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训练卷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答苏武书(节选)
[汉]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边声四起。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陵虽辜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荣问休畅 通假字,同“闻”,名声
B.希当大任 希望
C.刭身绝域之表 外,与“里”相对
D.谁复能屈身稽颡 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行礼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汉与功臣不薄 则与一生彘肩
B.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夫仁、义、智辩,三者非所以持国也
C.男儿生以不成名 挟飞仙以遨游
D.时因北风 不如因而厚遇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李陵给苏武的这一封信中,他向苏武表明心迹,极力说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渲染了战场的悲壮,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惨相,两方兵力悬殊,援兵不至,导致兵败被俘。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投降不死只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再为汉朝建功,但武帝不加明查而诛其家族,使得他常常想要用死来洗刷羞辱。
C.李陵批评汉帝负德,表示自己此生无法建功扬名,不如死埋没在蛮夷之地,他不愿意再回到大汉朝廷,去面对刀笔吏的羞辱。
D.此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处异域而念故土,兵寡而入众敌心脏,苏武持节荣归而己却寄人篱下,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获得了更多同情和理解,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1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14.B
15.A
16.B
17.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18.(1)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经被处以极刑,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2)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训练卷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乙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已而采官临川。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张溥列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C.日沃汤数次 沃汤:喝水。
D.以葬亲乞假归 乞假:请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能容于远近 乃设九宾礼于廷
B.佯狂不知所之者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以故名高一时 以资政殿学士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通过对比表明五人忠义昭彰,荣于身后,充分肯定了五人死难的伟大意义。
B.甲文议中夹叙的写法,使议论不流于空泛,记叙借此得到补充,叙议浑然一体。
C.张溥勤奋好学,文思敏捷,又积极组建文社,交游广阔,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大。
D.张溥考取功名后虽然没有出仕,却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答案】14.C 15.B 16.D
17.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己/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18.(1)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与这五个人的死相比较,意义的轻重到底怎样呢?
(2)张溥回到家乡,聚集郡里的名士们一起兴复古学,并把他们的文社命名为复社。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一词多义,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C项,“沃汤:喝水”错误,“日沃汤数次”意思是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沃汤,浸泡在热水里。故选C。
15.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于”,都是介词,前者表被动;后者解释为“在”。
C项“者”,都是代词,前者解释为“……的人”;后者和“也”连用,表判断。
D项“以”,都是介词,前者解释为“因为”;后者解释为“用……的身份”。
B项两个“之”都是动词,解释为“到,往”。
故选B。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D项,“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以葬亲乞假归。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可知,张溥归乡后,读书就像手抄佛经的经生一样,寒暑无间断,人们争相拜入他的门下,张溥也尽全力接纳,声名闻于朝廷,所以“遥控朝廷”“执掌天下”之说于文无据。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溥幼嗜学”意思是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是主谓结构,“嗜学”,作谓语;“所读书”意思是读过的书,“所”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必手钞”的主语,所以“嗜学”与“所读书”之间应断开。“已”,完成、完毕。“钞已”,是抄写完毕,意思完整,之后应停顿。“又钞”,意思是又重新抄写,与前文“钞已”相照应,“又钞”之前表示第一次抄写后的情况,所以“又钞”之前应停顿。“如是者六七始已”意思是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是“又钞”之后接着发生的事情,所以“又钞”与“如是者六七始已”之间应断开。
1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视”,与……相比较;“固”,到底;“何如”,怎样。第(2)句得分点:“集”,聚集;“相与”,一起;“名”,命名。
参考译文:甲: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乙
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好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然后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与同乡张采一起学习,名声一样大,合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因为被选为贡生来到京城,张采刚考中进士,两人名声响彻京城。不久,张采到临川做官,张溥回到家乡,聚集郡里的名士们一起兴复古学,并把他们的文社命名为复社。崇祯四年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因为安葬亲人请假回家。张溥读书就像手抄佛经的经生一样,寒暑间重无问断。天下那些追逐名声的人争相拜入张溥的门下,都称自己是复社的人,张溥也尽全力接纳,交游日广,声名闻于朝廷。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向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所以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响。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训练卷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涉务
