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薛莹字道言,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数年,以病去官。孙皓初,为左执法,及立太子,又领少傅。建衡三年,皓追叹莹父综遗文,且命莹继作,莹献诗。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右国史华霰上疏曰:“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已。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因过诣莹,复为人所白,云祎不惧罪,多将宾客会聚莹许。乃收祎下狱,徙桂阳,莹还广州。未至,召莹还,复职。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事或施行。迁光禄勋。天纪四年,晋军征皓,皓奉书请降,其文,莹所造也。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答问处当,皆有条理。武帝从容问莹曰:“孙皓之所以亡者何也?”莹对日:“归命侯臣皓之君吴也,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 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帝遂问吴士存亡者之贤愚,莹各以状对。太康三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薛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B.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C.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D.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指兼任职务。古代表达兼任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摄”“假”“署”等。
B.太史令,古代掌管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的官职,始置于秦,司马迁曾担任此职。
C.填沟壑,古代对死亡的婉称之一,表达死亡之意的婉辞还有“作古”“归天”等。
D.征,文中指皇帝征聘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另如《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莹仕途曲折,多次遭遇波折。他曾经因为患病辞官,也曾因为参与修建水利工程受到
牵连而被贬官,还因为被人嫉恨而被贬为衡阳太守。
B.薛莹所学渊博,尤其富于文才。孙皓赞叹薛莹父亲薛综的遗文,要求他写出续作,薛莹
就写出诗作献上;后孙皓的请降文书,也由他拟定。
C.薛莹颇具史才,受到同僚推荐。华霰认为撰写吴史意义重大,而薛莹在同僚之中记述之
才最为突出,在其推荐下,薛莹被召回担任左国史。
D.薛莹独具政见,明悉孙吴人事。孙吴之时,他能针对法政提出合理措施;孙吴灭亡后,晋
武帝召他询问吴地士人的贤愚,他也能一一道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
(2)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
10. ( 3 分) A
11. ( 3 分) D (“征”在此为“征讨”之意)
12. ( 3 分) A (“因为被人嫉恨而被贬为衡阳太守”的是缪祎)
13. ( 10 分)
(1 )( 5 分)薛莹出朝为将,又因过失被流放,此书的撰作于是搁置停顿,至今未能撰成进献.(“过”“滞”“奏”各 1 分,大意正确 2 分)
(2 )( 5 分)当时法律政令多有谬误之处,举措烦杂琐屑,薛莹常常奏上有益的建议,陈述减轻刑罚、减少劳役(的措施).(“烦苛”“便宜”“简”各 1 分,大意正确 2 分)
四川省达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鼐,字用之,寿州人。成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孝宗嗣位,首劾大学士万安罔上误国。明日,宣至左顺门。中官森列,令跪。鼐曰:“令鼐跪者,旨耶,抑太监意耶?”曰:“有旨。”鼐始跪。及宣旨,言疏已留中。鼐大言:“臣所言国家大事,奈何留中?”已而安斥,鼐亦出畿辅印马。驰疏言:“陛下视朝之余,宜御便殿,择侍臣端方谨厚若刘健者,旧与讲学论道,以为出治之本。至如内阁尹直等奸邪无耻,不早驱斥,必累圣明。且召致仕尚书王恕等,而还建言得罪诸臣,以厉风节。”报闻。当是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封章旁午,颇伤激讦,鼐意气尤锐,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而(刘)吉尤不能堪,使人啖御史魏璋曰:“君能去鼐,行金院事矣。”璋欣然,日夜伺鼐短。未几,而吉人之狱起。吉人者,长安人。成化末进士,为中书舍人。四川饥,帝遣郎中江汉往振。吉言汉不胜任,宜遣四使分道振,且择才能御史为巡按,庶荒政有裨。因荐给事中宋琮、理刑知县韩福及寿州知州刘概可使,而巡按则鼐足任之。璋遂草疏,伪署御史陈景隆等名。寻臣言吉人抵抗成命,私立朋党。帝怒,下人诏狱,令自引其党。人以鼐、璘等对。璋又嗾御史陈璧等言:“他人诚非其党其党则鼐概是也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得不仆又见鼐手执五色石引牛就道。因解之曰:‘人骑牛谓朱,乃国姓。意者国将倾,赖鼐扶之,而引君当道也。’鼐、概等自相标榜,诋毁时政,请治之。”疏上,悉下诏狱,欲尽置之死。刑部尚书何乔新、侍郎彭韶等持之,外议亦汹汹不平。乃坐概妖言律斩;鼐受贿,戍肃州。鼐既戍,无援之者,久之始释归。
