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三百校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与友人论学书
【明】顾炎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貢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
“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瓣,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春之有也。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美日从事于圣要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
长:年长
B.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
祧:超越
C.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愚:愚昧
D.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起:启发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问道于盲
而耻学于师
B.笃实无若子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着重指出“为学之道”的两种对立态度,批评宋明理学与“心学”,主张不尚空谈,着眼实际,大力推崇古代圣贤谆谆教人的博学笃行。
B.文章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列举大量古圣先贤如孔子、子贡尧舜颜、子夏等为学的态度,强调博学多识、经世致用的实学。
C.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处处用今之“君子”与古之圣贤相对比,驳斥当时士人高谈心性而不切实用的坏风气,揭露其高谈心性的荒谬。
D.本文有破有立,先破后立。最后作者提出了开启一代学风的学术思想纲领____“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
而
不
先
言
耻
则
为
无
本
之
人
非
好
古
而
多
闻
则
为
空
虚
之
学
以
死
束
之
人
而
讲
空
虚
之
学
吾
见
其
日
从
事
于
圣
人
而
去
之
弥
远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4分)
(2)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4分)
14.C(愚:“我”的谦称)
15.A(A项,都解释为“向”。B项,及,比得上/假如。C项,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16.B(文章第二段没有举尧舜的例子)
17.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共6处,断对一处得0.5分,断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8.(1)(4分)圣人用来做学问的方法,是多么的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啊!(关键点:所以、何其、循各1分,句意1分)
(2)(4分)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关键点:耻、而、被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近来我来往于南方北国,很承朋友们因年长而以师相待,这其实有点像向瞎子问道,实不敢当。我独自以为,百年以来的学者常常说心说性,却茫茫然不得其真谛。
性命与仁,夫子是很少谈到的,人性与自然规律,子贡没有听说过。人性与命运的道理出自《易传》,未曾多次与人谈起。他在与士人的答问中,只是说“修行自己能达到知耻”;他对作学问,也只是说“喜欢古代的诗书礼乐,勤奋去追究。”他与门内弟子说话中,举凡尧舜相传的所谓“人心惟危【人心是不安定的,即有欲望】,道心惟微【充满乂理的思想是玄妙的】,惟精惟一【惟有精神专一】,允执厥中【允,公正;执,掌握;厥,其;中,不偏不倚。意思是:公正地把握那不偏不倚的标准】。”一切不谈,而只是说:“公正地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天下就会穷困,上天赐予的福份就结束了,”鸣呼!圣人用来做学问的方法,是多么的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啊!所以说:从初级学起而可以通晓高深的学问。”颜回已接近圣贤的水平了,还说:“教我各种知识,以使我学问渊博。”孔子告示鲁哀公时说,明辨善恶的功夫,首先要拥有博深的学问。从曾参以下,修养、诚实没有如子夏的,可子夏说起仁来,还是说:“博大精深的学问,坚定的志向,切实的发问和接近实际的思考。”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求学的宾客、弟子数十或数百人,“像区别草木一样,分门别类”,且全部给他们讲心讲性。舍弃“多学多记”去寻求知与行都有能统一于一种原理【能全部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天下的穷困放在一边不管却一天到头讲危微精一之说,这必使其知识比孔子高明,而且他们的门人弟子都比子贡还圣贤,这真是把孔子的儒学弃在一边而直接得二帝真传啊!我不敢相信他们。
人性、天命、命运等,是孔子很少说到的,可是却是现在的君子常常挂在嘴边;出处、去就、辞受、取与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谈及,可今夭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忠诚和清正还未达到仁,而不知道不忠诚不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还说“不嫉妒、不贪求”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人的作为,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和子弟臣友交往以及出进来往、辞官授官,取物受物,都是包含有耻和无耻的事。“知耻比人活着更重要。”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也要反身自省诚实是否。”呜呼!士人不先谈耻,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那么是空虛的学问,依无根本的人而讲空虛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做离圣人越来越远的事。即使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以求得启发和帮助。
浙江省衢州市2020年12月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逝:往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这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12.下列各项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A.觉而起,起而归
B.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C.余扃牗而居
D.夜缒而出,见秦伯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作者宽慰客人:江风有声,山月有色,而人们可以徘徊其间,自得其乐。
B.本段针对客人的言论,作者从眼前之景说起,以水和月为喻,进行设问,寓理于景。
C.本段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中的苦闷、悲伤,得以解脱。
D.本段作者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进行阐释,以此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归于乐观旷达。
11.B曾:用在“不”“无”等否定词前,相当于“一直”“从来”。
12.A例句:而,连词,表承接。A连词,表承接B连词,表并列CD连词,表修饰
13.C本段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主人回答),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中的苦闷、悲伤,得以解脱(寄情怀于山水)。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
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赞学
[东汉]王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
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趋疾,百步而废,而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濯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缍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选自《潜夫论>》,内容有删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犹待学问,其智乃博