(南北朝)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迁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盖护其短也。至於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枚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日:“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貴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休组之,对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几几涉手,而入仓廩,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傣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取其识变从宜 宜:合适
B. 岂责具美于六涂哉? 责:责备
C. 皆可鞭枚肃督 督:督促
D. 父子不能相存 存:问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士君子之处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 窃为大王不取也
C. 坐死仓猝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何故名为马乎 大王来操何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从开篇谈及士君子不能光高谈阔论,然后正面详列国家所需的六种人才,再从反面历举“文学之士”的种种空谈表现,揭示当时的士大夫只懂文义,不熟习工作。
B. 作者叙述了要专心致力于事务,提出了士大夫处世要有益于社会的观点主张,抛弃清高,求真务实。
C. 梁朝的士大夫认为周弘正骑马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就弹劾周弘正,后来只要骑马就会遭到弹劾,社会风气也得到了纠正。
D. 作者强调务实的根本是重视农事,士大夫只有下地种田了解农事的艰辛,才能做好其他事务。结尾再次指出优闲的生活是空谈的根源。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2)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士,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
【答案】14. B 15. A 16. C
17.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18. (1)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土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了。(2)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
【解析】【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B项,岂责具美于六涂哉: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责:要求,强求。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之:两句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为:成为;认为。
C项,者:……人;定后标志。 D何:为什么;什么。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社会风气也得到了纠正”错误,没人骑马不是社会风气转好的迹象,只是说明当时的士人喜欢高谈阔论。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划线句的翻译是: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眼木履,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梁世士大夫”是句子主语,其后可断可不断;“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并列结构,中间宜断开;“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并列结构,中间宜断开;“郊郭之内”是句子主语,其后可断可不断;“者”为“的人”,其后断开;“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是两个表意完整的句子,中间宜断开;“常服御之”是动宾短语,前面省略主语“周弘正”,“举朝”作下一句主语,中间宜断开。最后的断句是: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每,常常;举,世人;疏,疏远。
(2)假令,如果;信,随意;安……乎,又……呢?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貴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读阔论,左琴右书,耗费国君主的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取其明白通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取其治国的谋略,取其品学的博大雅正;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断有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四是地方官员,用他能然悉风土人情,廉洁爱民;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不辱君命;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节约经費开支,谋划有方,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給,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盘踞在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就擢升到尚书令、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含人以上,管理机密要事。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多数言行迁腐荒诞,虚浮不实,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通晓热悉官吏的职责,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常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眼木履,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突然发生的事变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想要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这大概是使人珍惜粮食、致力于农业劳动的途径吧。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不能相互保全对方。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延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胜任,治理家事也办不好,这都是优游闲散带来的危害!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训练卷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给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钰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注】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③伍员:指伍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心识之 识:记住