(摘选自《明史·汤鼐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人诚非其党/其党则鼐概是也/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得不仆/又见鼐手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B. 他人诚非其党/其党则鼐概是也/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得不仆/又见鼐手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C. 他人诚非其党/其党则鼐概是也/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得不仆/又见鼐手/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D. 他人诚非其党/其党则鼐概是也/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得不仆/又见鼐手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初一级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者。
B. 疏,奏疏,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政要、兵事等的意见书。
C. 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病可以提前。
D. 尚书,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部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鼐不畏强权,直言敢谏。明孝宗刚继皇位,汤鼐首先就弹劾大学士万安欺骗国君贻误国事。
B. 汤鼐大义凛然,痛斥奸佞。太监宣完圣旨后说,汤鼐的奏折已经留在宫中,汤鼐就当面斥责。
C. 汤鼐积极进言,忠君为国。他谏言驱逐奸邪之徒,任用端方谨厚之士,激励有风骨气节之人。
D. 汤鼐为人刚直,遭受陷害。汤被判死罪,因民意不平谪戍肃州;无人援救,很久才被放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侍臣端方谨厚若刘健者,日与讲学论道,以为出治之本。
(2)帝怒,下人诏狱,令自引其党。人以鼐、璘等对。
【答案】10. A 11. A 12. D
13. (1)(应该)选择像刘健这样端方正直、谨慎敦厚的大臣,每天跟他们讲学论道,并把这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
(2)皇上发怒,将吉人关进皇家监狱,责令吉人供出同党名字。吉人回答有汤鼐、曹璘等人。
四川省内江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幼敏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上,抚州之乐安多盗,监司檄谔摄尉,条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果解散。金渝盟,诸军往来境上,选行县事,有治办声。
改吉州录事参军。囚死者旧瘗以鞂,往往暴骨。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
岁大祲,饥民万余求廪,官吏罔措。谔植五色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奏减袁州分宜、秀州华亭月桩钱。
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言于上曰:“《书》,治道之本,故观经者当以《书》为本。”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得事君之道。”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因论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谔曰:“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辞。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公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谔为文仿欧阳修、曾巩。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周必大荐士,及谔姓名,孝宗曰:“是谓艮斋者耶?朕见其《圣学渊源》五卷而得之”云。
——节选自《宋史·谢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B.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C.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D.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进士第,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是等级的意思。中第,又称及第。
B.知,指主持、管理。“知袁州分宜县”就是管理袁州分宜县,作知县。摄、擢、提举都是提拔的意思,如“擢监察御史”。
C.缗钱,指用绳子穿连成串的钱。缗,就是穿铜钱的绳子,一般以一千钱为一缗。
