚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条教可纪,多仁恕爱利。池阳令举廉吏狱掾王立,府未及召,闻立受囚家钱。宣责让县,县案验狱掾,乃其妻独受系者钱万六千,受之再宿,狱掾实不知。掾惭恐自杀。宣闻之,移书池阳曰:“县所举廉吏狱掾王立,家私受赇,而立不知,杀身以自明,立诚廉士,甚可闵惜!其以府决曹掾书立之柩,以显其魂。府掾史素与立相知者,皆予送葬。”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吏民称之,郡中清静。迁为少府,共张职办。
(节选自《汉书·薛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B.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C.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D.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即茂才,又称秀才,汉代举荐人才的科目,明清时考中的秀才有时也用此名。
B.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下设职官,内部督查刺史,外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C.牒书,也被称作“牒”,是用竹子或者木头制成的短简,是汉代常用的书写载体。
D.共张,也称“供张”“供帐”,指供应、备办各种器物,本文是指为皇上备办所需帐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宣富有才能,为人赏识。大司农、琅邪太守、幽州刺史赏识他的才能,举荐他任职,王凤听说他的才能后还举荐他任长安令。
B.薛宣施政有方,平叛有力。他担任临淮太守时,治理当地政教大行,担任陈留太守时平息强盗,官吏百姓敬重他的威望信誉。
C.薛宣仁厚宽恕,以恩相待。在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以温和的言语和方式保全了杨湛的颜面,并且使杨湛立即主动交付了印绶。
D.薛宣性情缜密,安静有谋。上至省察官吏的职责,下至财务笔砚等事,都积极寻求便利安逸的方法,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繇是知名。
(2)宣为吏赏罚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条教可纪,多仁恕爱利。
14.薛宣为何将“府决曹掾”的职位写在王立的灵柩上?请简要说明。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10.C
11.B
12.A
13.(1)薛宣屡次谈论对于施政有利的事,上奏推举郡国俸禄为二千石的部刺史,所贬抑屏退和所称赞引荐的官员,清浊非常明了,因此在当时很有名气。
(2)薛宣做官赏罚分明,运用法律公平而且执法坚决,所任官之处都有条文教令值得记述,多是仁厚宽恕,爱护别人,为百姓谋利。
14.①王立并未收受囚犯家属的钱财,是他的妻子私自收受;②但王立对此感到羞愧恐惧,以死自证清白;
③王立确实是廉洁之人,他的死让人痛惜,薛宣以此彰显他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河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琼至,即拜议郎。三年,大旱。琼上疏顺帝曰广昔鲁僖遇旱,躬节俭,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迁尚书令。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雄前议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后尚书张盛奏除此科。琼复上言:“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帝乃止。出为魏郡太守,稍迁太常。和平中,以选入侍讲禁中。元嘉元年,迁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中朝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特进胡广等,哀称冀之勋德,其制度赍赏,以宜比周公.锡之山川、土田、附庸。琼独建议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冀意以为恨。永兴元年,转太尉。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梁冀被诛,大尉胡广、司徒韩綻、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为乡侯,邑千户。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诛,琼首居公位,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寻而五侯[注]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四年,以寇贼免。永兴七年卒,时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
[注]五侯,东汉桓帝时五名同时被封侯的宦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B.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C.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D.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朝中央政府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任以官职,被任官职的人称为“孝廉”。
B.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所居住的地方,因所居住的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C.二千石,文中指官阶等级。因官员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D.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助其夺取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琼屡召不就,勉强做官。他出身官员之家,官府连年征召他,他没有答应;公卿向朝廷推荐他,他前往京城途中因称病被弹劾,最后做了官。
B.黄琼提议革新,关注选才。他认为以儒学取士有弊端,提议増加选官科目,得以施行;他对张盛的提议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对人才进行查验。
C.黄琼刚强正直,反对滥赏。皇帝打算褒扬大将军梁冀,胡广等人附和,把梁冀捧得很高,而黄琼提出理由,表示反对,朝廷采纳了黄琼的意见。
D.黄琼不附权贵,惩治贪腐。梁冀请托黄琼任用的人,黄琼都不用,梁冀被杀,黄琼却因自己师傅的恩惠而被封赏;他掌权后,下令惩治贪腐分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4分)
(2)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4分)
14.顺帝接到黄琼关于旱情的奏疏后是如何做的?请简要说明。(3分)
10.B(原文标点: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
11.A(汉朝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12.D("黄琼却因自己师傅的恩惠而被封赏"错。原文"以师傅之恩"意思是因黄琼是皇帝的师傅的恩惠)
13.(1)这以前,朝廷招请的处士大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这时便写信迎接他。
(2)不久宦官王侯独揽大权,朝廷内外动荡,黄琼自己估量个人力量不能挽救危局,便托说有病,不上朝管事。
[第(1)小题的关键点:"聘"意为"招请";"称"意为"符合";"慕"意为"钦佩";"书"意为"信"。第(2)小题的关键点:"擅"意为"独揽";"倾动"意为"动荡";"度"意为"估量";"匡"意为"挽救"。每小题关键点每处1分,意思翻译准确即可]