问学求教
B.犹物之有治也
修治
C.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
美好的
D贫者则以乏易计
困乏、疲倦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而托乘舆,坐致千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D.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
项是(
)
(3分)
A.王符在《赞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似无新意,非王符所创的新观点,但真理的认识,有古今中外和先后之分,绝无优劣等级之别。
B.王符的“德智日学”的观点十分突出,认为圣人虽然生来就有智慧和才能,但仍需要老师的教导;广博的知识、硕大的品德,是凭借“学问”的努力而促成的。
C.在文中,“普其事”“宜其义”是“知”,“利其器"“读其书”是“行”。先“知”后“行”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的,因此,王符的知行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D.在王符看来,道对于人,好比火光对于人的眼睛。走进地窖深屋,一片漆黑,等到点起明亮的灯烛,就都看得清清楚楚了。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4分)
此则火之濯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4分)
14.
D
[解析]
D.“乏”应解释为“缺吃少穿”。
15.C[解析]A.表假设,那么;表转折,却。B.表假设,如果;目的连词。C.两个都是目的连
词,来。D.比;向。
16.
B
[解析]
B“认为圣人虽然生来就有智慧和才能,”错误,文中“虽有至圣,不生而智”是说圣人也非生而有智慧。
17.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多断、错断或少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1)如今,学者经常要用万来计算,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数十人。(重点词:以究、涂,重点词语各1分,整句话通顺1分)
(2)这是因为火的光明,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重点词:“濯”“假”“明”,重点词语各1分,整句话通顺1分)
[译文]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但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所以古书上说:“黄帝以风后为师,颛顼以老彭为师,帝喾以祝融为师,尧以务成为师,舜以纪后为师,禹以墨如为师,商汤以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若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不能不从师问学了。上述十一位君子,都是上等的圣哲,尚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
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
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积累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要继承先人的美好声誉,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涵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如今,学者经常要用万来计算,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数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不再从事于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则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而,想要成就功名、建立业绩、永久性获得美好声誉的人,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
因此,造父飞速奔跑,如行百步而止,则所行不远,若凭借车马,坐着就能到千里之外;水兵在成排的船_上是安全的,解开系船的大绳,就会被淹死,但若是各人都依靠船桨,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
-无二的,只不过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而是由于他们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等到学习以后就会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记录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光明之处,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而,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洞穴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若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光明,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自然的法则,神衹的作为,是无法看得见的;而学习圣人的经典,用心于道术,则两者都呈现于眼前了。这是道的功能,并不是心灵本身明白,而人依靠它就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而,在深夜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以入于道。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缍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一样。
浙江省宁波十重点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与张秀才第二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①,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注]①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寻足下之意
寻:推求
B.欲拔今以复之古
拔:攻克
C.而弗道其前者
道:提及
D.一本乎大中
本:遵循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夫二《典》之文
句读之不知
16.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但是认为他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是不太对的。
B.文中第二段引用了孔子的话,强调君子在治学上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希望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
D.作者认为自己写的都是一些“陈言浅语”,这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1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4
分)
(2)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
(4
分)
(一)
(20分)
14.
[B]拔:改变。
15.
[B]
A动词,践行/介词,对;B均为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C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转折,却;
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16.
[C]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可知是批评“舍近求远”的作风。
17.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断错1处不扣分,断错2处扣一分,扣完即止)
18.
(1)
(至于)人们所说的的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种说法,(那我想要说,)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天相比哪一个离尧舜
更远呢?
