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 1~3每题2分共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殷yīn 殷勤 殷红 殷切期盼 家道殷富
B.调tiáo 调和 调停 风调雨顺 调兵遣将
C.识shí 识趣 卓识 识微见远 识礼知书
D.朝zhāo 朝晖 朝觐 朝不保夕 朝秦暮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两次申明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察正立案侦查。
B.如何避免比赛过程中出现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现象,已经成为困扰组委会的首要问题。http://www.xhyww.com 兴化语文网
C.建设部要求,各地要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D.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康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
二、4~15每题共4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7 每题2分共8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 )(2分)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6.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这些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C.司马迁著《史记》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父母,顾妻子 顾:怀念
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分:道理
C.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表扬
根据学过的课文回答8~10的问题。共6分
8.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B. 姜氏何厌之有
C. 君何患焉 D.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于:遂寘姜氏于城颖 郑伯克段于鄢
B.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C.之: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D.以: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郑国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反映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B.姜氏因庄公寤生而恶之,偏爱幼子共叔段,武公在位时,多次请求“立之”;庄公即位后,又帮助、支持共叔段扩大地盘和壮大反叛势力,并打算做共叔段反叛的内应。
C.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骄纵贪婪采取观望放纵,不予批评,更不予制止的态度,共叔段因此而加紧了反叛的步伐,郑庄公最终在鄢一举彻底击败了共叔段。
D.颍考叔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他得知郑庄公对自己不及黄泉与母亲“无相见”的誓言后悔的消息后,采取了挖隧道的方式,使郑庄公母子相见,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9分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彻底
? B.有似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 谐:协调
? C.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妄:狂妄
? D.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胜利
1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 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题为“记”,所记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在“记”上大做文章,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比、衬托,自然托出文章的主旨。
? B.任光禄独得竹之神韵,但他没有明告作者,作者以对竹的深切领悟而读懂了任光禄的美好品德,借竹的形象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 C.江南之人“斩竹而薪之”“芟而去焉”,而京师之人为得一竹“不惜数千钱”,这一贵一贱,一冷一热的对比,反衬出京师人得竹之神韵,真心爱竹。
? D.作者认为不产竹子的海外,假如那里的人忽然有一天看到竹子,也会像江南人爱奇花奇石一样,倍加珍爱。
1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3分)
译文:
(2) 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 (4分)
译文:
(3) 然则虽使竹非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而致之,而后快乎其心。(3分)
译文:
15、补写下列古诗文的空白部分(6分)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三、(3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共18分
①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②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③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16.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转型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只出现在社会的剧变期或革命期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E.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17.根据原文,下列不能准确说明“文化转型”与“文化危机”两者关系的两项是(4分)
A.文化模式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是由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
B.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
C.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量变深化到一定程度引起的必然的质变。
D.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
18.如何理解第①段中提到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5分)
19.文段第②段中,“这些变化”指的是什么?(5分)
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5-17题。共15分
黄全愈谈高考
美国的高考 美国的孩子也是从小考到大,为什么他们感觉轻松?
记者(下简称记):中国素质教育也喊了好多年了,可孩子家长都感觉负担并没什么减轻,还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
黄全愈(下简称黄):有人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其实这是错误的。美国学生也是从小考到大,初中升高中也要大考,高中升大学也要高考,但美国的“高考”(SAT)每年有七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一直考到自己不愿再考为止。这是和中国高考一年一考、一考定终身根本不同的地方。
记:并不是考试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看你怎么去考,用什么方式去考。
黄: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一分定终身,考生的心理压力当然就会特别大。我听一些朋友讲自己的孩子平时什么“一模”、“二模”都考得很好,偏偏是“高考”考不好。原因何在?完全是心理作用!