14.顺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并且让中常侍责成有关方面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3分)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是魏郡太守黄香的儿子。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府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关部门弹劾他对朝廷不敬,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送,这才不得已上路。这以前,朝廷招请的处士大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这时便写信迎接他。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永建三年,大早。黄琼上书顺帝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早灾,躬行节俭,流放谗佞小人十三名,处死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奏章陈上后,皇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有关方面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升迁为尚书令。黄琼认为以前左雄所建议实行的举孝廉之法,专取儒学文吏,在国家取士用才方面还考虑不周,就上奏增设孝悌科及能从政者共四科,这事终于办成了。左雄上回建议选中的孝廉先试用于公府,又复验于端门,后来尚书张盛奏免此项。黄琼又上书说:.复核查验的实行,是为了澄清被选拔者的清浊,查验人才的虚实,这条措施不宜改革。"皇帝就停止了。他被调出京城任魏郡太守,不久改任太常。桓帝和平年间中选入侍讲禁中。桓帝元嘉元年,改任司空。桓帝想大肆褒扬大将军梁冀,使参与朝会的二千石以上大官会商颁赏礼仪。特进胡广等人,都同声称扬梁冀的功勋,认为其仪制赏赐,均应仿照周公,给予山川、土田和城邑等。黄琼独建议:.梁冀前些日子因为有迎立皇上的大功劳,已经增加俸邑三千,同时他儿子梁胤也已加封。梁冀可以和邓禹相比,该给他四个邑的俸禄,赏赐的比例,类同霍光,使天下明白朝廷赏赐符合其功劳,封爵不超越其功德。"皇上采纳了他的话。梁冀引以为恨。桓帝永兴元年,转为太尉。梁冀前后多次托他任用的人员,他一个都不录用。即使有好人只要是梁冀所夸奖抬举的,他也不肯任用。梁冀被诛,太尉胡广、司徒韩縯、司空孙朗都因为阿附梁冀而被罢官,(皇帝)又一次任命黄琼为太尉。黄琼对皇帝有师傅之恩,又不肯阿附梁冀,于是封他为乡侯,享千户邑俸。黄琼以疾病在身坚决辞让六七次,言语恳切动情,皇上便同意了。梁冀被杀后,黄琼居于首相之位,于是上奏天下往常有贪污罪行的十余人,有的被判了死刑,有的被流放,海内人士从此寄希望于朝廷,真是人心所向。不久宦官王侯独揽大权,朝廷内外动荡,黄琼自己估量个人力量不能挽救危局,便托说有病,不上朝管事。永兴四年,因农民造反而被免职。永兴七年去世,时年七十九岁。赠车骑将军之位,谥号.忠侯"。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治律令,为鲁狱史。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及霍氏诛,上躬亲政。是时,掖庭一宫婢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该宫婢辞引使者丙吉知状。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赃,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於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曾吏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爱!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吉病笃。上自临问吉:“谁可以自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太仆陈万年悖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吉薨,谥曰定侯。子显嗣,甘露中有罪削爵为关内侯,官至卫尉太仆。
(选自《汉书·丙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B.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C.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D.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用来指官职调动。升职叫迁升、迁除;降职叫迁谪、迁斥。文中指平调。
B.三公:古代官名,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后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丙吉为人宽厚,不事张扬。他有恩于曾孙,却闭口不谈;后掖庭一宫婢的民间丈夫上书,陈述丙吉功劳,此事才被皇帝所知,并给予重赏。
B.丙吉熟习律令,勤奋好学。他出身于治理监狱案件的小官吏,研修律令,曾经担任鲁国
的狱史,自学了《诗》《礼》等典籍,通晓其大意。
C.丙吉为官守礼,有知人之明。他做官崇尚宽容.从他开始公府不追究查办小吏;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替代人选,他举荐了三人,都很称职。
D.丙吉深受重用,并福延子孙。他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定侯,受到高度评价;他的儿子丙显继承爵位,后因罪被削爵为关内侯,官至卫尉太仆。
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掾史有罪赃,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译文:
(2)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人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译文:
14.吏酒醉失礼犯上,为何丙吉没有允许西曹吏赶走他?(3分)
答:
河北省五县(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苏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B.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C.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D.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
B.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 中书门下:习称中书,原称政事堂、都堂等,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君臣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扬州地处都会,多产珠翠珍怪。前两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瑰任扬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 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百姓担心来俊臣再次被起用,写信给苏瑰。苏瑰承诺绝不会错待一个小人;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从容讽议,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
C. 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初次为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 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求停止相王辅政,苏瑰坚决反对。最终削除相王辅政,苏瑰称病不再上朝。
13. 把文中曲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14. 苏瑰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为许国公时,为什么不“烧尾”?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苏瑰呵斥这些使者说:“我忝列州官,判断是非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
(2)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赦,皇帝仍旧犹豫。
14. 苏瑰认为自己行使宰相职权,本应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但是现在百姓缺乏粮食,甚至卫兵有三天没粮食吃的情况。这说明他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①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继元既降,帝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兵马都部署。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潘美为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王侁护其军。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护之。时契丹复陷寰州,业谓美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侁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侯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至谷口,望见无人,即附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逐为契丹所擒,其子廷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①刘崇、刘继元,为后汉的开国、末代帝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B.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日/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C.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D.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庙号多为太宗。