(“
所谓”“昔”“孰与”“去”各1分,共4分)
(2)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本是想让您降低高度来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
(“所以”
“俯就”“安……耶”“自高”各1分,共4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推求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
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对的。
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
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虚假鸟有(的说法)当作道,(把)洪荒虚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
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
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虚妄的人说的(
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所谓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虚妄的人说的(
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
(至于)人们所说的的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种说法,(那我想要说,)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天相比哪一个离尧舜更远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不提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提及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
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的赞叹是“广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述尧舜之道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二《典》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患,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只有孟轲最懂得道,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
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难道不是(
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
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
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
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
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本是想让您降低高度来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
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雨后观韩子诗集记
[明]杜濬
金陵有二客,一圣秋韩子,处潭水上;一于皇杜子,处台城下。二客游处若兄弟欢,无浃旬①不相见也,有之,则于今岁之五月。
是月大雨,为故老所仅见。其雨无注,直倒倾迸下耳。凡水倒倾宜立尽,而是雨砰訇澎湃,无呼吸间断,至连二十余昼夜。则百堵俱仆,以助其声,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雷霆狎昵,蛙蚓放肆,横流莫御,短垣尽撤。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
维时杜子踞坐危石,西向望注,念久别韩子,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则韩子遣力馈米,才一通问,无恙焉。然雨固自如。窃计此生与韩子长当索处,沉霾昏垫②,无复睹白日时,已而忽白日,杜子则冁然③以喜,曳杖而出。见乱流之归于壑者潨潨然④其立尽欤迤而南为北门桥屠沽纷然操作一新然积雨之后腥膻愈不可耐。趋过之,折而西出。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从此数里,升降绿中。陡一岗望见潭水矣,向之窈然而深者,今在人履下也。然满而不溢,有隐者之德,虽阴霖稽天,庸能害是乎?吾爱之敬之,徘徊很久,然后取微径,瞻独树,韩子之庐斯在,韩子之人斯在,相见而喜可知也。
于是为余酌苦茗,炊脱粟,酒四五行,纵谈极欢,然余心怦怦,觉尤有异。韩子乃徐出其自定诗集十种,授余观之。余察其言,深灵警奥,传世复古之道具是,乃蹶起而握韩子手曰:“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虽有他乐,吾不敢观。则今日之遭,可贺也已,亦可记也已。”
[注]