D.国子监,明、清时最高学府的通称。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谢谔聪敏智慧,才华出众。写文章一挥而就;创立的“义役法”得到推广,给百姓带来了方便。
B.谢谔做事有谋略,措施有力。妥善处置乐安盗贼事件;设五色旗,分散售粮,很快就解决了饥民求粮问题。
C.谢谔直言敢谏,竭忠尽智。与皇上讨论边事时,直言劝诫不可轻率冒进;建议光宗“二节”“三近”。
D.谢谔为官重视民生,打击豪强。多次上书请求减免百姓赋税,取用官船厂的木材做成棺材收殓死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5分)
(2)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5分)
10.D
11.B(“摄”,暂时代理的意思。)
12.D(“打击豪强”于文无据;“收殓死者”用的是公家造船厂扔掉的木材。)
13.(10分)
(1)(5分)郡中百姓陈家的家僮偷了箱子逃跑,有藏匿他的人。(陈家)向官府陈述,言过其实,反而被藏匿家僮的人诬陷。(“篋”“匿”“为……所”各1分,句意2分)
(2)(5分)谢谔说:“伊尹、傅说的学说当然好,但没有成汤、武丁的信任而任用他们,又怎能达到(实现)天下太平呢!”(“固然”“信用”“治”各1分,句意2分)
成都七中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敬宗,字光世,慈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
书成,授刑部主事。又与修《五经四书大全》,再修《太祖实录》,授翰林侍讲。内艰归。
宣德元年起修两朝《实录》。明年转南京国子监司业。帝谕之曰:“侍讲,清华之选;
司业,师儒之席。位虽不崇,任则重矣。”九年,秩满,选祭酒,正统三年上书言:“旧制,诸生以在监久近,送诸司历事。比来,有因事予告者,迁延累岁,至拨送之期始赴,实长奸惰,请以肄业多寡为次第。又近有愿就杂职之例,士风卑陋,诚非细故,请加禁止。”从之。
敬宗美须髯,容仪端整,步履有定则,力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六馆士千余人,每升堂听讲,设馔会食,整肃如朝廷。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僚属惮其严,诬以他事,讼之法司。周忱与敬宗善,曰:“盍具疏自理?”为属草,辞稍迁就。敬宗惊曰:“得无诳君耶?”不果上,事亦竟白。
满考,入京师,王振欲见之,令忱道意。敬宗曰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
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冀其来谢。敬宗书讫,署名而已。返其币,终不往见。王直为吏部尚书,从容谓曰:“先生官司成久,将荐公为司寇。”敬宗曰:“公知我者,今与天下英才终日论议,顾不乐耶?”性善饮酒,至数斗不乱。襄城伯李隆守备南京。每留饮,声伎满左右。竟日举杯,未尝一盼。其严重如此。
十二年冬乞休,不允。景泰元年九月与尚书魏骥同引年致仕。家居不轻出。有被其容
接者,莫不兴起。天顺三年五月卒,年八十三。后赠礼部侍郎,谥文定。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袁忠彻尝相之。曳二人并列曰:“二公他日功名相埒。”
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明史·陈敬宗 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 冀其来谢
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
冀其来谢
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 冀其来谢
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 冀其来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组织当时学者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内艰,丁艰是古代丧制,丁内艰指父母亲或祖父母去世,在任官员必须离职归乡守孝三年的制度。
国子监,由晋朝设立的“国子学”发展而来,至明清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双重性质。
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病等特殊情况的可以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陈敬宗学养深厚。他曾在文渊阁、翰林院及国子监学习或任职,还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五经四书大全》《太祖实录》等典籍。
陈敬宗锐意革除弊习。任国子监祭酒时,因生员惯于请长假,他请求按生员在监学习时间长短决定外放历事的顺序,得到准许。
陈敬宗为人方正严肃。他注重仪表行止,力求以身立范。敬宗掌监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但他也因严格而遭到僚属的诬陷。
陈敬宗深受时人肯定。李时勉与他同在翰林院,后又同任祭酒。敬宗身材魁梧,时勉容貌略胜,二人声望相当,世称“南陈北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忱与敬宗善,曰:“盍具疏自理?”为属草,辞稍迁就。(5分)
(2)每留饮,声伎满左右。竟日举杯,未尝一盼。其严重如此。(5分)
10.A
11.B (丁内艰指子为母亲守丧)
12.D (“时勉貌稍寝”,指李时勉外貌比较丑陋)
