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夜雨寄北》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夜雨寄北》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共4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3 14: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系统复习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解读】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文本品析
【模拟演练】
目 录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作家作品】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背景信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结构图解】
问归期
未有期
眼前之景
想象重逢
羁旅之愁
思归之苦
【主旨点睛】
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在他乡对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写作特色】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构思巧妙。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描写的是诗人想象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他是______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与______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_______齐名,并称“温李”。
晚唐
杜牧
温庭筠
(1)诗中表露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考点二:名句积累
(4)作者超越时空,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诗中表达诗人思念亲人、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一场夜雨,飘在李商隐的窗前,唤起他与亲人重逢希冀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诗中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语是:
巴山夜雨。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
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考点三:文本品析
2.“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是谁在问谁?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句是妻子问丈夫何时回家,丈夫回答说没有准确日期。
两个“期”字连用,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3.从写法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4.本诗第一句连用两个“期”,请说明其表达效果。
一问一答,写出未有归期的苦闷心情。
5.“巴山夜雨涨秋池”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或: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衬托了诗人孤单、凄凉的心情。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上点分析。
(1)“涨”字写出夜雨连绵,秋池水渐渐涨满的情景。
(2)作者秋夜听雨时孤寂感倍增,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愈浓。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思。
9.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你认为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我认为应该重读的是“涨”。涨是涨满的意思。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涨”字富于动态,既形象生动地表现雨大池满,又表现了作者愁思满怀。
10.“巴山夜雨涨秋池”有何艺术特点?
有含蓄美。作者不直言自己因思妻而彻夜不眠,故见秋池水涨,以凄风苦雨衬托其内心的愁闷和处境的孤寂。
11.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渲染凄清寂寥的氛围;
第二个“巴山夜雨”是虚写,是想象与妻子团聚,共诉写信时的相思之苦,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12.“何当”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当时急切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相思之苦。
13.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妻子团聚的相思之情。
14.简要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归后重逢的情景,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未来重聚时的欢乐。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或:将相思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妻子思念之情。
15.第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写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或: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16.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情。
示例: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17.诗歌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君问归期末有期。
原因: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这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18.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伤感。
19.近体诗一般要求避免字面重复,诗中“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
“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符合诗歌本身韵律要求,你认为累赘吗?为什么?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历采为人们所称道。
20.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21.说明本诗想象丰富的艺术特点。
本诗有两层想象:
一是憧憬团聚时剪烛夜话的美好情景,既表达美好愿望,又反衬今日之痛苦。
二是想象团聚时谈论苦闷时的“巴山夜雨”的情景,以今日之苦反衬憧憬之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模拟演练】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话】:______?
何时将要
谈论
再?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通过归期问答的方式,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的思念。
C.诗中最后两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两个“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时空交错,具有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艺术效果。
C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甲】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_______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______________” ,又写了_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拟人
巴山夜雨涨秋池
想象景(未来景)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夜雨寄北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李商隐 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寒雨连江夜入吴,
巴山夜雨秋涨池。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何当共剪西窗烛, 洛阳亲友如相问,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 ③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下列对【甲】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 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相聚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描写的是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的谈话材料。?
A
【解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也写出了诗人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的心情,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表达的是思念之切而不是归期临近。因此A不正确。
2.“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
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
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