①浃(jiā)
旬:十天。②昏垫:昏沉。③冁(chǎn)
然:笑的样子。④潨潨然:形容乱流归壑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游处:出游之时
B.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
属耳:耳朵连接
C.屠沽纷然,操作一新
操作:装饰
D.虽阴霖稽天
稽天:连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B.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见乱流之归于壑者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D.相见而喜可知也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叙事,文笔简练,写韩子与杜子虽然分处两地,但是情意深厚,以此总领全文;而文中的杜子其实就是本文的作者杜濬的自称。
B.第二段描写,极尽夸张手法,形象地渲染了暴雨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以及洪水之泛滥,为下文两人的相见做了有力的铺垫。
C.第三段先写暴雨、洪水中韩子不顾危险负重泅渡而来,为杜子送来米粮;而杜子在暴雨过后,也不顾洪水阻挡急切回访韩子;两人的深厚友情可见一斑。
D.末段点题,赞美韩子之诗意义非凡,点明本文写作动机,并借助语言描写含蓄地揭示了本文主旨:只要心中有追求,再艰苦的环境也无法将人埋没。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见
乱
流
之
归
于
壑
者
潨
潨
然
其
立
尽
欤
迤
而
南
为
北
门
桥
屠
沽
纷
然
操
作
一
新
然
积
雨
之
后
腥
膻
愈
不
可
耐。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4分)
(2)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4
分)
14.选A
游处:交往相处。
15.选C
A项,动词,好像;B项,连词,表修饰,说明动作进行的方式:C项,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16.选C
“负重泅渡而来”的人是韩子派出的人,并非韩子。
17.见乱流之归于壑者/潨潨然其立尽欤/迤而南为北门桥/屠沽纷然/操作一新/然积雨之后/腥膻愈不可耐。(一处错扣1分,错三处不得分)
18.(1)虽然屋内屋外可以相望,但是近在咫尺却无路可走;即使你我相对而立,但是说的话也根本听不清。(“望”“不辨”各1分,句意1分)
(2)大概我们两人没有在阴霾昏沉中终结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吧?(“凡”“之所以……者”“以是”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金陵有两位客居之人,一位是圣秋人氏韩子,住在清水潭边:另一位是于皇人氏杜子,位在金陵宫城之外。这两位客人交往相处好像亲兄弟一样开心,从来没有十天之内两人彼此不见面的情况,如果说有这样的情况,那便是今年五月的时候。
这个月里天降大雨,是老人们平生罕见的一场大雨。那场大雨不是灌下来的,而是直接从天上倾倒迸落下来的。凡是倾倒下来的雨水应该马上结束,但是这场雨却是轰然澎湃,连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间断,接连下了二十多个昼夜。接着千百道墙壁一起倒塌,从而更助长了雨声,就好像倾听长江瞿塘峡中江水的奔腾声,震惊不断。天上雷霆肆虐,地上青蛙蚯蚓放纵,四溢的洪水没有什么能阻挡,短墙全都被冲毁。虽然屋内屋外可以相望,但是近在咫尺却无路可走;即使你我相对而立,但是说的话也根本听不清。
当时杜子蹲坐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向西望着灌注下来的大雨,思念久别的韩子,忽然看见洪水中有个人背负着重物泅水渡河而来,原来是韩子派了个劳力来送米,这才能够向他一通询问,得知韩子并没有什么危险。然而大雨依然像先前一样下个不停。心中暗想这辈子跟韩子定然长时间独守一地了,天空阴霾密布昏昏沉沉,再也看不到白天的太阳了,不一会儿忽然天空出现白日,于是杜子粲然一笑,大喜过望,拄着拐杖出门。只见回归沟壑的乱流,水声淙淙,洪水就要立刻结束了吗?曲折向南的是北门桥,那里杀猪卖肉、开店卖酒的纷纷忙碌起来,店堂装饰一新。但是长时间的雨水之后,腥膻之味越发不能忍受。一路小跑着跑过北门桥,拐个弯然后向西走。走在一条小巷
中,小巷两边全是空旷的原野,草木布满天空,好像绿云遮蔽,烟雾在草木之上流动,泉水在草木之下穿越而过。向下看,细碎的阳光落在金色的沙滩上,晶莹剔透,因此心灵与眼睛交相舒畅,走过去唯恐它们结束。从这以下几里路,都在绿云之中起起伏伏。突然走过一道山岗望见一片潭水,先前幽深的潭水,如今竟然就在鞋子底下。但是潭水虽满却没有溢出来,有隐士一样的品德,虽然阴雨连天,又哪里能危害这潭水呢?我喜爱它敬重它,来回走动了好长时间,然后选择一条小路,看到一棵独树,韩子的草庐就在这里,韩子这人就在这里,彼此相见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了。
于是韩子给我倒上一杯苦茶,煮上一锅糙米饭,酒喝了四五回,纵情交谈极尽欢心,然而我的心还是怦怦跳,觉得还有异常情况。韩子于是慢慢取出他的自选诗集十本,交给我看。我发觉他的诗句,深刻灵动警醒奥妙,所有流传后世、恢复古时风尚的道理全都体现在他的诗集中,于是我跳起来然后紧握着韩子的手说:“大概我们两人没有在阴霾昏沉中终结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吧?即使人生另有欢乐,我也不敢奢望能够看到。那么,今天我所遇到的一切,都值得庆贺呀,也都值得记录下来呀!”
