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论语阅读专题 5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1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论语阅读专题 5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2 21:5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阅读专题
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三百校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材料二: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材料三: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日:“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已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21.解释“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2分)
深则厉________ 浅则揭_________
2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说法是否矛盾?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分)
21.深则厉: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浅则揭: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每点1分)
22.(4分)矛盾。(1分)这体现了孔子理想中的处世原则,与在社会现实的冲撞之下做出的选择之间的矛盾。(1分)孔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昏乱就隐居。(1分)可是,当他真正发现世事已经到了不可为的境地,也始终不愿归隐山林。这体现了孔子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1分)
不矛盾。(1分)这是孔子对士与对己的不同要求。(1分)当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无道”的现实发生冲突时
孔子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认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毕竟只能在社会、人群中得以实现。(1分)他意
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但并不要求别人也要有这种使命感。这体现了他为人处事中的通权达变。(1分)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 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 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宪问篇》)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失,君子哉蘧怕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②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篇》)
[注]①史鱼:卫国大夫,字子鱼。临死前要儿子不为他在正堂治丧,以此劝谏卫灵公任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古人称为“尸谏”。 ②卷:收。怀:藏。
21.材料一中,“暴虎”的意思为 ;在孔子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勇者应该是一个 的人(四字短语)。(2分)
22.结合第一则材料说说孔更认可史鱼还是蘧伯玉? (4分)
21.徒手搏虎或空手与老虎搏斗;智勇双全(意思对即可)
22.史鱼在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正直;(1 分)而蘧伯玉则能审时度势,体现了通权达变的哲学精神。(1 分)材料一中,孔子是赞成秉持“用行舍藏”的处世态度的; (1 分)而且孔子说史鱼是“直”,蘧伯玉是“君子”,(1分)由此可见,孔子更赞同蓬伯玉。(观点不单独设分,但没有观点扣1分)
[翻译]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浙江省宁波十重点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 题(6分)
(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3)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①怒,爰②整其旅,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注释]①赫斯:发怒的样子。②爰:语首助词,无义。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祜:福。
⑤对:答。
21.材料(1)中,“我无能焉”表明孔子是一个 的人,材料(2)中“临事而惧”中的“惧”指的是 。(2分)
22.孔子、孟子对“勇”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结合上述材料进行分析。(4 分)
(三) (6分)
21.谦虚(1分) 警惕/谨慎(1分)
22.①孔子主要从个体角度谈论“勇”,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勇的素养,但勇不是蛮干,逞匹夫之勇,而应是遇事谨慎,有勇有谋。(2 分)
②孟子是从对天下是否有利的角度去看待“勇”,认为争强好胜的匹夫之勇是“小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先,能安天下的“大勇”才是真正的“勇”。(2分)
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1)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
(2)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论语》)
(3)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
[注]①适:往。适道:志于道,追求道。未可与适道:即未可与之适道。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21.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能从大的方面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福民众,而不是拘泥于为君主而死的小诚小信的仁爱观。
22.圣之时者也”,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2分)“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知权达变。(1分)“材料二”中在学、道、立、权四个境界中,孔子以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为最高层次与境界。(1分)
2021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四)(浙江专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之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隔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材料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将。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21.从材料一、材料二中可见,颜回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四字词语)的特点让人非常赞赏。(2分)
22.评析孔子在颜渊死后,拒绝“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的行为。(4分)
【答案】
21.举一反三 安贫乐道
22.孔子这样做不是舍不得自己的车,而是因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大夫之后,他平时坐车出行,这样才符合一个士大夫的身份,而这样做才能维护礼制。
【解析】
21.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隔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由此可知,颜回有举一反三的特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回本来是可以出仕做官的,那为什么他不出来做官,不像子路、子贡、冉求那样?就是因为他好学,他始终追随着夫子,没有离开半步。做官当然是可以得到功名富贵的,但是在颜子眼中,一点不在乎,他愿意追随夫子来学,而过着贫寒的生活,由此可见颜回安贫乐道的特点。
22.从文末句“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入手,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在两难选择前,孔子选择了维护周礼即社会规范,而没有顺从自己对颜回的私爱,放弃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可见他不为个人私欲而放弃自己坚守的原则,他克己与重礼的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材料二: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材料三: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