13.(1)周忱和陈敬宗关系友好,说:“为什么不写奏疏来为自己辨白?”他替陈敬宗写了初稿,言辞显得曲意将就。(“盍”,“自理”,“属草”,“迁就”各1分,句意1分)
(2)每次留敬宗喝酒,召很多歌伎在旁边。敬宗整天举杯喝酒,从不看一眼歌伎。他严肃稳重到了这种地步。(“竟日”,“盼”,“严重”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陈敬宗,字光世,浙江慈溪人。永乐二年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到文渊阁进学,参
与编修《永乐大典》。该书编撰完成后,被授刑部主事。又参与编修《五经四书大全》,又修纂《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 侍讲一职。因为母丧而离职回家。
宣德元年起用他编修两朝史实记录。第二年转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皇帝对他说:“侍讲这职务,是清高显贵的位置;司业这职务,是学官的席位。职位虽然不高,但责任重大呀。”宣德九年,满了一秩(十年),被提升为祭酒。正统三年上奏章说:“按照旧例,各位监生按入国子监的时间长短,拨送给各个部门历事实 习。近来,有些监生因事请假,耽误了好几年的时间,到了快拨送历事时才赴监,(根本没有坐监学习)这实际上助长了奸猾懒惰的风气,请求按他们在国子监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安排(外放历事的)次序。近来又有些监生贪图眼前小利,愿意改就杂职,造成了读书人的学风卑陋,这真不是小事,请求加以禁止。”皇帝同意了。
陈敬宗须髯美丽,容貌端正,步态稳健,力求用老师的规范约束自己。立了教规,革除陋习。六个监馆有读书人一千多,每当开堂听讲,或是设宴会餐时,都整齐有序,威严肃穆像朝堂上一样。士人稍有仪的失误,敬宗就让他们在堂下等待受责罚。下属害怕他的严厉,就用其他的事诬陷他,把他讼告到法司。周忱和陈敬宗关系友好,说:“为什么不写奏疏来为自己辨白?” 他替陈敬宗写了初稿,言辞显得曲意将就。敬宗吃惊地说:“这不是欺骗君主吗?“ 终究也没有上奏疏,他被诬告的事后来也终于真相大白。
到了要考查官吏政绩的时候,陈敬宗进京师,宦官王振想见他,拉拢他,让周忱示意。陈敬宗说:“我是各位监生的老师和表率,却私底下去拜见得势的宦官,那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各位监生?“王振知道不 能使他屈服,就送给他漂亮的丝织品、羊、酒,求他抄写程颐的《四成》,希望敬宗来道谢。敬宗写完,在后面署了名而已。把馈赠的礼品全部送还,最终也没有去见王振。王直当时是吏部尚书,随口对他说:“先生任祭酒一职很久了,想接下来推荐你做司寇。”敬宗说:“您是了解我的,现在能整天和天下有才华的人讨论切磋,难道不是快乐的事情吗?“敬宗生性爱喝酒,能喝几斗而不醉。襄城伯侯李隆守备南京城,每次留敬宗喝酒,召很多歌伎在旁边。敬宗整天举杯喝酒,从不看一眼歌伎。他严肃稳重到了这种地步。
正统十二年冬天,请求辞去官职,未得到允许。景泰元年九月,和尚书魏骥一同告老辞官。住在家里轻易不外出。有被他接见的人,没有不因而感动奋起的。天顺三年五月辞世,享年八十三岁。去世后被授予礼部侍郎的官衔,谥号文定。
当初,陈敬宗和李时勉同在翰林院,袁忠彻曾经观察过他们。拉着两个人并排说:“二位日后功名将相等。” 敬宗仪态魁梧,时勉相貌稍显丑陋,后来两人同时分别做了南京和北京的祭酒。时勉平和宽容,敬宗则正直严厉。整个明代世人认为称得上贤明祭酒的,就只有南边的陈敬宗和北边的李时勉。
四川省成都外校、成都实外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
上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太和已后,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惧以党人见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远害。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①,识者多之。
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六;有删减)
【注】分务,犹分司,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B.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C.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D.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即便是皇族宗室也不得任意出入,也称宫禁。
B.左拾遗,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始置,隶属门下省,掌管供奉讽谏、纠察百官之职,属于监察机构。
C.对策,始于汉代,由被荐举的士人回答皇帝提出的政治、经义方面的问题。后科举考试也袭用此法。
D.江表,“江”指长江,“江表”即长江之外,相对中原地区,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胸怀宽广、性格豪放。因事被贬江州司马,却能心平气和、不计得失,对升官贬职毫不介意。
B.白居易才华横溢、心忧天下。精通写诗,诗作富有比兴讽喻意味,针砭时弊、补救时政,颇受赞誉。
C.白居易为官谨慎、远祸避害。担心被加上党人之名受排斥,为避党争之祸,主动请求任职闲散之地。
D.白居易备受排挤、仕途多艰。武元衡被刺后,虽然力论其冤却因宰相认为他未尽谏诤之职而被贬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2)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