B. 日冉冉过峰后 冉冉:渐渐升起的样子
C. 自分恐不可免 分:料想
D. 尽二鼓 二鼓:二更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他日汝当用之
B. 乃烈原以驱虎也 寡人之于国也
C. 与风疾徐 春与秋其代序
D. 予以离亲之久 臣以供养无主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途中的遇险情景。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但生动真切,波澜起伏,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 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只是第一次寒风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 本文在叙述遇险中间插人景物描写,生动描写了清流关和昭关的山深地险,渲染了可怕气氛,加剧行人的恐惧心理。
D. 文章按时间的顺序叙述遇险情景,表面上似不着意经营,实则行文都有照应。叙事清晰,布局严谨,自然成文。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2)既暮,人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答案】14. B 15. D 16. B
17. 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18. (1)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
(2)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野草和树木把山路封堵,深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
【解析】【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项,句意为:我记住这些。识:记住。加点字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太阳慢慢下山后。冉冉:缓缓,此处指太阳下山。加点字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分:料想。加点字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二更时分。二鼓:二更。加点字解释正确。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A项,第一句句意为:可是下山以后还是心惊胆战,好久都没能平静下来。之:音节助词,无实意。
第二句句意为:将来,你会用着它的。之:代词,代指它。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第一句句意为:那是在放火赶老虎啊。也:判断词。
第二句句意为:我对于国家。也:句末语气助词。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第一句句意为: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与:介词,和。
第二句句意为: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与:连词,和。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第一句句意为: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以:介词,因为。
第二句句意为: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以:介词,因为。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手法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项,“第二次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错误,第二次“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可见第二次根本没有准备火把。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寒风突然刮起,火把全被吹灭了;四面山上的野草树木,发出簌簌的声音。这一下人人都感到可怕,互相叫喊不停来壮胆子。铜锣也起敲响,山谷里到处震荡着回声。”
“寒风”“束燎”“四山草木”“铜钲”“山谷”这些词都作主语,在其前断开;“有声”的“声”作“有”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最终划分为: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默计”,暗自估计;“乃”,是;“兹”,这次;“绝冠”,最奇特的。(2)中“既”,……之后;“益”,更加,越;“塞”,堵塞;“杳”,遥远,深远;“穷”,尽头;“汗”,出汗。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我记住这些。
到了清流关,天色已暗下来,后退也没有住处,就派人把山下驿站的差役找来,带上铜锣、火把一同前进。山口两座山头相对有几百丈高,仰起头也看不到顶。山路险峻,大家都下马人踩着人肩似的往上爬。再三地约定:有紧急情况就大声喊叫前后呼应。恰巧有一颗大星,闪闪发亮地从东往西滑去。寒风突然刮起,火把全被吹灭了;四面山上的野草树木,发出簌簌的声音。这一下人人都感到可怕,互相叫喊不停来壮胆子。铜锣也起敲响,山谷里到处震荡着回声,这样走了六七里,登上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像一面光辉灿烂的银盘子,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大家这才举起手来互相祝贺。可是下山以后还是心惊胆战,好久都没能平静下来。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晚上二更时候,到了滁阳。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只见对面的山隐隐约约,问随从人员,他们说:“应当爬过这座山,才能到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下山后,马进入山中,山峦重叠,桑树农田井然有序,总共有好几个村庄,很像武陵、仇池,才以为是可喜之事。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野草和树木把山路封堵,深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淋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赶老虎啊。”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横七竖八地人压着人,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求他们大喊,他们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他们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着,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就应该这样受苦吗?二更时分,到达香淋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训练卷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民政策
苏辙
臣闻三代之盛时,天下之人,莫不务自修洁,以求为君子。至于战国,王道衰息,秦人驱其民,而纳之于耕耘战斗之中,其患无所不至。夫周秦之间,其相去不数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独喜于战攻,虽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何也?