2021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四)(浙江专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诗历题辞
[明末清初]黄宗羲
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如粤韩孟郁上柱、闽林茂之古度、黄明立居中、吴林若抚云凤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横身苦趣,淋漓纸上,不可谓不逼真耳。
(选自《黄宗羲诗文选译》,有删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时颇领崖略
崖略:大概
B.间括韵语
间:间或
C.不当拘以家数
拘:拘泥
D.横身苦趣
横:横竖,反正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授以作诗之法
以大中丞抚吴者
B.故于风雅
将靖罪于君
C.则时有会心
则耻师焉
D.盛唐之诗岂其不佳
日与其徒上高山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所作的题辞,文章简述了自己写诗的经历,并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主张。
B.作者批评了“诗必盛唐”
的主张,认为写诗要有真情实感,不应该矫揉造作,评诗不应该以“家数”去衡量优劣。
C.作者认为应该多读书,拥有王、孟、李、杜那样的学识,这样作诗自然会更加精进,所以他赞赏自己的一位朋友所写的诗歌像杜诗。
D.文章叙议结合,叙述自己的作诗经历,内容朴实,情感真挚;谈论为诗之道,见解独到,说理透辟,发人深思。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
(2)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
【答案】14.D
15.C
16.C
17.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
18.(1)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获得,大概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巧然而自然会工巧。
(2)只是借助玩味的工夫来求得相似,大概没有不虚假的。
【解析】
14.D项,有误。“横”,置。故选D。
15.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把;第二个“以”,介词,凭借……的身份;B项,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向;C项,两个“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却;D项,第一个“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第二个“其”,代词,自己的;故选C。
16.C项,“所以他赞赏自己的一位朋友所写的诗歌像杜诗”错。作者认为朋友的诗像杜诗,但并非赞赏,而是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血肉情感是“伪诗”。故选C。
17.“余不学诗”,“余”主语,“学”谓语,“诗”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故自成一句,“诗”后面断开;“然积数十年之久”,“数十年之久”是“积”的补语,后面断开;“乃尽行汰去”,“乃”,于是,断句的标志,前面断开;“存其十之一二”,“其十之一二”是“存”的宾语,后面断开;“师友既尽”,“师友”主语,“既尽”谓语,本句自成一句,前后断开;“孰定吾文”,“孰”,疑问代词,断句标志,前面断开,“吾文”是“定”的宾语,后面断开。
18.第一句得分点:“然后”,这样以后;“致”,获得;“盖”,大概;“工”,工巧。第二句得分点:“徒”,只是,白白的;“咀嚼”,玩味;“伪”,虚假。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在南中学习,当时的诗人如广东韩孟郁名上柱的、福建林茂之名古度的、黄明立名居中的、吴地林若抚名云凤的,都曾把作诗方法传授给我。怎样是汉魏,怎样是盛唐,如在抑扬顿挫声调之间,模仿得不像,无法驾驭学力,剪裁议论,就会流为中晚唐诗,为宋元诗了。我当时颇能领略大概,妄相唱和。年龄稍大后,经历了变故,每每看自己以前的诗作,觉得修饰词藻雕琢章句上,不是没有一两分和古人相合的,但总的讲,味同嚼蜡,一点没有味道。明知长久学下去,必定没有长进,所以对于作诗一事,就心绪淡漠了。其中在驴背上船篷下,在小旅店里,酒醒梦回,在不能读书的地方,有时搜括诗句,来消磨长夜,破除寂寥,却时时有所领会。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获得,大概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巧然而会工巧。假若想靠学来求工巧,那必定做不到。读经史百家,虽然看不到一首诗而诗就在其中。如果只在大名家的诗里,模拟章法提炼字句,却不通晓经史百家,终免不了狭僻固陋的毛病。
诗道很广,一人的性情,天下的治乱,都藏纳在其中。古往今来志士学人的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独到之处,不必出于一途。如今上下几千年中却一定要用唐诗来划一,在唐代几百年中又一定要用盛唐来划一。盛唐的诗不是不好,但是盛唐诗中或平或奇、或浓或淡,也未尝归于划一,那又将跟从哪一种呢?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假若没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的学识只是借助玩味的工夫来求得相似,大概没有不虚假的。有一位朋友把他所写的给我看,我说:“是杜诗。”朋友谦逊地辞谢说不敢当。我又说:“有杜诗,但不知您的诗在哪里?”朋友听了,茫然若失。其实这正是所谓“伪”啊!
我没有很好学诗,但是积几十年之久也有近千首诗,于是尽量淘汰,留存十分之一二。老师朋友都已去世,谁能裁定我的文字?只是按年代先后读下去,置身苦趣之处,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不可以说不逼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