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课《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3 14:0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学习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勇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胆识,从多角度解读狼性,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3.教材分析:《狼》第一则讲述了屠户傍晚遇狼,以肉为诱饵,智斗狼的经过;第三则讲述了屠户用吹豕之法,将狼杀死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了狼的贪婪本性,第三则着重表现了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狼都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杀狼的正义行为。课本中的《狼》为第二则,这三则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2.通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通过赏析细节描写,多角度解读狼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重点)
2.通过赏析细节描写,多角度解读狼性。(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1.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个人展示朗读。
针对目标二
1.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课文,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
2.主动圈画出疑难词语和语句,同桌交流解疑,师生共同交流。
3.通过再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理解文意。
针对目标三
1.能够通过赏析细节描写感受屠夫与狼的丰富形象。
2.学会多角度解读狼性,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屏幕上的图片是哪种动物呀?(狼)那提到狼,我们一般会想到哪些词语呀?(狡猾、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等)。狼是人类的宿敌,狼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凶狠、狡猾的,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先生的《狼》,看看他笔下的狼是什么样子的?一起去感受有趣味的故事,感悟有韵味的道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2.通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重点)
3.通过赏析细节描写,多角度解读狼性。(难点)
评价:能够说出“狼”的特点。
活动一读顺故事
过渡语:同学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之前我们都一级预习过课文了,那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一)知人论世
蒲松龄(1640-1715),字_____,又字剑臣,别号世称“_______”,清代杰出文学家,淄川县(现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代表作是_________。
(二)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明确字音及朗读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强调重点字词读音和写法:












2.读准停顿,读出节奏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评价:
1.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2.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3.读出语气,读出韵味。
活动二读通故事
(一)翻译词句,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
主动圈画出疑难词语和语句,同桌交流解疑。实在不会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预设:
缀行甚远(很)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意暇甚(从容、悠闲)
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过渡语:同学们,解决了难点后,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把下面的几个句子翻译通顺。
(二)重点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②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三)理清文脉,复述故事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看,可以怎样概括?分别给1—4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从屠户的角度概括故事情节)
预设:1.文章讲了一个屠户晚归,途中遇到两只狼,与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2.故事情节完整紧凑,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从屠户的角度分析可用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为标题。
评价:
1、能够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翻译课文,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
2.熟练翻译文言句子,疏通文意。
3、能够通过再读课文,理解文意。能够脱离课本大胆想象,描述故事内容。
活动三读懂故事
(一)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的句子,选择一处做点评批注。
示例:“惧”“投”“复投”等词用的好,表现出了屠户的害怕和侥幸心理。通过品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
2.反复朗读勾画的句子,概括屠户和狼的形象。
【示例】屠户——机智勇敢主要是通过屠户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体现在:“惧”“大窘”“恐”“悟”等心理表现和“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劈”“毙”等动词。
狼——贪婪、凶残、得寸进尺、狡诈、阴险体现在:“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
【示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议狼)
4.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文中句子)这狼仅指自然界中的狼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过渡语: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
以上是蒲松龄对屠户和狼的评价,他一生仕途不顺,无法改变现实的他,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孤愤之情寄托再作品中,通过谈狐说贵来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的腐朽。
(二)换一种角度:在你的知识积累中,“狼”是否都象征着阴险、卑鄙、狡猾......?你是怎样看待和评价“狼”的?阅读蒲松龄的《牧竖》,了解狼性。(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解读狼性)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预设: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锁边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啥海浪未免国语残忍。
我们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狼也是重情重义的。
狼,是陆地上生物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由于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残的不良族群;也因为有狼的威胁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被迫进化得更优秀,以免被狼淘汰,所以狼使生态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狼的存在,生态上将出现莨莠不齐、传染病众生的局面,不利于生命的稳定、健康的平衡发展。况且狼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纪律的族群。
--阿奎利斯·爱克斯总结狼性:贪婪、狡诈、团结、重情等。
小结:本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户战胜两只狡猾的狼的故事。故事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课文,我们要明白: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我们还了解到狼的不同特点:贪婪、狡诈、团结、重情等,认识到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拓展作业:1.背诵课文《狼》。
2.阅读《狼子野心》,进一步了解狼性。
评价: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屠夫与狼的丰富形象。
2.多角度解读狼性。
【板书设计】
狼屠户:机智勇敢
狼:贪婪
狡诈
智慧重情