记:整个社会对它的关注度,也是空前的。
黄:这是“一考定终身”链条下的连锁反应。美国的高考因为是常设的,所以美国学校考试前的准备阶段非常短,甚至根本就没有。课照上,试照考,球照打,舞照跳——一切如常,全然没有国内的“工地停工”,“禁止噪音”一类的殊死搏斗般的临战状态。
记:没有复习的高考,这在中国简直不可想像,我们的孩子整个高三都在为那场决定生死的考试冲刺了。
黄:我们在美国当家长,往往看到成绩单才知道,哦,孩子又通过了一场考试。我的孩子矿矿认为没有复习的考试考的是你平常学习的积累,考的是你真正理解的东西;如果拼命复习去应考,是一种作弊。哈哈,观念完全不同吧。
记:其实中国的高考也在不断改革,像推出一年两考,可试下来问题多多。
黄:中国这样的大国要进行高考改革的确很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至少要有一个开始,重要的在于有没有改革的决心。我听说广东高考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希望广东在这方面闯出更多经验。光是批评高考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建设性的建议,要有人在前面探路。
记:并不是考试惹的祸,就看你怎么设计这套体制。
黄:我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不能一年才一个机会,要多个机会常设。因此,我呼吁:每年的6月、7月、8月各举办一次高考,大学推迟两三个月开学。美国的孩子也是从小考到大,为什么他们感觉轻松?因为他们不是考试至上,除了考试外,还注重平时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甚至做义工等,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一种手段,而中国目前的教育是为考试服务的,因为高考是唯一的,高考的分数是决定性的,一考定终身,一分定终身,这就导致整个教育环节从小学到高中都轻松不了。
……
批判美国名校 父母上耶鲁,子女竟可以继承这项“遗产”
记:说了这么多美国的考试和美国高校的录取,但是针对中国国情,它适用吗?
黄:我绝不认为美国的高考录取就是世界一流的,它也有糟糕、反动、最令人想不通的招生政策。我希望国内可借鉴它的成功经验,摒弃它的糟粕,形成自己的高校招生政策和体系。
记:人们总感觉你在说美国教育、美国高考的好,其实你对其也有批判。
黄:当然,任何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例如,我认为美国很多大学崇尚的推荐信制度就存有漏洞和缺陷。学生顾问的推荐信的内容,除了学生顾问本人以外,只有天知地知,而且许多大学答应在学生上学前将“表格三”和推荐信销毁。如果学生顾问有失公允,或者有偏见,又或者水平较低,甚至心术不正,都可能“杀人不见血”——如“文革”时让背黑锅的人一直蒙在鼓里。这一条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记:你认为它的糟糕、反动、最令人想不通的招生政策是什么?
黄:就是美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都在实行的Legacy招生政策。Legacy无论是翻译成“传代物”、“遗赠物”或“遗产”,都能让人一眼看出它的反动性质。父母上耶鲁,子女也完全有权利上耶鲁。把“上耶鲁”作为一种遗产来处理,并且作为一种政策法规使之制度化,就实在不可取了。
记:哦,我明白了,就是像我们国内的什么学校子弟可以照顾多少分这种优惠政策。 黄:对,差不多,虽然这些实行Legacy招生政策的学校都强调:只有在校友的子女与普通申请者各方面条件相似或相近的情况下,才优先考虑校友的子女,而且有一定的比例和名额限制。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叫“近亲繁殖”。科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进步性就在于“反世袭”。今天,我们在对“高考”进行“否定之否定”以达到更高的新境界时,绝对不能给这种反动的教育“传代物”以任何姑息。
记:你放心,这一条今年在国内很多名校都取消了,教工子女与其它考生一样,一分不能少。
黄:这是应该的。
记:但我听说你又支持“捐款上学”?