夫天下之人,不能心知礼义之美,而亦不能奋不自顾以陷于死伤之地。其所以能至于此者,其上之人实使之然也。然闾巷之民,劫而从之,则可以与之侥幸于一时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远。而周秦之风俗,皆累世而不变,此不可不察其术也。盖周之制,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壮勇,能斩捕甲首者,得以自复其役,上者优之以爵禄,而下者皆得役属其乡里。天下之人,知其利所在,则皆争为之,而尚安和其他?然周以之兴,而秦以之亡,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无以异于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势所以奔走天下,万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论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一辈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然天子所以求之者惟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惟此。是以若此不可却也。
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于一日之试,天下尚谁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试之可耻而不为者?《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臣以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开之以利而作其怠,则天下必有应者。今间岁而一收天下之才,奇人善士,固宜有起而入于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天子之意,而以其所为求之者,止于其目之所见。是以尽力于科举,而不知自反于仁义。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使天下之人,时获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
(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莫不务自修洁 修洁:品德高尚纯洁
B. 劫而从之 劫:胁迫
C. 上者优之以爵禄 优:赞颂
D. 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 尤:归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闻于乡党而达于国人者 室西连于中闺
B. 是以天下争为其所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而乃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吾之所欲者牧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周秦相距不远,但两个朝代的民风不同,因为二者驱民的目的不同;但是驱民的手段是相同的,都采用了利益驱动机制。
B. 作者以如果希望牧人竭尽全力去砍柴割草,并按柴草多少来制定赏罚标准,那么牧人就不去放牧了这一形象事例说理。
C. 作者提及的恢复古代孝悌之科的观点虽然也未必可行,但作为策论,本文结构严谨,具有迂回曲折、虚实相映的艺术特点。
D. 本文反思了宋代的科学制度,认为取士的途径和目的不相符,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士 大 夫 为 声 病 剽 略 之 文 而 治 苟 且 记 问 之 学 曳 裾 束 带 俯 仰 周 旋 而 皆 有 意 于 天 子 爵 禄 天 子 之 所 求 于 天 下 者 岂 在 是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
(2)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
【答案】14. C 15. C 16. D
17. 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天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
18. (1)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
(2)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优”,结合“以爵禄”“之”分析,“赞颂”错误。应该译为优待。句意:上等的会得到优厚的爵位和利禄。故选C。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于”,介词,在;介词,与、跟。B项,“为”,连词,为了;介词,被。C项,“乃”,竟然,却。D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故选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错误。原文说“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说明作者希望恢复古代实行的孝悌之科,从而让孝悌忠信者能被推举,而不是“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故选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为声病剽略之文”“治苟且记问之学”之间是并列关系,结合连词“而”分析,“而”前面应该断开;“曳裾束带”“俯仰周旋”是并列关系,之间需要断开;“天子”作为后面句子主语,故前面需要断开,结合句意断句即可。句意:读书人写一些讲求声病格律、陈旧因袭的诗文,学一些敷衍塞责、死记硬背的学问,拖着长襟,束着腰带,俯仰鞠躬,周旋揖让,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皇上的官爵利禄。皇上希望让天下人们做到的难道就是这些吗?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使”,动词,让;“为”,介词,替、给;“之”,代词,他;“牧”,放养;“其”,代词,他的;“责”,要求,责令;“以”,介词,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状语后置句);“则”,连词,那么;“因”,介词,按照;“而”,连词,表承接;“制”,制定;“其”,代词,指牧人;“利害”,奖赏惩罚(形容词作动词)。(2)“之”,助词,的;“所以”,用来……的方法;“于”,介词,向;“所以求利于上者”(状语后置句);“果”,究竟、到底;“安”,哪里、什么;“果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臣下听说,在夏、商、周三代鼎盛的时候,天下的人们,没有谁不注重自身品德的高尚纯洁,力求使自己成为君子的。到了战国时代,仁义之道逐渐衰落消亡,秦代统治者驱赶他的百姓,把他们纳入到耕种和战争中,那灾祸无所不在。从周代到秦代,相隔不过百数十年。周代百姓都有乐于向善的心,而秦代百姓只喜欢战斗攻击,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什么原因呢?
天下的人们,既不能从内心懂得礼义的美好,也不能奋不顾身而使自己陷入到死伤的境地。会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那上面的统治者使他们这样的。但是对于那些普通百姓,如果是胁迫着让他们听从,就只能和他们侥幸地获得一时的成功,却不可能指望他们长久这样。周代秦代的风俗都延续几代人而保持不变,这样,就不能不考察他们各自所采取的办法了。周代的制度,让天下的那些孝悌忠信、在乡里闻名并且传达到诸侯王国的士人,都能够做官。而秦代的法律,让那些勇武壮健、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的,都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上等的会得到优厚的爵位和利禄,下等的也都能役使他们的乡邻。天下的人们知道了利益所在,就会争先恐后地做,哪里还会顾上其他的呢?然而,周代凭它得以兴盛,秦代靠它却灭亡了,天下人就都归咎于秦国的无能,但却不明白秦国驱使老百姓的办法,实际上与周朝驱使老百姓的办法也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这样说呢?用来驱使天下百姓的最方便的办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是谈论他们驱使天下的办法,又能怎么样呢?