10. B抓不同之处,然后抓标志和关键“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以”连接两个动宾短语不能断开,另外“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这个句子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故只能选B选项。
11. B前半段叙述对,但是“纠察百官之职,属于监察机构”表述错误,这个职责权限是御史和御史大夫的权力
12. D“虽然力论其冤却因宰相认为他未尽谏诤之职而被贬谪”此处错,是指责他越级言事而被贬谪
13. (1)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白居易不避被诛杀而死亡的危险,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情都一定奏报给您的原因,是因为陛下您特别尽力地提拔他,他不是轻率地说。
(2)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
他从此做官的志趣衰减,对到何处任何职位一点也不在意,只把逍遥度日自我满足,吟诗做赋吐露情致当做主要事情。
全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从小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放。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受到那些有志有识之士的赞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五月,官拜左拾遗。
皇上又欲加授河东王锷以平章事,白居易谏道:“宰相是陛下辅佐之臣,非贤德良材不能居此位。王锷勒索民财进奉,为换取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陛下得了王锷进奉,便授他宰相之位,这对我圣朝极为不利。”此事便作罢。
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白居易面谏皇上,情辞极其恳切。接着又奏请停止河北用兵,奏文共有数百上千言,都是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皇上大都听取采纳了。惟独谏吐突承璀之事言辞太尖锐,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不避被诛杀而死亡的危险,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一定奏报给您的原因,正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不是轻率地说。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皇上说:“卿所说有道理。”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元和九年冬天,入朝做官,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请求迅急捕贼以洗雪国耻。执政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此事,说根据白居易所犯过错,不宜让他治理州郡,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除了精通儒学之外,还特别通晓佛学经典,常常把忘记是非恩怨,把顺应变化当作追求,都不把自己被迁谪贬官放在心上。
当初白居易凭借科举考试中“对策”一科获得高等级,被提拔进入翰林院,蒙英明的圣上很通达特别知遇关照他,他也很想振奋努力报效朝廷,如果身处朝廷重位,就想兼济天下百姓,自己蓄积在心中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实现,平白无故地被当权者所排挤,辗转于江湖之间。四五年的时间里,几次沦落到蛮荒瘴疠之地。他从此做官的志趣衰减,对到何处任何职位一点也不在意,只把逍遥度日自我满足,吟诗做赋吐露情致当做主要事情。太和以后,李宗闵、李德裕等拉帮结派朋党纷争之事爆发,是非错乱、排挤打击陷害常有,官吏有可能早上被提拔晚上就被罢免,皇上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私交甚好,白居易的妻子是杨颖士伯父的妹妹。白居易自己越发感到不安,害怕自己因为被看做结党之人而被排挤,于是要求置身于闲散的官位,希望远离祸害。所有他担任过的职务,都不曾坚持到整个任期,大多以自己有病为由而免职,坚决要求到东都洛阳任职,有见识的人都赞扬他。
四川省2021届高三天府名校大联考(12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汉周勃,政事比唐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无贱贵,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其镇大名也,魏人为立生祠。相人爱之如父母,有斗讼,传相劝止,曰:“勿扰吾侍中也。”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云。徽宗追论琦定策勋,赠魏郡王。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B.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迁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C.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D.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后辽太宗改国号“契丹”为“辽”。