B. 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由耶律阿保机建国,国号为契丹。
C. 雍熙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一种名号,明清之前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D. 君侯是一种尊称,秦汉时候称呼担任丞相的列侯,汉朝以后,成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业年少有为,英勇无敌。他二十岁就开始在后汉任保卫指挥使,凭借骁勇闻名,连续升迁至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被人称赞为“无敌”。
B. 杨业声名远播,得到重用。他在后汉时名声已经传到宋朝,投降后宋朝皇帝召见他,让他担任要职,因为他熟悉边关事务,又调往代州任职。
C. 杨业善于指挥,威震边关。契丹进入雁门关,他率军从小路绕到契丹侧翼,大败契丹,此后契丹人看到他的军旗就带兵离开,不敢与他作战。
D. 杨业忠心耿耿,一心报国。契丹攻陷寰州,他反对与契丹作战,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他为表明清白与勇敢,决定出战,兵败被俘,绝食而死。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
(2)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14. 杨业最后一战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戍守边关的主将大多嫉妒杨业,有人偷偷上诽谤他的奏章,说杨业的短处,皇帝看后都不过问。
(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
14. ①契丹新胜,气势旺盛;②时机不利,冒险出征;③没有后援,势单力孤。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语文考试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谓其妻柳氏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
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大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吉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B.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C.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D.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
C.“父忧”,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D.“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的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4分)
(2)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4分)
13.杨嗣复担任礼部员外郎为何要请求改任别职?皇帝拒绝他的理由是什么?(4分)
二、文言文阅读
9.B【解析】本句的翻译为: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
“决事”译为“决断事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近代隋文帝”作主语,“信”作谓语,“此言” 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10.D【解析】D项,“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表述错误;古代地方官一任三年,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课决定升迁或降职。故选D。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11.A【解析】A项,“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可见韩滉是愿意把女儿嫁给杨于陵,而不是杨嗣复。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12.(1)我看过的人很多,没有人能像杨生这样尊贵而且长寿、他生儿子一定当宰相。(阅:经历考察;无如:没有谁比得上;为:做;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因为杨于陵从太子少傅的职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杨嗣复请求辞官侍奉父亲,皇帝没答应他。
(致仕:退休;恳辞:恳求辞官;不之许:不许之,没答应他;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3.①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为避免与其同在尚书省任职而招猜疑。
②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这些都不必避嫌。(每点2分,共4分)
【解析】根据文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可知,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为避免与其同在尚书省任职而招猜疑;根据文本“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并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可知,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这些都不必避嫌。
本题考查考生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参考译文】_23
杨嗣复的字是继之,是仆射杨于陵的儿子。一开始,他父亲杨于陵十九岁就考中进士,浙西观察使韩滉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看见他十分赏识。韩滉有一个女儿,刚要选择女婿,就把女儿嫁给他,并回去对妻子说:“我看到的人很多,今后显贵并长寿没有比得上他的,他有儿子一定当宰相。”后来杨于陵任期满了,居住在扬州并生了杨嗣复,韩滉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名声和地位都超过你父亲,这是杨家值得庆贺的事。”因此定字叫庆门。
他七八岁就能拿笔写文章,二十岁考中了进士。元和十年,多次升迁到礼部侍郎。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上疏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任职不便,请求改任别的职务,皇帝下诏说“:同部门官员有大功以下丧服的亲戚,只要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的长官,都不要回避。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即使是父子和亲兄弟也不避嫌。”两次升任为兵部郎中。文宗即位,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因为父亲杨于陵是在太子少傅任上退休的,年龄大身体多病,他恳切辞官想要侍奉供养父亲,皇帝没有答应他。太和四年,父亲去世,为服丧而免职。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职责。三年正月,进阶为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对宰相说:“人们说的符咒预言的话,从哪里开始的?”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皇帝又说:“天后任用人才,有从平民身份到达宰相职位的,果真可以顶事吗?还”嗣复曰:“武则天皇后注重刑罚,看轻官员,这都是为了图谋自己的大业罢了。凡是用人的道理,要经历试验才能看出,能否在艰难之时掌管政务或者须当在无事之事提拔。不如暂且按照资历等级,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太平之时,大概不能获得而任用。”
宣宗即位,征拜他为吏部尚书。大中二年,从潮阳回京,到岳州生病,一天就去世了,当时六十六岁。追赠为左仆射,谥号孝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