黄:我认为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大大方方地考虑接受捐款上学的方式。为学校增加一栋校舍、一间实验室、一个球场……何乐而不为?要讲绝对公平,也是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有几点需要考虑。
一是捐款上学的数量(包括钱的数量和人的数量)以及项目一定要公开。当然,学生的名字绝对不能公开。
二是捐款的数额一定要尽可能大,但是,入学人数一定要尽可能少。四年下来,整个校园不会因为十多二十几个这样的学生产生“质”变、影响质量。
三是尽管属投资(捐款)入学,学生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否则人是进来了,但又读不下去,双方都会十分难堪。
四是捐款的项目一定要有利于广大师生,如果捐款的项目奔着校长和副校长们的座车而来,需要三思。
20、从黄全愈先生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的学生同样是从小考到大,他们的“高考”(SAT)每年有七次,为什么美国的学生会感觉轻松呢?(4分)
21、在采访黄全愈的过程中,记者并没有过多的提问,而是采用对话的方式,你认为记者这样做好吗?(4分)
22、黄全愈先生支持“捐款上学”,前段时间社会上也就上学是否取消“赞助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问你是如何看待“捐款上学”这个问题?(7分)
四、语言表达(12分)
2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6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答:
24 把下面一则简讯压缩成一句话新闻。(36字以内)(6分)
本报北京3月2日讯记者龚雯报道:近日,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业部、海关总署、外经贸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对欧盟已到港动物性饲料产品做退回处理;对不能做退回处理的进行销毁。已到港动物性饲料产品的进口单位,须与进境口岸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当地海关联系,办理有关退回手续,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有关处理通知予以移交、结案。销毁处理(处置)动物性饲料产品的场所、设施由进口单位负责联系,但须经进境口岸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当地环保局和当地饲料管理部门认可。销毁动物性产品的费用,由进口单位承担。
25、作文题60分
英国少年艾金森长得憨头憨脑,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是同学们戏弄的对象,老师们也不愿意给他上课。走上社会的艾金森因那张憨厚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只有他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一天,母亲指着花园里的各种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花草在未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
后来,艾金森尽管好长一段时间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牢记住了母亲的话。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发现了他,让他饰演“憨豆先生”,结果他迅速走红,成为一名世界顶级的喜剧演员。
请以“等待花开”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C(A项“殷红”读作yān;B项“调兵遣将”读作diào;D项“朝觐”读作cháo。)
2. A(声明: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声明的文告。本句用的是第二种意思。申明:指郑重说明,一般用于庄重场合。B项“凶悍”指凶猛强悍,一般用于形容人。C项“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这里用于对电视剧的评论不当。D项“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这里运用不合语境。)
3.C(A项成分残缺,缺少“损失”的主语,应在“损失”前加上“电线电缆厂”;B项“如何避免……现象”与“成为……问题”搭配不当,去掉“如何避免”;D项“掩护”与“安全”不搭配,去掉“的安全”。)
4. 答案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5 答案C (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
6 答案B (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7 答案: D(表:显露)
8. 答案:A(A为判断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9. 答案:A均为介词,在。B第一个等到;第二个到达。C第一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代词,他,代指共叔段。D第一个介词,把;第二个连词,表承接。
10. 答案:D(不是颍考叔挖掘地道,使郑庄公母子相见。而是庄公听取了颍考叔的意见,并采取行动。)
11. B (A项,追根究底探求。C项, 随意,任意。 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景。)
12 D (A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把;介词,用,拿。C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项,乃:副词,竟然。)
13 C (见第二段“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之人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
14. (1)略
(2)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绝没有姿色和气味值得喜爱,原因是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它妖艳柔美不如花。(臭xiù:气味。好:喜爱。故:缘故,原因。一词1分,通顺1分)
(3)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或所生长),任君也将竭尽其能力去罗致(或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极:竭尽;致:罗致或收集。 一词1分,通顺1分)
15、略
16.CD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从文章最后一段看,C项相对应在原文的表述是“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并不是“出现在社会的剧变期和革命期”;D项说的是“文化转型过程”的性质,不是对“文化转型”本身的说明。A项和B项从第一段可以找出来,是正确的。E项是根据第三段中的句子“在总的文化冲突…而引起的质变”概括出来的,正是对“文化转型”的解释)
17.AB 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从文章最后一段看,A项相对应在原文的表述是“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而不是“各个发展阶段”;B项相对应在原文的表述是“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不是“相对独立的”。)
18.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
19.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或快或慢甚至经历生死的变化。
20、这是因为体制的不同造成的(1分)。美国的学生不像中国的学生那样一考定终身,对是否参加高考,什么时候参加高考有选择权,心理压力少(1分);不用面临社会的空前关注(1分);美国的高考是常设的,考察的是平常学习的积累和真正理解的东西,能做到一切如常(1分)。所以虽然美国高考一年有7次之多,但美国学生依然感觉轻松。
21、我认为记者这样处理很好(1分)。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采取一味提问的方式,而是采用一种聊天的方式进行(1分),记者的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一味提问有利于减轻被采访者的紧张感,用聊天的方式有利于打开被采访者的话匣,更有利于采访的进行。(2分)
22、这是一条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观察社会,探究问题的能力,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要求:①学生要有明确的观点(1分)②能有条理地表述观点(2分)③能结合现实举例具体地分析观点(3分)⑤表达流畅,没有错病句(1分)
23. 答: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24. 国家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对欧盟已到港动物性饲料产品退回或销毁。
25 作文 略
《任光禄竹溪记》译文:我曾经游览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果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美景,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绝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气味值得喜爱,原因是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它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
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