C.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也指官吏理政的功绩或指年号。文中意为前者。
D.生祠,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庙。文中魏地人为韩琦建生祠,以表爱戴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琦敢于直谏,上奏罢免高官。宰相王随等四人在中书任职少有建树,韩琦前后上奏七十余次指出他们的过失,结果四人同一天被免职。
B.韩琦心系百姓,解救受灾饥民。韩琦缓收减免赋税,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的饥民达一百九十万。
C.韩琦早有盛名,才识能力卓越。他三十岁时,天下人就已称他为韩公;评论者认为他稳重诚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的姚崇。
D.韩琦礼贤下士,为国选拔人才。周围人无论贫贱富贵,韩琦都能以礼相待;他以奖励提拔人才作为急务,不因个人好恶影响对人才的遴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 (5 分)
(2)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5分)
10.B [ 解析]“奖与”中的“与”是“赞许”意,放到后面语意不通,排除A、C;“如君言”意为“像您这样讲话”,不能分开,排除A、D。
11.C [解析]“治平”在文中是年号。
12.A[解析]“前后上奏七十余次”是韩琦一段时间上奏的总数,不是罢免四人上奏的次数。
13. (1)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要挟勒索没有满足,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将一切听从赵元昊。(“邀索”“厌”“兵”各1分,句意2分)
(2)随着这几个举措的实施,恶意的坏话一定会随之出现,希望将计谋委托给辅佐大臣,听任他们自行安排处置。(“谤”“委”“听”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韩琦,字稚圭,是相州安阳人。他风骨秀异,刚成年就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韩琦担任过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授职右司谏。这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任职少有什么建树,韩琦不断.上疏指出他们的过失,结果四人同一天被免职。他又请求皇帝停止直接发诏令,抑制企求非分、意外获得名利之人。凡是政事有不合宜之处,韩琦没有不上奏的,每次上奏都是把察明得失、 端正纲纪、亲近忠诚正直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作为急务,前前后后共上奏七十余次。王曾做宰相,对他说:“现在进速的人不激切愿因是多有畏惧顾處怎么熊补益皇帝的品德呢?像您这样讲话可以说是深切而不适阔了。”王曾声望正高,很少有他奖励赞许的人,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益州、利州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偿还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详尽,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要挟勒索没有满足,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将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不利之处,逐条陈述应该提前实行的七件事,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需弥补弊端的八件事。他说:“随着这几个举措的实施,恶意的坏话一定会随之出现,希望将计谋委托给辅佐大臣,听任他们自行安排处置。”仁宗全部赞许采纳了。当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陈其实情,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唯独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韩琦很早就有很大声名,才识气度智能卓越,面对大事喜怒在脸色上不表现出来,评论的人认为他稳重诚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的姚崇。他作为学士到边境地区巡察,年纪刚刚三十,天下的人已称他为韩公。嘉祐、治平年间,他再次决定大策略,来安定国家社稷。在这时候,朝廷多有事故,韩琦处在危险猜疑之际,凡是知道该做的事他没有不做的。韩琦天生朴实忠诚,礼贤下士,无论周围人贫贱富贵,都一样以礼相待。尤其以奖励提拔人才作为急务,如果舆论一致推举某人,即使他心中不高兴,也接纳使用他,因此选拔了很多人才。选举官员,都能让做法依照法律遵循事理。他建议请求的内容,只要是义理所在,就不管关系人情的亲疏厚薄。他驻守大名时,魏人替他建立生祠。相州人像爱戴父母一样爱戴他,遇到争斗诉讼,人们互相劝止,说:“不要打扰我们的侍中。”韩琦与富弼齐名,号称贤明之相,世人称之为“富韩”。徽宗追论韩琦定策功勋,追赠其魏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