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3 14: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系统复习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解读】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文本品析
【模拟演练】
目 录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原诗注:“时未收长安。”题目的意思为“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作家作品】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边塞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背景信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农历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时诗人在凤翔写的。
【结构图解】
第一句: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第三句:渲染与故园相隔之远
第四句:想象紧扣“行军”二字
对故园的思念
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主旨点睛】
本诗借重阳登高的习俗,表达了思乡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写作特色】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 点,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虽然全诗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有了很大的飞跃。
名句简析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简析:“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作者通过想象故园战场上开放的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_____代______诗人。

边塞
诗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遇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考点二:名句积累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重阳节。
从诗中“登高”“送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考点三:文本品析
2.第一句中的“登高”和“强”各自点明了什么?
“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歌写作时间。
“强”字体现了诗人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
3.“遥”“怜”分别写出了什么?
“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字表达了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感叹怜惜之情。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想象描绘了长安故园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模拟演练】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
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的是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行军九日恩长安故园
四、(一)
(二)1.
2. 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1. 2
3
方 秋 词(其一)
四、(一)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胃
(二)1.对比乐观豁达
2D
3.“排"在这里是“排开、 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
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
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4.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理由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
胃,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大发,于是说“我言秋日
夜而寄北
四、(一)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1.D
2.“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3.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四、()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表现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意愿坚定。
2.表达了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3.D
潼关
四、()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1.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黄河与秦岭山脉的磅礴气势。所谓大河“犹嫌束”、群 山“不解平”,全是黄河、秦岭山脉潼关的磅礴气势在 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