现今国家的祸患,实质上在于老百姓愚昧无知却又没有教化,然而臣下认为,这个责任不在于老百姓,而是皇上驱使老百姓的办法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古代的圣人希望得到的东西就去追求它,用一种情势追求,从而使它自己到来。所以,百姓就争着去做帝王希望做的事,以便让帝王称心如意。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罚。让牧人追求利益而顺从他的要求,这样主人就可以不用太劳累而得到他想得到的。如果本来想要的是牛羊的肥壮,却让牧人竭尽全力却干砍柴割草的事,并且按照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的轻重,那么牧人是会去放牧呢,还是会去砍柴?去砍柴,那牛羊就不可能养肥;去放牧,那就得到不奖赏。因此,那些人都会去砍柴而不去放牧。我所希望的是得到牧人,但结果得到的却是椎夫,这不值得奇怪。现今天下的人,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读书人写一些讲求声病格律、陈旧因袭的诗文,学一些敷衍塞责、死记硬背的学问,拖着长襟,束着腰带,俯仰鞠躬,周旋揖让,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皇上的官爵利禄。皇上希望让天下人们做到的难道就是这些吗!皇上用来达到目的的办法只有这一种,人们用来获得利益的途径也只有这一种,因此像这样的做法也就不可避免了。
唉!想要得到天下那些孝悌忠信的人,却通过一天时间的考试去寻找,那天下的人谁会知道孝悌忠信的可喜而值得追求,一天时间的考试的可耻而放弃呢?《诗经》上说:“你说好话,人们就用好话来回答你;你施恩德于人,人们就会努力工作来报答你。”臣下认为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应该满足人们想要的来求得自己想要的。用利禄来引导人们从而使人们振作懈怠的精神,那么天下就一定有响应的人。现在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试,来收取天下的人才, 那些才能出众,道德高尚的人固然会有出来考试而被录取的。但是,天下的人不能深刻领会皇上的意思,反倒认为国家要得到的,仅是他们所看到的。因此,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科举考试上,而不知道应该回到仁义道德上。臣下希望能够恢复古代实行的孝悌之科,让各州县的孝悌忠信者能够和如今的进士一同被推举而得到同样的重用。让天下的人获得做人孝悌忠信的好处,并且明确知道皇上的意图所在。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训练卷6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报刘一丈①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②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注】①“刘一丈”,名介,字国珍,号墀石。“一”,表排行居长,即老大。“丈”, 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刘一丈,即一个名叫刘介的长者。他与宗臣父亲厚交40余年。②伏腊:夏祭曰伏,冬祭曰腊,是两个佳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何至更辱馈遗 遗:给予,赠送
B. 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 内:使……进入
C. 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幸:期望,希冀
D. 斯则仆之褊哉 褊:心胸狭窄,气量小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袖金以私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又立向所立厩中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何客之勤也? 大王来何操?
D.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文围绕刘一丈来信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八个字来发议论。作者表面上是自责“不孚”“不称”,实际上是为了引出后文对时弊的讽刺。
B.究竟什么是“上下相孚”?第3节中作者用讽刺的笔触描绘了“求见”“得见”“见后”的官场图景,将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作出了形象化的回答。
C.作者用动作、语言等手法表现“客”的两次干谒和谒后情态,将其媚态、狂相尽
情展现;而写“相公”,虽寥寥数句,但其傲相、伪态也一览无余。
D.文章末两节不仅写了自己不愿巴结权贵因而不被赏识的不屑与不平,也对刘一丈抱才而困的处境表达深切同情,并希望他能怀才待机,一展抱负。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 此 常 不 见 怡 于 长 吏 仆 则 愈 益 不 顾 也 每 大 言 曰 人 生 有 命
吾 惟 守 分 尔 长 者 闻 此 得 无 厌 其 为 迂 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2)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答案】14.B 15.D 16.B
17.以此常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18.(1)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尤其厉害。
(2)之前我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每年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取道经过他们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
【解析】14.内,通“纳”,接受,收起来
15.A用来,连词/把,介词 B “所”字结构/表被动 C为什么/什么 D均取独
16.主体部分并未议论,而是用形象化的几组镜头描写所谓的“上下相孚”。
【译文】:
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您在信中表达的情意十分恳切,说明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从而也可以知道老父亲是很深切地想念您老人家的。
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正是我所亲切感受到的。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尤其厉害。
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媚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谢绝会客,客人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梳,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为什么你这个客人来得这样勤?哪里有相公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的呢?”客人心里感到受了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他就慌慌张张地跑上去,拜伏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再三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又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他就对守门人作揖说:“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守门人向他回礼,他就十分高兴地跑出来。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就算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尔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
之前我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每年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取道经过他们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鞭策着马匹飞快地跑过去,就像后面有人追逐似的。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不被长官赏识),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我常常发表高谈阔论:“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分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该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
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至于您老人家的怀才不遇,也使我心情悲伤而有所感触。上天赋于您的才德是很优厚的,不要说您老人家不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让您轻易地抛弃啊。希望您安心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